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 :2018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p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新课标中对习作频次的要求也能看出习作在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目标随着学段的升高,在横向上不断拓展,纵向上注重衔接与难度提升,作文内容从写自己想说的话到书信便条再到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求逐渐严格。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不仅是四大基本技能中“写”的训练,还与“听”、“说”、“读”三种必备能力紧密相关。习作能力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学生的习作过程既建立在其他技能的基础上,也对其他技能起到反向促进作用。通过习作,学生不仅能充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因此,习作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过程,理想的习作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学习社会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我们几十年不变的数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改革与创新,以便能够应对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能正确书写方能学以致用。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要想学生正确辨认和书写学过的字,就要根据字的结构和造字规律,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学生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伴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并深入,我们愈来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践研究表明,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够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把传统的知识教学上升到育人高度,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改革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初中英语教师仍需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应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高中是青少年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阶段,对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该阶段有效的加强学生在错题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错题管理的过程中抓住错误的原因,端正对待数学错题的态度,避免重复错误的出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自我发展,使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未来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我中华民族能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思想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提高,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新的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教育的目的 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日益提高,其地位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新课程的改革,不仅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还增加了亲子共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项目。口语交际内容不只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模块编排在单元教学中,较之旧版教材,新课程还增加了口
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001 年我国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目的 在于全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能整体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评价不全面、管理太过集中,内容繁难、旧偏,学习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改变这些难题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培养出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成为“学术型”和“智能型”相结合的教育专家,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受新课改和高考制度变革的影响,语文越来越难,阅读量也越来越大,然而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新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学生学习语文一般会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死记硬背考试大纲上的考点,而不会主动积极的领悟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文章蕴含
课堂教学提问是数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必要的沟通方法。一节合格的数学课堂一定要有提问,不管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还是对解题方法的分析;不管是接受新的知识还是复习旧的知识,都要通过教师提问。优质的教学提问,不但可以让学生自发的思考问题,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启发对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快速提升。世界各国的教育者都提出过关于课堂提问的看法,我国早在孔子就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