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一部沉睡三十六年的书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完前言,核对过最后一段引文页碼,我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可能不会有人会想到,这部《明清轶事小说选注》书稿,已经有了36年的历史。
  1982年,我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刘叶秋、宁宗一两位先生。入学后不久,恩师刘叶秋先生为我指定做志人小说研究的方向。嗣后,文化艺术出版社邀请刘叶秋先生主编一套“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为配合我的志人小说系统研究,先生指定要我为这套丛书承担一本《明清轶事小说选注》工作。在先生授意和亲自指导下,我从上百种轶事小说中披沙拣金,选出原文,然后做注释,写导读。其间得到恩师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原手稿很多地方还留有恩师亲自动笔修改的痕迹。经过两年的努力,该书基本竣工完稿。该书稿前言《明清轶事小说述论》一文发表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二期。遗憾的是,“历代笔记小说丛书”责编调离后,不久恩师也因病故去,该丛书尚未出版者也均遭搁浅,沉睡多年。
  2018年年底,大象出版社向我征询出版选题时,我提交了这部书稿的选题文件,获得批准,并于2019年年初签订了出版合同。一部沉睡35年的书稿,终于重获新生。这个事情本身已经让我激动不已了。
  但是,当我把旧稿找出来,准备重新整理出版时,却发现这部旧稿还有很大的打磨提升空间。
  首先,一部30多年前的书稿,无论是选文、注释,导读,还是前言的内容等,都有许多时过境迁的感觉,需要全面审核,重新处理;
  其次,初稿由于出版社的字数限制和80年代掌握文献的有限,许多应该选入的作品没有能够入选,需要增补相关内容;
  再次,30多年前的稿件为纸质手写稿,还需要将原稿输入电脑,变为电子文档。
  鉴于这种情况,我向出版社提出申请,在增补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书稿,并请求推迟交稿时间,获得准许。
  这次重新增补整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将纸质版原书稿内容录入为电子文档;
  第二,增补新的作品内容,按本书体例加以注释;
  第三,原书稿部分故事做了简单导读处理。为了全书格式统一,方便更多的读者阅读,这次对书中全部故事逐条做了简要导读;
  第四,原书稿前言为35年前所作,今天看来有些地方已经不合时宜;况且新增补的内容在原前言中不能得到反映,所以这次重新撰写了前言;
  第五,原书稿尽管有统一体例,但没有具体体例凡例说明。为统一格式体例,这次整理增补了工作凡例;
  第六,重新排列整理书稿顺序,整理全书目录。
  按照这些思路,我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启动这部书稿的增补整理工作,但由于公务繁忙,杂事太多,进展速度不够理想。因此我计划利用2019年底至2020年初寒假时间最终完成这项工作。就在进入寒假之后,我全力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发生了波及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本身是一场灾难,但因为疫情影响而封闭蜗居在家的处境,却无形中为我提供了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时间保障。从2019年12月中旬到2020年3月中旬,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我集中全部精力,几乎完全用在这部书稿的最后统稿打磨工作上,为这部书稿的质量保证奠定了基础。
  对我来说,这次难得的封闭改稿工作能让人心平静下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甚至不知不觉中感觉到无论是学术能力上,还是精神境界上,都有净化升华的收获。每天坐在电脑前,打开手稿原稿,仿佛回到36年前那青葱的时代;尤其是每当看到恩师为我原稿亲自动笔做的那些修改手迹,顿时就泪如泉涌,难以遏止对恩师深深的感恩怀念之情。而这种感恩之情很快就化为改稿工作的无穷动力。其实到2020年1月下旬,稿子就大致差不多了。但我总感觉到,这是当年恩师布置给我的工作,不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把它做到最好,是无颜向老师交差的。所以从一月下旬到三月中旬,我又反复做了两次全面修改调整。我心底的希望是,这部书稿既能告慰于九泉之下的恩师,也能无负于这次难得的出版机会,同时也能尽可能让广大读者看到满意的书稿。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之前,作家颜歌在微博上宣布自己的短篇小说《白马》被选为英国中学中文课推荐教材。这起初有些令人惊讶——因为这篇小说是用四川话写的。  作家阿来在评价颜歌的作品《我们家》时提到,过去很多用四川话写的小说,只是用一些语气助词或者“话把子”,这体现出一种对方言的不自信,颜歌的作品则可以完全用四川话读出来,这是一个突破。可是颜歌自己却反复强调:这不是“方言”写作,而是在中文里加上地方化的“活肉”。的确,《我
依据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刘禹锡散文包含赋、碑、论、记、书、表章、状、启、集纪、墓志等多种文体,计223篇(《全唐文》卷五九九至六一〇编刘禹锡文12卷,收文244篇)。在诸种文体中,刘禹锡尤长于“论”,如《天论》三篇、《因论》七篇等。他曾在《祭韩部吏文》中颇为自负地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除此之外,刘禹锡所撰“集纪”8篇(按:其父名绪,因避父讳,故将集序称为“集纪”):《董氏武陵
忘掉哈佛与斯坦福吧,在哪里上大学真的没那么重要  谁都知道,最终能够进入一流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能够进入像哈佛、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大学,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哈佛大学连续八年录取比例都在下降。以刚刚过去的2015年为例,录取比例再创历史新低。去年共有37305名高中生申请入学,最终录取人数为1990,比例仅为5.3%。这个比例,与2014年相比,报名人数上升(2014年人数为34295),但录取人
老王靜静地躺在洁白如雪的菊花丛中,我望过去,怎么那么瘦小?这还是老王吗?是37年前,那个笑眯眯迎着我的身材高大的文学编辑室主任吗?一时恍如隔世。  我不习惯看躺下的老王。老王在我记忆里的固定形象是坐着的,小山一样稳坐在写字台前,两只手臂交叉平放在桌面上,双肩就耸起来,身躯显得更高大,即使坐着也掩饰不住。头却深埋下去,眼睛在书稿的字里行间精耕细作,半天半天不见他动弹。年轻编辑还没练好坐功,心里长草,
近日闲读法国著名文化学者雷吉斯·迪布瓦所著《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迪布瓦在书中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全面阐释了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力影响,从好莱坞流行文化产品对意识形态的复杂呈现中,揭示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与路径。其中,关于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传播的艺术化宣传尤为引人关注。  好莱坞电影是对美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像诠释,是美国政
一  当下繁盛的网络文学现场,具有显而易见的分众特征。五四新文学所奋力革新和反对的目标之——类型化写作和旧体小说,经由网络文学这种新的生产传播介质,又一次全面满血复活。历史波谲云诡的演进中,新文学所确立的文学价值观和文本范式成为了中国五四以降的绝对文学主流,其间虽有革命通俗文艺的冲击,但这一条主线的正统地位始终不曾真正动摇。在这种文学主流的笼罩下,相当长的时间内,纯文学与普通民众是脱离和隔膜的,那
历史上,儒学的两套经典系统“五经”与“四书”是交替出场的,汉唐重“五经”,宋明重“四书”。晚近以来,“港台新儒家”重“四书”。“大陆政治儒学”认为自己关心的是“古今问题”,相对于“港台新儒家”关心“中西问题”而言,具有不同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和思想谱系,在经典系统上昌言倚重“五经”。平情观察历史,时代问题的存在及其化解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东西方文明冲突对话的时代开始至今不过一百多年,“港台新儒家”
石尔的《林间撷韵》以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为最高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人文价值观,表现出诗性的生态人文情怀,也标示出诗人的精神高度与思想魅力,对推动中国生态人文诗词创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石尔是位很值得敬重的诗人,生活工作在苦寒之地的坝上,然坝上水草丰茂、富饶美丽、冬夏分明、晨夕各异。春季,万物复苏,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夏季,万顷林海一望无际;秋季,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的红叶溢金流丹;冬季
士兵情结伴随他一生。白桦说,他从没有过单纯的狂欢。苦难的经历使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悲情色彩。  白桦,原名陈佑华,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白桦开始接触文学是在抗战时期。他的父亲被日本宪兵活埋,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几个在铁蹄下挣扎。文学成了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战火曾经焚毁了我的童年时光,战火又点亮了我
我从清华毕业的时候,是2001年,18年前。那一刻的感觉,到现在都还记得:终于毕业了!但是你们知道吗,那次是只有我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因为我要去莫斯科参加2008年申奥陈述,赶不上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所以学校在外语系专门为我举办了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当时就觉得,咱们这清华大学的学历,可比世界冠军,难拿多了!今天,我从台下走到了台上,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清华”这两个字,对各位学弟学妹们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