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相关论文
从和乐而歌、诗乐和谐,到讲究声律,错综变换,语言本身在诗歌形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至于近体诗,平仄二分,循环往复,变化中又有规律......
本论文探讨永明体(南朝齐梁)与新诗(清末民初)两次诗体变化的生成环境及相关的变化。两次诗体新变的可比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个别时期......
魏晋南北朝约400年,为分裂割据时期,战乱促使人们思维活跃,无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皆出现了承上启下的新内涵。而其要义则为政......
论六朝美学之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上篇)吴功正一六朝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代,一方面是令人胆寒、颤栗,几乎集中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黑暗与......
河南与黄河文化黄保信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而后绕积石,穿峡谷,跃龙门,跨平原,千曲百回奔腾驰驱万......
本文共分三章展开。第一章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吴均诗与永明体的关系,第二、三章分别分析了吴均诗与宫体诗意趣、体式的关联。......
在《诗品》当中可以发现,任昉和谢朓、沈约同的作品被其称之为中品,而谢朓正是永明体代表诗人,一直以来任昉的诗歌风貌便是学界探......
刘勰在《文心雕龙·养气》篇中提到了“率志委和”与“钻砺过分”两种创作状态.“钻砺过分”的创作态度会导致作家费尽心思但是得......
陈寅恪先生在其中提出南朝永明体诗歌讲求格律是受佛经转读之影响,而佛经转读对永明体诗歌之阐发是否有如此影响,永明体与佛经转读......
从论述永明体及齐梁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因素,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两种诗体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以期对其......
王融,永明文学的代表作家,“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目前学界对王融的研究尚属薄弱,本文对王融的思想及其诗文的艺术特色试加探讨。......
中国人对汉语音调之美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模糊朦胧到自觉清晰的过程.六朝时期,"四声"的发现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应用,诞生了声律论,......
人们论述诗歌格律化的进程,总是以永明为重点.然而通过对永明之前的刘宋诗人谢庄作品的探讨,可以看出谢庄的诗歌律化程度已不逊于......
本文探讨家族诗人群体活动对于东晋南朝诗学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这一特定时期诗学的发展规律.认为诗歌创作从东晋玄言......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颐、王融、沈约等人从......
相比而言,齐梁永明之前,诗歌的创作主要是“外部研究”,注重诗歌内容,强调诗、乐、舞的二维或三维的统一;自永明后转向“内部研究”,注重......
汉语“四声”中国本有,非自印度输入。在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汉语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语音系统。周颗、王融、沈约等人从......
范云为南齐永明年间“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歌写景清新,句式宛转,诗意曲折,时空变化富于跳跃性,钟嵘《诗品》评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学术界对"永明体"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再思考,以廓清"永明体"这一命......
【正】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
谢脁乐府诗大部分作于前期,多有创新之处.他自造新题,且有赋题之举,尤其是对旧曲的题目、内容、句式等作了多方面的改进.谢脁乐府......
梁初天监、普通年间,齐梁文人围绕着萧衍、萧统父子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形成了既不同于永明体,也不同于宫体诗的诗风.学界对梁前中期......
统计杜甫五律可知, 大部分“ 平平仄平仄” 句的节奏为2-1-2 ,虽二、 四叠平, 但因节奏点前 移, 第二、 三字平仄相反, 并不违反近......
【正】 我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到南齐武帝永明(483—493)年间,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永明声律说”的发明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正>南朝是文学上形式主义发展全盛时期,当时的作家多数出身于贵族或官僚,他们政治上经济上均有特殊的地位,因而生活奢侈,与民众隔......
梁代宫体之名的缘起者徐摛是简文帝萧纲的老师,很受萧纲器重。他独特的文学思想对萧纲等人深有影响,推动了宫体诗产生:他的创作题材......
从元嘉体到永明体,五言体调经历了从古到近的重大变化。江淹和鲍照处于这一变化的转关时期,在宋齐诗的沿革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正> 所谓齐梁诗,是指南朝齐(479—502)、梁(502—557)两代的诗歌。前人将讲求声律对偶、浮艳绮丽的诗歌称为齐梁体,又含有代指浮......
<正>春联始于五代,昔人似乎多无异议。新时期以来,联界专家倡起楹联产生更早之说,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其产生的年代一......
<正>对偶是汉语的自然产物,它出现在古诗文中,成为楹联的最初形式,以后发展成诗文中的对仗,最后发展成为骈体文、律诗和楹联三种格......
任昉与永明体代表诗人谢朓、沈约同被钟嵘《诗品》列为“中品”,其诗歌风貌的异同历来为学界所关注。从文学史的宏阔视角来着眼,任......
《北山移文》是孔稚珪的名作,对其创作缘起一直存有歧见,主要有"讽刺假隐说"和"戏谑友人说",但两者目前皆难服人。文章通过对孔稚......
由常州市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编著的《齐梁文化研究丛书》八种于201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出版,这是新世纪学界和文化界的盛事......
期刊
齐梁宫体诗向来以靡艳著称,被斥之为"色情文学".从道德角度看,这种判断固然有道理,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我们还须从文艺的角度去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