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相关论文
臂臑穴乃临床常用穴,除用于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瘿瘰、目疾等。本文通过古籍溯源并结合临床实践探究其主治规律及作用机理,从臂臑穴具......
变应性疾病从病因论,均与风、热有关;从病机论,多为气血同病;从脏腑论,与阳明胃肠郁热关系密切,“风”“热”“气”“血”与“阳明......
近年来通里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通里穴首载于《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别......
收集针药结合的各种临床和理论模式,分析和归纳各模式特点。针药结合模式涵盖了从基础到临床的多个层面,以及针灸学、药学、中医生理......
目的:考证并阐明古今文献中膻中穴的读音、命名、别名、源流、内涵、位置、穴位临床使用规律(优势病系、优势病种、优选穴位、常用......
"穴性"的提出对腧穴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类比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描述模式,提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腧穴描述模式。具体从三......
<正>近年来,关于"穴性"的讨论不断深化,但看法不一,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穴性与腧穴功能往往被混同看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二者本质含......
从腧穴的作用出发,将穴性与药性相比较,并提出不可将穴性与药性等同,照搬药性理论将失去针灸理论的特色。追溯本源,同时,分别从机......
四渎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人体前臂肘尖下5寸,桡、尺骨中间。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四渎穴可以通筋活络,疏散......
[目的]系统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曲池穴的记载,总结其穴意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针灸大成......
杜元灏教授首次提出"针灸病谱"概念,并划分和建立了16个系统的循证针灸病谱以及效能针灸等级病谱,指出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532种;在......
自民国针灸医家仿效中药“药性”提出“穴性”概念,至今仍有较大争议。从有关文献入手,对民国几位针家倡导的“穴性”进行研究,认......
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现统计出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中脘、三阴交、丰隆6穴为治疗肥胖病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同时也是最佳配穴,......
<正>前谷穴,即"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1],"前谷者,前是手小指本节之前也,谷者,谷之空洞也。手小指本节前骨之空处,通于经孔与分泌......
上世纪60年代初,本人曾在陆瘦燕、朱汝功夫妇为正副主任的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任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有幸接受两位前辈课......
民国时期针灸学在整个针灸历史链条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民国时期针灸学的演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致使今天的针灸学与古......
腧穴的功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础,针灸处方的制定必然结合腧穴的特性。穴性的概念早有人提出,文章结合腧穴的作用对穴位的病性和证......
通过整理民国针灸家陈景文著作《实用针灸学》一书,分析该书的针灸学术特点,并运用文献对比法,与同时期罗兆琚、曾天治、李文宪等......
总结后溪穴的临床应用 ,归纳其穴性为活络止痛、安神醒脑、祛风清热、熄风止痉。并例举其治疗急性腰扭伤、癔病、荨麻疹、面肌痉挛......
在总结分析历代关于少商穴的主治病症文献的基础上 ,归纳出少商穴的穴性主要为解毒利咽、清降肺胃、解郁开窍。并附少商穴治疗喉头......
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穴性"及其"穴性对配伍影响"的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对穴位特异性、特效腧穴配伍、辨证配穴、按部配穴、按经......
谈到中药的性能(以下简称药性)时,我们一般会想到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归经、毒......
<正>(续上期)曾天治:回归"按部取穴"曾天治先生(1902—1948年)原名曾贵祥,广东五华县人。1918年乐育中学毕业,1921年李朗神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