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产兴学相关论文
晚清中国社会存在多种宗教及民间信仰,均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产生社会影响,发挥社会作用,政府一般采取不多干预的政策。戊戌......
本文以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资料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了从1930年至1948年间宜都写经寺的三次庙产纠纷,展现......
清末民初,湖南的庙产兴学运动持续发展。这是多种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虽然有力促进了湖南社会的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
民国时期的庙产纠纷一直跌宕起伏,究其原因,与庙产兴学有很大的关系.历届政府虽一直主导兴办现代教育,但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自筹.......
武昌首义后,南下镇压革命的清军与革命军队展开激烈的阳夏战争.在此期间,武汉归元禅寺众僧组建了受革命党人影响下的第一支僧团.众......
佛教本是外来宗教,然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儒、道共同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佛教在经历了南北......
北京庙产兴学起自清末维新变法。民国时期,北京多次发生逐僧毁佛事件。北平市公安局进行寺庙调查,并建立登记制度,为以后的侵夺庙产提......
由于受历代统治者佛教政策的影响,晚清(1840—1911)统治者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佛教政策;再加上佛教无论是在义学的研究、僧才的培养还......
分析了清末庙产兴学的有关史实,特别是泰山的庙产兴学有关情况,认为通过中外学者对泰山进行气象、地质研究,博物馆在泰山创建,借助......
清末民初,为发展基础教育,政府借移风易俗之名,将庙产征为学校之用。此举一方面为广西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及场地,另一方面对寺观......
清末民初兴起了一股"庙产兴学"之风,大批寺庙财产被政府提充作办学之用,极大地损害了寺庙权益,因未有专门的审判机关审理此类案件,以......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起,晚清政府掀起了庙产兴学运动,这一运动从清末持续到了民国时期。不可否认,大量的开明人士支持新式教育,捐......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不足,采取了庙产兴学的政策,即利用寺庙、道观、尼庵的产业、租息及房屋等设施协助兴办学堂,但由于......
近年来,寺观庙产纠纷逐渐受到历史与宗教学界的关注,民国时期湖北是一个庙产纠纷多发的省份,但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历史学、......
1928—1932年,为争夺河北省长垣县孔庙祭田课租的支配权以及主祭学录的控制权,校董孔繁瑞、学录孔祥茂等在垣之孔氏族人相互呈控,......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佛界各派纷纷派遣寺僧前来中国各地进行传教活动。与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后引起民众反洋教斗争不同的是,由于......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在清末最后十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进行新政变革,其中对教育的调整力度颇为彰显。然而,制约教育快速发展的因......
庙产兴学这一主张是在晚清政府内忧外患下运应而生的,它被作为一项有利于开启民智,发展教育的“救国良策”予以推行,并在民国时期......
本文以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资料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了从1930年至1948年间宜都写经寺的三次庙产纠纷,......
本文从近代化角度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西寺产逐步衰败的过程。作者认为:1.新式教育的推行和江西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改革是民国江西寺产......
从清末到民国,动荡的中国政局波及到对汉传佛教的政策,特别是"庙产兴学"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环境中,圆瑛与时......
提要:发端于清末民初的庙产兴学事件对河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少引起后世关注。通过对庙产兴学事件的分析,对河南地方精英态度的明......
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王雷泉吴立民先生1994年年初在法国答记者问时指出: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城乡大小庙宇处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中供奉的神像成为"迷信"的代名词与具象。因应教育的名、革命的义、经济的......
张謇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佛教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庙产兴学的佛教经济观,试图把明清以来的经忏性寺院经济,转型成慈......
庙产兴学事件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极大,佛教界采取种种措施进行应对,客观上促进了佛教在近代的发展与转型。此中太虚大师的举措是最值......
学术界认为,近现代佛教、道教与过去相比处于衰落的状态,但是,对于佛教、道教衰落的原因却缺乏具体的分析。本文认为,晚清和民国时......
<正>一、乱世桃源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云集于重庆的大量身份非凡的外地人而言,缙云山是个格外引人向往之地。缙云山是四川境内......
贵州佛教经过明末清初的鼎盛发展之后,至晚清乃呈衰落之势。考其原因,从主观上讲,是由于贵州佛教日益世俗化、功利化,流于形式;从......
清朝灭亡之后,清朝时期的各种制度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在民国时期继续推进,其中包括庙产兴学。庙产兴学并不仅仅只是教育改革的举......
民国时期,武当山的道教管理历经变迁。民国初年,全山道众在地方政府的护持下,从自身建设入手,加强了教团组织的管理,在绝境中维系......
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政府制定了庙产兴学政策。庙产兴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提拨方外寺观之庙产,二是提拨民间社会组织各团体......
本文从佛教义学盛衰、度牒制度的存废、佛教丛林宗法制度的兴盛、太平天国的毁寺运动以及庙产兴学风潮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佛教的衰微......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1927至1947年的中国,作为当时政治界最高领袖的蒋介石,和作为佛教界主要领袖的太虚大师两人的个人交往,及二人的......
一、引言也许又是某种“因缘际会”,〔2〕早已被“文化失忆”〔3〕的近代庙产兴学运动及其相关案件在今日又渐成学界关注的热点,这......
叙永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2)初开始,按五成计算对境内58座寺观提拨庙产。提取庙产虽然经过办学士绅议定,地方官的批准,实际上,与僧......
晚清之际,全国掀起了“庙产兴学”运动,特别是在1930年发表《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驱逐僧尼、没收寺产的重大......
<正>庙产问题并不是在近代在中国佛教才出现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之后就已存在,民国佛教的庙产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很有典型意义,这个......
在1931—1945年的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汉传佛教界在这特殊时期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其慈悲精神与民族精神。汉传佛教徒积极投身于各种战地......
四川的庙产兴学始于1902年利用庙产兴学的国策,而1905年保护庙产的上谕则是个分界线,此前各州县基本由官绅根据本地状况自行拟定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十年,庙产兴学之声此起彼伏,佛教界的反抗可谓不屈不挠,本文主要探讨了1927—1937年的三次庙产兴学风波。在......
清末民初吉林近代教育蓬勃发展,尤以新政时期为盛。这一时期,清政府提出庙产兴学的政策,虽然对吉林地区教育的影响远不及中原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