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幼儿的真需要吗?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刚走上保教管理岗位不久,有一天上午我走进了大班,打算观察幼儿美工区游戏和师幼互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一整本简笔画,这本简笔画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活动区小结之后,我询问了两位老师在美工区投放本简笔画的意图。听完老师讲述,我便像往常一样,建议可多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自然事物,帮助孩子在充分体验基础上逐步建构经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与区域游戏中尽量减少让孩子临摹简笔画,也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体现。
  听着我跟老师们在讨论,旁边一个刚喝完水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她看起来十分生气,大声对我说:“尹老师,我不喜欢你!因为你要让老师拿走这本简笔画。如果拿走了,我们就不会画了!”看着小姑娘着急的表情和愤怒的眼神,我一下子有点慌,难道孩子们就喜欢照着画吗?我的情绪跌落到了谷底,满怀教育理想的拳拳之心被蒙上了一层灰。再看看其他正在喝水的孩子,他们也投来了同样的目光。我内心的挫败感愈发强烈了……镇定片刻后,我按捺住了内心的情绪,和老师商量决定先“尊重”幼儿们的“需要”,暂时将这本简笔画保留在美工区。
  难道是我做错了?为什么孩子对此事反应如此强烈,为什么教育理念与幼儿发展之间会有这样的落差?乌云一样的挫败感和郁闷的情绪持续笼罩在心头,也坚定了我对该问题与解决办法刨根究底的决心。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班级中多数幼儿都对简笔画范本产生如此强烈的依赖与需要,离开了它们就不会画了,这与过去绘画教育长期以作品导向和技能训练为主,忽视幼儿对美的充分感受与细致观察,导致孩子绘画机械化、模式化,丧失了天真浪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关。幼儿对简笔画范本所产生的强烈情感需要,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们的真需要,而是对幼儿发展无益的伪需要。
  其次,自《指南》颁布和深入实施以来,不宜为幼儿提供范画的理念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可教师为何仍将简笔画投放在美工区作为幼儿临摹和完成作品的范画呢?析其原因,这可能是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也可能源于教师喜欢帮助幼儿快速、顺利完成作品的教学习惯,还有可能是业务引领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不足。但归结起来,这是专业理念与教育行为脱节的表现。
  說到底,学前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终究离不开正确的专业引领。无论一线工作何其繁琐、何其劳累,一线教育实践者都要坚定专业方向,不宜因千头万绪的工作迷失了树人的根本。同时,也要坚持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将专业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在问题解决中乐求真知、突破自我,才能练就一双准确鉴别幼儿的真、假需要的“火眼金睛”,才能真正将“服务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思维和行动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其他文献
所谓儿童观,指的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具体来说,儿童观包括儿童的天性观、儿童的特质与能力观、儿童发展观、儿童地位与权益观、儿童差异观、儿童活动观等主要内容。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将直接决定他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比方说,如果教师认为幼儿是有能力的,那他就会大胆地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反之就会觉得:“他们能有什么发现,不够添乱的,还是听我的指挥比较好。”无疑,前者才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
我所在的小班,自然角的主题是“我和小花一起长大”。我们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班里与同伴分享。因为是小班,幼儿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介绍自己的小花。我就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丰富幼儿对小花的了解。每天,我都和幼儿一起聊一些有关小花的话题。伊始,孩子们兴趣盎然。漸渐地,孩子们的分离焦虑程度逐渐减轻。小花已不再是其情感寄托,孩子逐渐失去了亲近小花的兴趣,自然角陷入
“一公里资源”解读  自2013年开始研究“生活实践”课程起,我园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持续探索,从最初的理论构建到逐步开展课程实践。生活实践课程给予幼儿的是具有现场感、真实性、操作性的多元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回到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一公里”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日常接触的地方。以幼儿园为圆心,一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内的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一公里资源”主
现在,很多幼儿园乐于举办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包括节日庆典、运动会、游园会、艺术节、升旗仪式、早操、集体出游、看演出、远足、采摘等。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难在活动人数众多,活动环境较为开放,活动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幼兒园及教师关注的“安全点”太多,稍有疏忽便容易出现安全纰漏。特别是在有幼儿家长参与的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认为对方更多关注孩子安全,不经意地降低自身的安全“敏感度”,导致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那么,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其中一点就是让孩子通过游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玩中学会交往,习得规则。  案例中,3个孩子的表现都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冬冬和林林的行为是出于对图书角规则的遵守,他们认为要有序地摆放、拿取图书。而小明的行为,则反映出他具有迁移生活经验的能力,他可能曾看過快递员送货或大人收快递的情景,所以想出了送快递游戏。那么,当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同时,它作为一种低结构化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动作技能和社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保证充足的玩沙游戏时间,抓住幼儿玩沙的时间线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玩沙游戏水平,获得有益的游戏经验。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毕晓芬对幼儿园玩沙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给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63分钟的自由游戏时间,观察在此过程中,随着游戏时间的推移,幼儿玩沙游戏行为的变化),对大
【摘 要】学校教育目标需要靠课程实现。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近几年开始实施以“初 心课程” “润心课程” “慧心课程”“强心课程”四大课程为支撑的“育心”德育课程体系,系统的 校本教材,创意的主题活动,让抽象的说教变成一节节入情入心德育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在榜样 的感召下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积累 涵养,在实践中追求真正的行知合一。  【關键词】德
剧情一 两个人的基地游戏  3月8日 计划时间  康康:“老师,我今天和乔乔去积木区搭基地。”乔乔:“是的,我們一起去搭基地。”教师:“我很好奇,你们的基地是什么样子的?”康康:“基地有很多人,有吃饭和训练的地方,就像我爸爸住的基地一样。”乔乔:“基地里还有睡觉的地方。”教师:“你们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康康:“单元积木、圆柱积木、长条积木。”乔乔:“还有汽车、小人儿。”教师:“你们有分工吗?”康康
六一幼儿院的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孩子们谈论:“在大树下好凉快呀!”“我吃过柿子,我们在中班还打过柿子哩!”大班的秋天,我预设了主题活动“我和大树做游戏”。虽然是教师预设的活动,但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初期,我深入孩子们中间,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点,认真倾听他们最想和大树玩什么。  孩子们说出了制作木筏、制作拐杖、树叶拼图、树叶粘贴画、树枝拼画、和大树合影、制作树叶面具和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