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不是由单一的认知活动构成的,是涉及人的生活的实践活动。只有“书本世界”或者“科学世界”的教育体现出一定的狭隘,反映了一种片面的生活世界观。要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就必须把人置于他实际的生存世界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依托地方、学校及学生实际,遵循儿童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在其开发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讲究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开发;原则;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其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探究、合作、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参观、操作、服务、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等方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的有效开发应该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格和谐发展。下面就谈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一、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根据地方、学校、学生差异和主题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相应的教育资源。如我校以“美德育人”为办学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三年级我们开发了“美德礼仪在我心”、“餐桌上的礼仪”等活动主题,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美德的重要性;而在五、六年级则将主题确定为“美德在行动”,其侧重点在于学生如何去践行美德。
(二)整合的原则
整合的原则是将各种课程资源综合协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如,整合科学、语文学科,我们开发出“息烽河的变化”、“我为母校留本书”等主题。
(三)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做”、“考察”、“实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开展了“合理消费,学会理财”、“校园浪费现象调查研究”等主题实践活动。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为此,我们开发了“息烽名小吃”、“养蚕竞技”等主题活动。
(五)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能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六)开放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如这个学期六年级的孩子不满意任课老师提供的课题,对学习用品感兴趣,因此教师作出让步、满足学生的渴求:将主题定为“身边的学习用品”;同样五年级的孩子更愿意研究与吃有关的题材,于是师生共同达成研究目标“息烽美食”等。
此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还应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和经济性原則。
二、开发校本资源的策略
利用“每天一问”、谈话、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
老师和学生一起商量、确定可供开展活动的学科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人文资源,确定活动主题。
整理已开发出的成功的活动案例,提供给学生和指导老师参考。
有选择地与少先队活动、学科活动等进行一些整合。
尽可能地完善校内设施、设备以及人力资源(如及时订购图书、置备计算机室、培训教师、校工等)。
三、具体做法
1.针对难于开发的课程资源,可运用调查法,实行主题意向调查。每学期初,我都要进行一次主题意向调查,罗列出一些主题,让学生选择,然后根据班内学生的兴趣,综合考虑本地资源,确立主题。
2.针对兼职教师多、难于有效指导的问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多种资源包,设计多种实用的表格备用。如怎样确立主题,采访小窍门,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怎样写等,并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完善相关表册(如:《活动方案设计表》《小组活动计划表》等)的制定,减轻教师指导的难度。
3.分年级制定目标,建立各年级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继而形成各年级段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不断挖掘、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使课程适合学生。
我认为,只要以开放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开发;原则;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其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探究、合作、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参观、操作、服务、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等方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的有效开发应该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格和谐发展。下面就谈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一、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根据地方、学校、学生差异和主题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相应的教育资源。如我校以“美德育人”为办学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三年级我们开发了“美德礼仪在我心”、“餐桌上的礼仪”等活动主题,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美德的重要性;而在五、六年级则将主题确定为“美德在行动”,其侧重点在于学生如何去践行美德。
(二)整合的原则
整合的原则是将各种课程资源综合协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如,整合科学、语文学科,我们开发出“息烽河的变化”、“我为母校留本书”等主题。
(三)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做”、“考察”、“实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开展了“合理消费,学会理财”、“校园浪费现象调查研究”等主题实践活动。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为此,我们开发了“息烽名小吃”、“养蚕竞技”等主题活动。
(五)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能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六)开放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如这个学期六年级的孩子不满意任课老师提供的课题,对学习用品感兴趣,因此教师作出让步、满足学生的渴求:将主题定为“身边的学习用品”;同样五年级的孩子更愿意研究与吃有关的题材,于是师生共同达成研究目标“息烽美食”等。
此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还应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和经济性原則。
二、开发校本资源的策略
利用“每天一问”、谈话、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
老师和学生一起商量、确定可供开展活动的学科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人文资源,确定活动主题。
整理已开发出的成功的活动案例,提供给学生和指导老师参考。
有选择地与少先队活动、学科活动等进行一些整合。
尽可能地完善校内设施、设备以及人力资源(如及时订购图书、置备计算机室、培训教师、校工等)。
三、具体做法
1.针对难于开发的课程资源,可运用调查法,实行主题意向调查。每学期初,我都要进行一次主题意向调查,罗列出一些主题,让学生选择,然后根据班内学生的兴趣,综合考虑本地资源,确立主题。
2.针对兼职教师多、难于有效指导的问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多种资源包,设计多种实用的表格备用。如怎样确立主题,采访小窍门,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怎样写等,并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完善相关表册(如:《活动方案设计表》《小组活动计划表》等)的制定,减轻教师指导的难度。
3.分年级制定目标,建立各年级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继而形成各年级段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不断挖掘、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使课程适合学生。
我认为,只要以开放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展现其独特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