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以《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作为研究探讨的主题。就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的立场来看,《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中,论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论书。如来藏思想萌于公元三世纪,盛行于四、五世纪,这是从初期大乘阶段进入到后期大乘的阶段。当时主流的经典有所谓的“三经一论”,即《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与《宝性论》。关于“如来藏”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众生从生死到解脱的可能性。在《大乘起信论》书里,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基础上,衍生出另外一个思考的问题是:众生如何可能成佛?也就是说,《大乘起信论》一方面主张“众生皆有如来藏”的普遍性格;另一方面强调众生有无量烦恼,前者为后者所覆盖而不能显露,唯有透过“转依”的过程,众生才能以觉者或佛的状态显现。此外,本文亦着重《大乘起信论》与唯识学派之阿赖耶识的思想关系。两者皆以“缘起”作为众生从烦恼到菩提的历程,并作为众生可以成佛的依据。所不同处是《大乘起信论》以如来藏缘起中心,而唯识学派则以阿赖耶识为缘起。《大乘起信论》在理论上比阿赖耶识缘起推进了一大步。佛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实践,本文的撰写是希望能够借着既有的文献数据,探究如何将“如来藏”这个概念落实到现实生命当中,真实地认识自我,以去除心中因妄想执着而生起的种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