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6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5
一百年前(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雨果去世了。法国全国志哀,举行国葬,送殡的群众多达一百万人,是全世界有史以来空前盛大的葬礼。这说明了法国人民对这位人民作家的...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1981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83
《郭沫若论创作》编后记中说:“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因此,文学翻译须寓有创作精神’。”郭老的经验之谈是至理名言,对开创文学...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中国外语 年份:2014
我国要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我看来,这就是要实现中国文化梦。要实现中国文化梦,对于一个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一方面要把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另一方面又要...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82
《唐宋词选》英、法译本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英译本序言是用英文写的,法译本序言曾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在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上宣读,现由译者将两篇序言摘要合...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年份:1992
台湾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祝振华教授访问了北京大学,我们一见如故,开怀畅谈,这是海峡两岸四十多年的第一次翻译对话:他重视“继往”,我强调“开来”,现将交流情况摘抄如...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出版广角 年份:1996
1日本《读卖》月刊1994年1月号说:“二十世纪在文化方面没给我们这一代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呢?符家钦《记萧乾》40页上说:“《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传世名...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党建 年份:2014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北京大学畅春园,看望了93岁仍笔耕不辍的许渊冲先生,并约他写下了这篇回忆文章。莫非在《一切不能重返的"回忆"》一文中说:"回忆是另一种生活。没有值...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1982
在《翻译通讯》1981年第1期上,我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作文学翻译的标准。"后来收到读者来信,有的表示赞同,有的提出疑问。现试...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2003
作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常对自己提出三个问题:一问译文是否忠实得能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知之),二者译文是否通顺得能使读者喜欢(好之),三问译文是否精彩得能使读者感到愉...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3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是 2 0世纪全世界最先进的译论 ,因为世界上约有 2 / 5的人使用中文或英文 ,而只有中国译论能解决中英互译的难题。如果一首诗从中文译成...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1998
1997年11月1日,我在北京参加了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发现我的同代人非死即老,我几乎是硕果仅存的唯一代表了,就在会上作了一分钟的即席发言。我说了三句话:一、关于理论与实践,如有矛盾,应以......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语教学 年份:1990
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话,科学研究的是1+1=2;3-2=1;艺术研究的却是1+1=2;3-2=2...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3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高尔基说过:《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红与黑》...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1994
谈谈文学翻译问题许渊冲一《中国翻译》1993年第1期发表了王佐良先生《在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他一再赞扬法国诗人瓦雷里《风灵》的译文:无影也无踪,(Nivvuniconnu,)换内衣露胸,(Letempsd'unseinnu)两件......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语学刊 年份:1983
我在《外国语》1979年第1期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论。翻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能“神似”,也就是......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档案春秋 年份:2018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汪曾祺说过:"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
[期刊论文] 作者:许渊冲, 来源: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年份:1987
【正】李商隐也许是全世界第一个朦胧诗人,比法国十九世纪的朦胧诗人马拉美早了一千多年.要把我国诗词译成英文很不容易,要把李商隐的朦胧诗译成英文更是难上加难....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