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及其如来藏思想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以《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作为研究探讨的主题。就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的立场来看,《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中,论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论书。如来藏思想萌于公元三世纪,盛行于四、五世纪,这是从初期大乘阶段进入到后期大乘的阶段。当时主流的经典有所谓的“三经一论”,即《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与《宝性论》。关于“如来藏”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众生从生死到解脱的可能性。在《大乘起信论》书里,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基础上,衍生出另外一个思考的问题是:众生如何可能成佛?也就是说,《大乘起信论》一方面主张“众生皆有如来藏”的普遍性格;另一方面强调众生有无量烦恼,前者为后者所覆盖而不能显露,唯有透过“转依”的过程,众生才能以觉者或佛的状态显现。此外,本文亦着重《大乘起信论》与唯识学派之阿赖耶识的思想关系。两者皆以“缘起”作为众生从烦恼到菩提的历程,并作为众生可以成佛的依据。所不同处是《大乘起信论》以如来藏缘起中心,而唯识学派则以阿赖耶识为缘起。《大乘起信论》在理论上比阿赖耶识缘起推进了一大步。佛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实践,本文的撰写是希望能够借着既有的文献数据,探究如何将“如来藏”这个概念落实到现实生命当中,真实地认识自我,以去除心中因妄想执着而生起的种种烦恼。
其他文献
马克思毕生将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结合,既重视经济学的研究,也重视哲学的研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体系,而这两者的内在统一是他经济哲学思想的实质和
自然语言中的专名与形式语言中的单独词项有两个差别:每个单独词项正好指派给论域中的一个个体,而专名有时不止一个承担者(如小明),有时没有承担者(如虚构事物)。为了表述方便,把这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从交往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在19世纪就准确的预见了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趋势。理论和
本文基于对《韩非子》一书原著的研读(注:本文所引用原文皆源自《韩非子新校注》陈奇猷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不另加标注页码),研究韩非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四个
本文对李贽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李贽(公元1527-1602年)明代中叶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时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品生产和交换日益扩大,社会重商
王充是汉代著名思想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杰出代表,因此学界对他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这一主线展开的。这种现象在六七十年代较为突出,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包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