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引路,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h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对数学的再认识,是进行自我修正、自我调控的一种行为,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法、解题过程、认知偏差、算法多样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知识的本质,提高思维品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89-02
  反思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借助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进行系统总结,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优良的层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领悟数学的真谛,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一、注重知识内化,对探究方法进行反思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运用旧知突破新知,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体系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矛盾。这样的矛盾,会让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办”的困惑,进而出现争议,使学生进行探究。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启发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的学生用细线沿着圆形物品绕一圈,然后用剪刀在接头处剪下来,再用直尺测量用了多长的细线就是圆的周长。也有学生将圆形物品放在直尺上面滚一圈,滚过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圆,然后问:“你能很快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有学生走到讲台前面,用细绳进行比画、用直尺进行测量,发现刚才的两种方法都不能测出它的周长。教师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如果要测出这个圆的周长,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圆不能转动,无法用线绕,有没有不需要直接测量,就能知道圆周长的方法吗?
  生2: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周长公式,有没有圆的周长公式呢?
  生3:长方形的周长和长、宽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圆的周长是不是和直径有关?
  学生在经历了这样的反思后,都纷纷进入到探究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之中,顺利地从“直接量”走向了“想办法计算”,探寻有效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中,学生意识到测量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探究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让后续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二、回顾解题过程,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现行小学数学课本上面编排的题目灵活性很强,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也不能疏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因为那样会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回顾解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深化认知,形成策略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王大叔准备把331箱橙子和394箱梨子从仓库运到水果店,卡车一次只能运750箱,请你估一估,王大叔能用卡车一次将这些橙子和梨子运到水果店吗?题目出示后,学生开始估算。
  生1: 331 394≈350 400=750(箱),因为:750=750,所以能一次运走。
  生2:331 394≈400 400=800(箱),因为800>750,所以不能一次运走。
  生3:331 394≈330 400=730(箱),因为730<750,所以能一次运走。
  生4:331 394≈300 400=700(箱),因为700<750,所以能一次运走。
  教师问道:“上面的几种估算方法,哪种方法更合理呢?”教师的提问,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重新审视估算的过程,发现:只有将两个加数估成和它本身最接近的整十数或者整百数时,估出的结果才会更贴近计算的结果,也更加合理,既不会出现“估得太大”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估得太小”的情况。这样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估算产生认同感,提升估算技能。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经历估算后,引导学生在比较、反思中认识到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估算的意义,更好地掌握估算的方法。
  三、善待错误资源,对认知偏颇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出现错误,没有错误出现的课堂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完整的。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因为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还不能适应教材的要求。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教师应该睿智捕捉,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主动找错、析错、改错、纠错,明确错误的根源。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图书馆有科技书380本,比文艺书的2倍少40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错误类型:(1)380÷2-40;(2)380÷2 40;(3)(380-40)÷2。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引导学生反思:380÷2有没有道理,380本是文艺书的2倍吗?文艺书的2倍应该是多少本?学生反思后发现,380本并不是文艺书的2倍,上面的几种算法都是不对的,于是对“文艺书的2倍究竟是多少本”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80本应该先加上40本,才是文艺书的2倍,因此,算式应该是(380 40)÷2。可见,学生依据反思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懂得了不是所有求“倍数的量”,都是直接除以倍数,而是应先求出相应的总量。
  上述案例中,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议错、修正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了判断力。
  四、拓展思维空间,对策略多样化进行反思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得出题目的答案,更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策略进行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反思不同策略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阳光小学三(1)班有42名同学去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已知每只大船可以坐5人,每只小船可以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题目出示后,有学生想到了画图的策略,先画10只大船,可以坐50人,再去掉多出的8人;也有学生用假设的策略,假设都是大船,可以坐50人,多出了8人,所以小船有4只,假设都是小船,可以坐30人,少坐了12人,所以大船有6只;还有学生用方程进行解答。显然这些方法都可以解题,但教師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引导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优劣。学生认为画图虽然直观,但画图耗时长,有时难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图形建立联系。运用方程解题时,首先要厘清题目中蕴藏的数量关系,然后依据数量关系确立已知量和未知量,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等,这适合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而假设策略可以变换思考的角度,尤其是这一道题目运用直接推理,难以寻找解题的途径,运用假设策略,可以突破思维的瓶颈,加快解题的进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汇报所用的解题策略后,并没有止步,而是引导继续学生进行反思,感受每种策略的优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反思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反思、善于反思,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最终真正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
  (责编 黄 露)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研究指运用有效教学理念分析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资源使用的效益问题,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充分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首先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了英语教学中,使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课堂教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发展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文通过计算机网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很少范读。其实,范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解读,把握文本的情感,并通过对朗读技巧的处理,使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条件:其一,掌握写作必需的5000多个字词;其二,在表情达意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可知,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师只需进行
[摘 要]倾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努力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通过倾听,让学生感受同伴的学习体验,接收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思维碰撞和高效课堂。  [关键词]倾听;思维;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84-02  经过十多年课改反思,多数教师已变为学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从建站缘起、建站思想、网站表达特点、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虚拟互动教学软件在天文地理教学中设计与应用,并通过网络教学实例说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