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相关论文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因此美国总是将中国放在其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国际战略格局全局和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全局......
[研究目的]自拜登主政以来,美国政府继承和强化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竞争与对抗政策,美国各界对华政策认知似已形成高度共识。以美国智......
自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来,学界对“印太北约化”倾向的关注日益增强。既往研究往往强调“印太战略”实践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出现......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强行访台、拜登宣布将维持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以及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问世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全貌......
拜登政府在施政中表现出对大国经济竞争的高度重视,多次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是其对华安全政策却较特朗普政府时期更具对抗性,典型......
拜登政府在总结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失败经验后所推动的对华政策,并不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简单继承,也不是来自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既有学......
分析美国当前对华政策需要在战略逻辑上回答两个日益凸显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拜登政府一边反复表示“无意改变中国”,一边加强对华打......
当前,美国政治极化的程度史无前例,西方学者使用“极端极化”来描述这一状态。美国对华政策本身正在经历1979年以来最关键的转型,政治......
中外数字基础设施合作已成为美国压制中国科技与经济影响力的重点领域。美方通过限制、围堵中外数字基础设施合作的发展,维护美国......
政治战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逻辑在和平时期的合理运用,是美国参与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武器。从乔治·凯南的视角看,在"大国无战争......
"混合战争"是指综合使用政治、经济、信息和法律手段,以常规和非常规军事力量避免大规模正面冲突的竞争方略。本文以大国竞争为......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引起了当前世界体系领导......
拜登是1月20日入主白宫的。此前候任期内,他和他的团队就已确定对华要开展“长期且激烈的战略竞争”基调。因此,这场审议并非传统意......
中美之间的对抗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最令人关注的焦点。在这场正在发生并可能长期持续的对抗中,作为中国邻国和美国盟国的日本......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这一变化过程分......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费正清应邀出席美国政府举行的国宴,并与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同桌而坐。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费正清发自内心地感叹:......
一、任务情况 受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领导的信任,我荣幸地参加“一史两志”工程,并承担和完成了两项课题的研究编撰任务,收获很大,受......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一改此前美国政府对华的“利益攸关者”定位,将中国定义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这一战略定位上的转变引起......
1944年9月,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后又成为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
在民国外交史上,蒋介石常常被称为“英美派领袖”,以区别他对欧美与日本实施的不同外交政策。“蒋介石出人,美国出钱出枪”,与中国人民......
朝鲜战争由于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近10年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朝鲜战争原因、性质、结局、责任以及停战与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
1950年初,朝鲜战争已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地步。战争爆发前8天,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接到一个秘密情报:欧洲有家咨询公司正在集......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曾两次来华。在广泛而深入的观察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落后有了深刻的认识......
杜鲁门政府未能承认新中国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国会和舆论的压力,而在于那个时期由反共主义和中美关系神话构成的独特的对华意识形态......
2007年5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提名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担任世界银行新行长,以代替因“女友门”丑闻而即将离任的沃尔福威茨。布什当......
这是华盛顿的“K街”(K Street),一条云集了律师行、说客集团和智库的商务街,一向被认为是企业利益影响政治的象征,美国智库云集于此,天......
该文介绍了1947年7-8月德迈使团在结期间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对美国对华政策及魏德氏使华一事的种种反应,在对各方态度进行横向比较的......
1911年到1921年,跨越美国塔夫特总统和威尔逊总统在任时期。时值中国国内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国际风云也急剧变幻,美国步入向......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上升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政界人士和舆论精英越来越频繁地炒作“中国议题”,这对美国公众的对......
抗战用前后是国共关系由战时合作走向破裂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该文从考察中国革命史与国际大环境条件之关系,特别是国际因素对国共......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寻求某种共同的利益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国家政策的集团.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利......
美国国会与行政当局对华委员会(简称CECC)成立于2000年10月,是后冷战时期美国行政与立法部门在中国政策上协调与互动的结果。作为国......
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授权美国政府采取相应制裁行动”,以帮助“因宗教原因而受迫害的个人”。1999年5月,......
新保守主义是当代美国政治文化中风头最劲的一股政治思潮。它产生于60年代美国爆发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时期,是由一批原属自由派、民......
冷战的结束使得美国确立了不容置疑的世界霸主地位,其影响力令人无法忽视。东亚地区对美国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中国......
美国由于其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及影响力,在整个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更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
党派政治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其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起到的作......
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以文化外交为手段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冷战的胜利则更加坚定了......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当中,其中历经三次重大的调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受多种因素构成的合力的影响,也受一定规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费正清提出了“冲击——回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只有在经历19世纪中期的西方冲击后,才有......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公共外交大国。公共外交是美国推行其对外战略、塑造美国国家形象以及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基金......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策略在理论和现实上的不对称性.从而使青年学生深......
保罗·芮恩施是美国第一任驻中华民国公使(1913-1919年),他在近代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银行——中华懋业银行的成立过程中起到了指导......
小布什政府执政初期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强硬性、内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在整体框架上仍沿袭已往的防范与接触并存的政策.他们企......
苏联因素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尼克松政府和福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于战略性和策略性的动机,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