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蓄洪区相关论文
行蓄洪区由于长期受到水患灾害的困扰,传统的生计方式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以淮河干流濛洼行蓄洪区为例,通过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对......
文章以一维水动力模型为基础,通过模拟河道任意断面水位过程,给出行蓄洪区排涝泵站动态调度优化算法.通过梳理行蓄洪区排涝泵站群......
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一直是治淮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就1954年12月阜南县濛洼蓄洪区调查委员会编制的《对濛洼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
本文介绍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形成过程、各时期行蓄洪区调整及演变,分析当前行蓄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治理实际情况,......
行蓄洪区移民迁建范围大、涉及面广,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特别强。结合3年来工作实践,回顾淮河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政策,并进行......
行蓄洪区为流域防洪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本文分析现状人口分布情况、安全与发展方面存在主要问题,从......
淮河总让人那么揪心.rn2003年7月,淮河遭遇洪灾,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rn灾后,国家财政部首次遵照及对2003年淮河流域行蓄洪受灾地......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根据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的统一部署和调度命令,A省先后启用了9处......
本文简要介绍了安徽省2007年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的范围及标准,总结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
基于王家坝至鲁台子段1975年至2005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计入和不计入区间来沙两种方法对王家坝至鲁台子段河道进行冲淤分析。结果......
1研究背景水灾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800~1100亿元。由于受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及洪泽湖水位顶托的影响,......
1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经过70年的系统治理,其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由水库、湖泊、河道堤防、行蓄洪区......
1991年大水后,淮河流域开始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淮河公司)完成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
1前言1.1行蓄洪区基本情况淮河在历史上经过黄河夺淮以及多年黄泛影响,淮河干支流河道淤塞,造成沿淮地带形成一系列洼地,这些沿淮......
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是淮河行(蓄)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安排资金......
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实效性很强的工作。2007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大水,为了确保防洪重点地区的安全,按照......
一、荆山湖行蓄洪区的基本情况 荆山湖行洪区位于淮河干流淮南田家庵以下约17km处,行洪区退洪闸距安徽省蚌埠市以上约20km。行洪区......
一、引言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众多,启用标准低,特别是蚌埠以上行蓄洪区在近年实际洪水中启用频繁,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洪灾损失,也......
在分析中国20世纪水旱灾害和近50年水利建设成就的基础画际科技新进展,对21世纪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大课题提出认识和建议,着重......
“治黄”包括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属于区域经济研究范围,文中所述“治黄”只以河道演变规律和整治方针的主要内容,“现代治黄思路......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淮河干流河道长430公里,沿淮有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4处蓄洪区和南润段、邱家湖等17处行洪区,包......
1999年以来,为满足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淮委组织实施了淮河干流(息县至洪泽湖出口三河闸)河道及行、蓄洪区的航空摄......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搞好今年的防汛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全国的大......
26.50米,26.55米,26.78米,26.80米……不断上涨的正阳关水位,紧紧地揪着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和领导的心.......
一、工程概况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的安徽省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
为了更好地了解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社会经济状况,淮委防办和河海大学组成调研小组,于2004年3月对淮河干流中游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石......
2003年,对淮河流域和淮委来讲,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淮河水系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沂沭泗水系也遭遇了1971年以来的......
一直以来,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既是洪水滞蓄的场所、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同时担负着防洪和保障......
今年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性、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流域各级防汛和水利部门依......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全面治理的大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流域四省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
淮河流域现有行蓄洪区28处及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这些行蓄洪区既是蓄滞洪水的场所、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
一、概述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地势低洼,湖洼地占总面积的42%,沿淮有3段行蓄洪区,年平均降雨量904.6毫米,其中6月、7月、8......
一、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安徽省政府重新调整2009年省防指组成人员,明确了省领导防汛抗旱责任分工。淮河、长江等重要堤段和重点防......
我国淮河流域由于天气系统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大、来水急;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速度慢,下游地势又有所抬升,形成......
历史上淮河中游两侧的一系列湖泊洼地一直是淮河上中游洪水滞蓄回旋的区域。受黄河夺淮影响,淮河下游河床淤积抬高,失去了人海口,改经......
一、概述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工程2001年12月正式开工,2007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行,位......
淮河洪水泛滥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长期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淮河流域的行蓄洪区呈现经济和地理上的“双洼效应”.在淮河流......
安徽省2003年、2007年在淮河干流运用了18处(次)行蓄洪区,另对12处(次)行洪区下达了转移命令,后因情况变化未行洪。2003年和2008年在滁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坚持科学治水方针,是新时期......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从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论的基础出发,建立九大类25个小指标对行蓄洪区规划方案进行效果评价。从方案中发现有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