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相关论文
民国年间,伴随唯识宗之复兴,王恩洋以唯识今学料简《大乘起信论》,指责该论非马鸣所造,乃出于梁陈小儿之手。守培法师则依唯识旧学......
李提摩太的《天国之行》是第一部《西游记》英译本。其以清代《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同时参照了清代《新说西游记》和明百回本......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是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中的佼佼者,他在中国传教四十五年,广交达官贵人及社会名流,并大量撰写......
人活着,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重点?以四本佛经的四句经文,做为“四不”的提要: 一、对自己要能“不忘初心”(华严经):“初心”就是最初的心......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印顺从融通......
吕澂是我国现代佛学研究的巨匠,他提出的“性寂”与“性觉”,在现代中国佛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印度佛学的特点是“性寂”,而中......
本文主要是以《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作为研究探讨的主题。就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的立场来看,《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中,论......
《首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传统上被认为是于八世纪初中国从《楞严经》、《解深密经》、《......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印顺从融通......
<正> 唐代五台山高僧澄观,是华严宗第四祖,曾被唐代皇帝封为“清凉国师”。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
<正> 前几个学期,我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担任了《佛遗教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和《心......
【正】《大乘起信论》是署名马鸣著、真谛译,于南朝梁开始在中土流传的佛教典籍。此论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几乎囊括了大乘佛学的各......
近代支那内学院诸师以唯识学义理为依据,对《起信论》以及传统中国化佛教进行了批判性抉择,引起激烈论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前言一九七二年十一月,我第二次到中国探亲,首次北上观光,在北京,上长城、游故宫,还在天安门广场拍了不少照片。更重要的,是拜会了章士钊......
《起信论》中的“本觉”与“不觉”的关系,涉及了佛教最根本的问题,即成佛的依据和众生本来觉悟为何有不觉的问题。《起信论》中以......
在《金师子章》中,法藏以“金”喻本体。但是,在“勒十玄”的最后一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中,他却提到:“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哲学与思想历来为人们所瞩目,研究牟宗三的论著十分丰富。学术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牟宗三的......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
印顺与欧阳竟无在《大乘起信论》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包括了佛法修行所需的信、解、行、证......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
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日]镰田茂雄一、序言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⑥(780-841)是《圆觉经》的发现者,著有很多《圆觉经》注释,并且是......
论文探讨《起信论》对宗密判教思想的影响。宗密的判教理论以《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想为纲骨。他借鉴《起信论》中本觉的思想来诠......
本文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提炼总结出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的两大"选择性接受"——在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