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作文教学难,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期选登的这三篇文章是作者多年作文教学探索的经验之谈,其共同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写作的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作文教学并非全无章法,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就一定能破解难题。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三条途径
河南省实验小学/王晓秋
小学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达到呢?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经常自发自觉地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形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籽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新能力。例如利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发展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会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就生动起来。
作文教学应激励学生发挥个性
泌阳县付庄乡中心学校/孙升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十分强调学生的写作要写出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呢?
一、要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是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有新鲜的感受,及时记在本子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当学生进入初中后,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二是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三是要引导学生定期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免粗俗和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大量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既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
二、要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除了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首先在拟标题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特点,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每一次命题可以多给几个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果教师的命题学生不感兴趣,应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素材来写,自己命题自己写。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要“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更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应给予鼓励,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创新表达的能力才会提高。
要发挥好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
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学校/李道斌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存在两种普遍的看法和做法: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总担心学生写不好作文,于是大包大揽,从而导致指导过多过细过碎。二是弱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习作课上,教师稍加分析便让学生自由发挥,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不重视解决学生习作时无米下锅、无从下笔的困惑,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学生能有多大收获呢?那么,习作教学教师该如何作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作文教学难,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期选登的这三篇文章是作者多年作文教学探索的经验之谈,其共同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写作的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作文教学并非全无章法,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就一定能破解难题。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三条途径
河南省实验小学/王晓秋
小学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达到呢?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经常自发自觉地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形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籽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新能力。例如利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发展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会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就生动起来。
作文教学应激励学生发挥个性
泌阳县付庄乡中心学校/孙升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十分强调学生的写作要写出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呢?
一、要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是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有新鲜的感受,及时记在本子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当学生进入初中后,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二是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三是要引导学生定期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免粗俗和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大量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既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
二、要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除了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首先在拟标题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特点,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每一次命题可以多给几个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果教师的命题学生不感兴趣,应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素材来写,自己命题自己写。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要“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更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应给予鼓励,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创新表达的能力才会提高。
要发挥好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
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学校/李道斌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存在两种普遍的看法和做法: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总担心学生写不好作文,于是大包大揽,从而导致指导过多过细过碎。二是弱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习作课上,教师稍加分析便让学生自由发挥,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不重视解决学生习作时无米下锅、无从下笔的困惑,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学生能有多大收获呢?那么,习作教学教师该如何作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