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58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6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袁军海,陈万权,, 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年份:2010
为了筛选小麦抗叶锈病资源和发掘新的抗叶锈病基因,对由抗病波斯小麦Ps5与感病粗山羊草Ae38合成的双二倍体Am3进行了单体分析。将中国春单体和二体分别与Am3杂交,测定杂交F1...
[会议论文] 作者:陈万权,漆小泉,R.E.Niks, 来源: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年份:1998
借助大麦染色体AFLP标记连锁遗传图和MapQTL V3.0作图软件,对大麦叶锈病的数量抗性基因(QRL)进行了定位分析,明确了大麦部分抗性品种Vada对叶锈病的潜育期由分别位于染色体1、2、6、7上离短臂末端79cM、186cM、58cM和117cM处的4个数量抗性基因所控制。发现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QRL存在着病菌致病类型的专化性。文中讨论......
[期刊论文] 作者:袁会珠,陈万权,等, 来源:农药学学报 年份:2000
氧乐果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关系紧密,室内定量喷雾试验表明:雾滴体积中径(VMD)为85um,氧乐果药液浓度1.0,1.5,2.0,3.0g.L^-1条件下,蚜虫致死90%时雾滴覆盖密度LN90分别为336......
[期刊论文] 作者:王凤涛,陈万权,徐世昌,, 来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年份:2010
构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是利用小麦近缘材料优异基因的很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在人工合成异源六倍小麦的过程中对微卫星位点的影响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直接比较了亲本四倍体...
[会议论文] 作者:高利, 陈万权, 刘太国,, 来源: 年份:2004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具有发生区域广、暴发性强、流行频率高、为害损失重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小麦的生产安全。本文介绍了3种病害诊断识别的主要方法,涉及...
[期刊论文] 作者:陈万权,胡长程,谢水仙,, 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年份:1994
利用29个抗秆锈病小麦单基因(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我国云南、陕西、辽宁、四川等16个省(区)的74个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
[期刊论文] 作者:陈万权,谢水仙,陈杨林,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199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formis West.)的流行受渚多因素的影响,品种的感病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国自50年代以来,条锈病曾发生3次全国性大流行和多次局部地区流行,The...
[会议论文] 作者:陈万权[1]漆小泉[2], 来源: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年份:1998
借助大麦染色体AFLP标记连锁遗传图和MapQTL V3.0作图软件,对大麦叶锈病的数量抗性基因(QRL)进行了定位分析,明确了大麦部分抗性品种Vada对叶锈病的潜育期由分别位于染色体1、2、6、7上离短臂末端79cM、186cM、58cM和117cM处......
[期刊论文] 作者:蔡萌,周方彤,,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年份:2013
"小麦条锈病有多厉害?这么说吧,如果不加以防治,百姓餐桌上平均每两碗面条就有一碗被它夺走!"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
[期刊论文] 作者:冯洁,陈万权,康晓惠, 来源:生物技术 年份:1999
1免疫技术1.l酶联免疫法Voller“’和Clark”’等早在70年代中期就将现代血清学技术--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lmmunosorbentassay,ELISA)应用于植物病毒的检测。ELISA与血清学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灵?..1 Immunization Technolog......
[期刊论文] 作者:董微,陈万权,刘太国,,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2007
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也是我国对外的A类检疫对象。本文就该病原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分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
[期刊论文] 作者:刘丹,刘太国,张敏,陈万权,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2006
以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改良CTAB法、氧化苄法、SDS法对小麦光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SDS法无论在DNA纯度(R=A260mm/A280mm)和产量上均优...
[期刊论文] 作者:陈万权,漆小泉,R E Niks,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1999
借助大麦染色体AFLP标记遗传连锁图和MapQTLV3.0作图软件,对大麦叶病的数量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分析,明确了大麦部分抗性品种Vada对叶锈病的潜育期由分别位于染色体1、2、6、7上离短臂末端79cM、186cM、58cM和117cM处的4个......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杰,陈万权,朱宝成,, 来源:畜牧与饲料科学 年份:2009
研究了单克隆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DON毒素的方法。样品通过聚乙二醇一水提取,提取液用DON毒素单克隆免疫亲和柱净化,Symmetry C18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
[期刊论文] 作者:陈万权,胡长程,张淑香,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93
1986-1991年间,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首次采用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FV)、毒性值(VV)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反映群体水平...
[期刊论文] 作者:陈万权,秦庆明,于鑫,, 来源:城市道桥与防洪 年份:1998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论文] 作者:胡长程,陈万权,张淑香,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1990
小麦秆、叶锈菌生理小种研究在国内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对监测病原物的组成、变化和分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病害流行预测、抗病性鉴定及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从5...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扬林,陈万权,谢水仙, 来源: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1990
粉锈宁防治成株期小麦条锈病的适宜用药量(指控到不因病害而减产的所需用药量)是受诸多因子影响的,而小麦品种的感病性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为了查明粉锈宁的喷雾剂量与小麦...
[期刊论文] 作者:麦青青, 来源:紫光阁 年份:2014
人物档案  陈万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锈病、黑穗病、赤霉病等麦类真菌病害生物学、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大众科学 年份:2019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吴孔明、朱有勇、宋宝安,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赵德刚,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炳银等领导和植保专家、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