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260秒,为你在102,285,590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1,563篇文章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杨解君, 来源:北方法学 年份:2022
行政法的法典化旨在通过立法技术实现“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目标,它是一个涵盖部门法意义,体现多层次、具有不同程度法典化过程的概念。应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法不能法典化的传统观念认知,对行政法法典化抱持一种“有限的理性化努力”态度与行动,针对环境、教育等部门(或领域)行政法编纂部门(或领域)行政法典,针对一般行政法编纂“行政基本法典”。就“行政基本法典”而言,应将其定位为解决一般行政领域(或所有行政领域)共...
[学位论文] 作者:杨卓,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年份:2022
行政诉讼对权利的救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常常需要法官根据不同判决形式的司法审查标准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解决行政纠纷。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合法性审查原则,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以后,新增了针对裁量行政行为的又一合法性审查标准——“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以下简称“明显不当”)。“明显不当”作为新增的司法审查标准,是对行政裁量权采取监督的有力手段。“明显不当”突破了传统的合法性审查...
[学位论文] 作者:解晨曦, 来源:贵州财经大学 年份:2022
[期刊论文] 作者:晓山,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年份:2022
心态即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情境下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其思想、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影响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保持良好的心态。培育积极乐观、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心态,对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处理好从政为官、处世做人的关系,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具有十分重要...
[期刊论文] 作者:刘欣琦,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22
被诉行政行为不需要撤销是适用行政诉讼确认违法判决的法定情形之一。现有立法将“不需要撤销的行政行为”分为“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行政行为”和“经被告改变后的被诉行为”两类。这一分类存在指向不明、逻辑不清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无法准确适用确认违法判决,影响了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护。“不需要撤销的行政行为”本质上是“效力无法被撤销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事实行为”“不复存在的行政行为”“内容得到实现且不能恢...
[期刊论文] 作者:丁天娇, 张慧, 叶小红, 来源:幼儿教育 年份:2022
研究者梳理了幼儿从众行为的表现特点、影响因素及认知机制。幼儿从众行为主要分为认知从众和行为从众。幼儿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群体特征、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幼儿从众行为。幼儿做出从众行为,可能是为了寻求行为参照及社会归属,也可能是期待奖赏和躲避惩罚。基于此,研究者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论文] 作者:唐俊麒,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 年份:2022
“放管服”改革中,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政府关注对行政审批模式的创新.审批流程的重构改变了多阶段行政行为的行为间关系,违法性继承的适用也将展现出新的面向.传统的“例外承认规则”已不再贴合行政实践,司法有必要对审批流程作“一体性考量”:在行为间成立法定要件关系,表现出实体上的关联性时,只要先行行政行为存在瑕疵,基于改革“一体化”审批的思路,为充分保护当事人权利,法院可以此否认后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期刊论文] 作者:崔韵,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22
在行政复议改革的关键时期,应深化复议体制改革,推动复议程序制度改革,为适应行政复议的改革浪潮,全面发展行政复议所具备的空间渠道,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所提出的“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命题,认清行政复议制度在法治时代下所面临的形势,坚定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初心,完成行政复议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效力定格,向行政争议解决机制转型的大方向砥砺前行,有利于保障行政争议的司法程序更具全面性、正当性和...
[期刊论文] 作者:江国华, 王磊, 来源:财经法学 年份:2022
行政违法检察监督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范围从诉讼领域向诉讼领域外拓展,丰富了检察权的内容。行政违法检察监督符合法律监督基本原理。检察权介入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这符合当下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行政违法检察监督仍然具有检察权的“法律监督”属性,监督的对象、权力性质和监督原则都有限度。当前实践运作中,需要从线索来源、监督范围、监督方式上进行探索,尤其要处理好与现有检察制度设计的衔接,同时强...
[期刊论文] 作者:谢红星,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22
新《行政处罚法》拓展了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不予行政处罚行为是具备责任能力的当事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事实成立,但依法应当或者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从形式上看,不予行政处罚行为是非常轻微的违法行为;就实质而言,不予行政处罚行为是没有危害性的违法行为、没有处罚必要性的违法行为或没有主观过错的违法行为,具备了违法性却欠缺了当罚性。基于“违法非常轻微”的形式特征,法定责任为人身自由罚、资格罚和较大数额财产罚...
[期刊论文] 作者:汪曲,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年份:2022
担当作为是新时代干部在其位谋其职的新要求与严标准,相关研究缺乏工作情境下的深度探索,存在理论内涵尚未明确解读的困境.为提供中国场景中的理解框架,本文以2014-2020年中央、省、市、县(区)四个层次104份政策文本作为分析对象,以33名基层公务员和10名普通公众作为访谈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聚焦担当作为崭新概念,构建整体性解释框架以厘清中国基层公务员担当作为的核心内涵和典型特征.研究表明,担当作为政策推广具有“政策形塑效应”与“行为遵从机制”两条路径,一方面依托公共政策特质对微观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形塑功...
[期刊论文] 作者:丁煌, 马小成, 梁健,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2022
基于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案例研究,“共识型”政策执行可被视为中国特色政策执行的一种模式,并可用于解释政策执行者合作行为的产生逻辑。政策执行即是将政策共识观念落实并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执行者的共识激励着其在执行中采取合作而非相互不配合的行为。宏观上的压力型科层结构、中观上的目标责任制度以及微观上的执行者意义建构式行动构成了理解共识型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通过共识观念牵引下的观念政策化、政策任务化...
[期刊论文] 作者:程志华, 张一航, 来源:环境与发展 年份:2022
环境意识是居民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居民环境行为常表现出“知易行难”特征。本文采用陕西省调查样本,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意识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使用调节效应检验居民环境行为“知易行难”的产生机理。结果显示,居民环境行为确实表现出“高意识—低行为”的“知易行难”特征,除环境意识外,主观环境知识、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显著影响居民环境行为;部分人口统计特征对环境意识和居民环境行为之间的关...
[期刊论文] 作者:李一川, 宫步坦, 肖慧娟, 来源:中国检察官 年份:2022
将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相衔接,能发挥出该项制度的真正实效。当前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具备对接诉讼程序的条件,考虑到存在其他监督和救济程序,有必要对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对象进行分类处置,并与现行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保持衔接。厘清新时代法律监督在国家公权力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论文] 作者:冯孝科, 黄琛, 李楠, 来源:中国检察官 年份:202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对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与行政公益诉讼进行强调,但理论与实务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权力属性、针对的行政违法行为范围以及监督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厘清二者界限有助于提高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二者也有相同处,如均不对行政权进行实体处分、不同于诉讼监督、案件范围存在交叉等,故可以通过案件...
[学位论文] 作者:夏孜乾, 来源:夏孜乾 年份:2022
2020年,新冠在我国大范围肆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产生了严重冲击,但面临这一困局,我国采用合理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促使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遵从政策要求和规范,才使得我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疫情防控。这件事反映出一项政策的实施需要多方联动共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联合负责,还需要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只有多主体共同发力,才能发挥政策实效。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是政策落实的必要条件。公众对...
[期刊论文] 作者:张红升, 刘松, 张文静, 郭东亮, 张志坚, 来源:中国卫生法制 年份:2022
在卫生行政执法实践中,对非法行医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往往重点考察主体资格和行为性质,尤其是聚焦于行为是否属于诊疗活动或医疗美容。非法行医中的“行医”并不局限于诊疗活动或医疗美容;符合单行法条款的无证主体实施的诊疗活动,也不一定构成非法行医;非法行医不一定都应受行政处罚。无证主体实施的医疗行为是否应被认定为应受行政处罚的非法行医行为,可从非法行医行为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层次考察。...
[学位论文] 作者:李燕鹏,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2022
[期刊论文] 作者:林鸿潮, 来源:法学研究 年份:2022
有关行政机关履职评价的既有理论和制度,聚焦于对作为义务和结果回避可能性的考察,而未真正涉及对行政机关作为可能性的讨论。相关理论假定,立法已经解决了行政职责和行政能力的匹配问题,或相关权责安排已通过民主立法程序得到正当化。但是,我国立法机关对行政资源的配置并不享有实质上的决定权,目标与能力不匹配的行政任务在我国法律中大量存在。要准确评价行政机关的履职状况,在考察作为义务、结果回避可能性之外,还需将分...
[期刊论文] 作者:关保英, 来源: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2022
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历次修改中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概念都一直存在,而无论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是司法解释都未对该概念及其类型、行为定性、法律后果等作出解释.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概念具有范围、内容和时间等方面的特定性;其类型包括无主要证据、证据相互冲突、证据分布不合理、证据仅有部分证明力、证据非以法定程序收集等;主要证据不足的行政行为是消极行政行为、瑕疵行政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和侵权行政行为.因此,主要证据不足的行政行为将产生所设定的义务无效,所赋予的权利无效,所免除的责任无效和事实认定无效的法律后果....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