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际磁场相关论文
电离层作为日地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数变化对很多无线电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极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Total Elect......
场向电流(Field-Aligned Currents,FACs)是磁层的质量、能量、动量传输到电离层的重要途径,在磁层-电离层耦合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磁感应电流(GIC)对电网的危害不仅局限于高纬度地区,近几年的研究发生中低纬度地区也会遭遇地磁感应电流。因此,为了研究地磁感......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是空间天气领域中,人们较为关注的方向之一,也是研究成果较多的领域。在这个耦合过程中,极尖区是磁力......
极端行星际条件下磁层顶会被压缩到地球同步轨道以内,常常给航天、通信、导航、电力等带来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因此研究极端行星际......
磁层亚暴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系统中最频繁的扰动形式,是近地空间最重要的能量输入、耦合和耗散过程。极区电离层通过磁力线......
弥散极光常出现在磁地方时午夜-早晨-正午的极光卵低纬一侧,在输入到极区的极光能量中一半以上与弥散极光有关。弥散极光研究对全面......
1997年 4月 1 2日 ,利用怀柔太阳观测站视频磁象仪的“深积分”观测模式 ,系统地测量了处于太阳活动极小年的极区矢量磁场 .研究发......
利用CHAMP卫星磁场测量数据,研究2003年11月超强磁暴期间顶部电离层全球大尺度场向电流分布特征及行星际条件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ACE飞船发射于1997年8月15日,将维持到2024年,位于日地连线重力平衡点L1。本文采用ACE飞船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基于GSE坐标系统,确......
1999年9月22~25日发生一个大磁暴(Dst=-164 nT).磁暴主相开始的头1小时伴随有丰富的Pc型地磁脉动,包括Pc2,Pc3,Pc4等.在行星际磁场B......
提出一种可能产生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扰动的物理机制,并将此物理机制运用于三维运动学模型,对原模型作了改进. 使用改进后的模型模......
收集了Cluster卫星在2001-2005年间观测到的磁尾磁通量绳事件,并对磁通量绳(magnetic flux rope)形成及其内部磁场结构与行星际磁......
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人类发射了一系列绕月飞船,对月球大气和月球电离层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月球电离层主要出现在向日面。在......
经过5年的稳定运行,ARGO-YBJ实验积累了4000多亿个宇宙线事例样本,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笔者将总结ARG......
行星际磁通量绳是太阳风中一种重要的磁结构。从1995-2001年的Wind卫星的观测资料中认证了144个行星际磁通量绳。其时间尺度介于几......
分析了三次不同类型行星际磁场南向事件引起的北半球中纬地区电离层暴的演化特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电离层暴的演化与行星际磁场南......
离子拖曳可以对极区的高层大气中性风场产生强烈影响。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扰动期间,通过全天空法布里-......
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Wind卫星观测到的行星际磁通量绳。根据拟合所得磁通量绳的直径,分析了行星际磁通量绳在......
采用北京宇宙线超中子堆5 min 的数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宇宙线的功率谱方法,分析了2001年11月24日特大磁暴前银河宇宙线短时......
利用第23太阳活动周中WIND和ACE资料,统计分析行星际扰动对不同水平地磁活动的影响,研究磁暴强度与不同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利用1978-1988年期间的太阳风和地磁资料对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s事件(即Bs〉10nT及其所驱动的错向电场VBs〉5mV/m、持续时间△T〉3h的事件)与弱磁暴(Dst≤-100nT)关系进行了分......
Magnetic reconn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dynamic phenomena in the magnetotail in terms of magnetic field line ......
利用Cluster卫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探测数据,研究了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clock angle)Ф和锥角(cone angle)θ对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PSB......
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地磁Dst指数的预报中.对ACE卫星探测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及其变化对未来几小时的Dst指数的影响进行......
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选取2001—2010年期间的616个极尖区穿越事件,研究了行星际磁场(IMF)的大小和方向对极尖区位形的影响.结果表......
用磁坐标L-Λ来描述地球近地空间粒子特性和卫星位置是近年来空间物理探测研究和数据分析中的一个新趋势.利用T96磁场模型计算了L......
磁暴急始(SSC)是强烈太阳风动压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SSC事件的上升时间在4~10 min,我们把上升时间超过15 min的SSC......
采用的预报模式是一种全连接的BP网络模型,利用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的观测数据预报AE指数。神经网络输入选用ACE卫星数据,取5min平均......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cent work based on global MHD simulation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
本文采用球坐标下2.5维理想MHD模型,对日球子午面内方位磁场扰动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它对行星际磁场螺旋角的影响.本文认......
利用南极中山站极光全天空摄相、地磁、地磁脉动数据和Wind卫星的行星际磁场IMF观测数据,分析了7个亚暴期间高纬黄昏—子夜扇区极光......
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磁层全球三维MHD模型,该模型可通过把IMF和地球磁场分开处理的方法"关闭"磁层顶的磁重联,从而可直观地显示不同......
分析了由ISEE-1和ISEE-2飞船在亚暴期间观测到的场向电流的特性,包括场向电流所伴随的行星际磁场、地方时与L值分布以及场向电流强......
本文利用北半球的超级双极光雷达网数据,考察了一次行星际磁场南向突变时高纬电离层对流的响应特征,着重分析了响应的时间尺度.对所研......
本文根据搭载于Cluster卫星的CIS/CODIF和RAPID仪器的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片中的H+、O+离子在磁暴期间的时间变化特性,及其对......
通过对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全球MHD模拟,研究地球弓激波相对日地连线的旋转非对称性.模拟限于太阳风速度沿日地连线、地球磁......
慢激波在磁场重联的磁能释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行星际慢激波的观测认证,关键是对激波上下游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数据进行R-H关......
在行星际磁场北向情况下,Shi et al. [2013]利用Cluster卫星2002-2004年8-10月份观测数据,在地球背阳面高纬磁层区域发现了新的太......
太阳风能量和动量可以通过日侧极隙区直接注入到地球磁层,不同能量的沉降粒子可以沿着磁力线直接映射到极区电离层,激发出各种不同的......
波和带电粒子相互的作用一直都是空间等离子体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关注波粒相互作用在太阳风加热和地球辐射带演化过程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团是行星际和地球磁层中一种常见并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等离子体团的形成与宇宙等离子体的爆发性过程有紧密联系。在行星......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和飞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阳高能粒子(SEP)在三维行星际磁场中的传播过程,重点讨论了横向扩散机......
用特征向量分析法对第23太阳活动周天津静海磁场强度水平分量H的时均值进行研究,分析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地磁效应(简称扇形效应)对......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分别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模型)和日球子午面(二维三分量模型)内研究太阳风中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