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大爱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xia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得林崇德先生亲赐的《林崇德口述历史》一书,一气读完,感慨良久!
  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林先生无疑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成功人士:全国劳模、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是教育界的楷模;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桃李满天下,是心理学界的泰斗。林先生何以能达此等境界的为师之道?不妨让我们认真研读先生的这本口述史,它不仅能启示我们许多为师之理,还能教导我们许多人生真谛。
  一、以“真”为本
  有幸聆听了先生的几次报告,每每震撼于先生在报告中流露的为人处世的真挚情怀!读这本口述史时,先生透着光亮、铿锵有力的声音犹如在耳畔,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口述史中所述的无论是先生儿时的回忆,还是青年时求学创业的经历,还是现今为人师表的事迹,无一不表现出先生为人治学的“真”性情——与己,不违真心,坦荡透亮为人;与人,推心置腹,真诚真心待人;与业,求真求实,严谨勤奋立业。
  讲真话,干实事,可谓是先生70年来的真实写照。“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所敬重的一位教师被打为“叛徒”,要求先生配合调查,先生宁愿被软禁三天,也不愿说违心的话。先生因为在日记中写了这么一句话:“为什么国外有心理学派,唯独中国没有?”被确定为教育系的“白专”尖子,成了众矢之的的野心家。大学毕业鉴定上列了三条严重的缺点:第一,阶级斗争观念薄弱;第二,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指教师)划不清界限;第三,企图成名成家,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严重。在当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先生竟然坦然接受这些“罪名”,说:“对这三条缺点,我并不否认,但是优点太少,感到非常遗憾。”
  先生大学毕业后,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干了13年。在北京雅宝路中学教书期间,还一度被任命为校办工厂厂长。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先生是怎么干的呢?他说:“我当时怎么认识校办工厂呢?我认为校办工厂是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该抓什么?第一,我应该抓生产劳动教育,以增强到校办工厂劳动的那些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获得一定的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我将这种校办工厂的办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某一种技能或业余爱好的教育手段。第三,我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第四,办校办工厂能够勤工俭学,适当增加学校收入。”先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校办工厂的教育事业之中。缺经费,人手紧,先生就自己天天去跑相关的工厂求原料,自己动手搬运材料……凭着艰苦奋斗,校办工厂的产值硬是直线上升了。
  先生也在中学主持过教育、教学工作。在当时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先生着眼于学生的将来而毅然狠抓教学,关注“问题学生”的转化,致力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并于1984年率先提出“教师参加教育改革方面的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岁月的艰难方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先生尚能如此秉持自己的“真”本性,以一颗诚挚的心坦荡荡地为人处世,真性情里透着一身正气、正派与正直,这是先生对人世、对生活、对事业怎样的一种大爱呀!
  二、以“勤”立业
  先生在谈创造性的人格时,着重提出“勤奋即天才”的观点。先生说,“豁达”和“勤奋”是人生发展和创造性人才成长的两个风火轮,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终身做人做事的规范。先生还说,“笨鸟先飞”这句古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成就关键要靠勤奋刻苦。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但先生在课余却悄悄地收集“问题学生”的材料,潜心于教育心理学以及认知(智力)培养的实验研究。《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智力发展上的作用》《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的作用》《儿童青少年运算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兼论智力结构》等诸多影响重大的学术论文都是先生在那一时期积淀而后成文的研究成果。
  197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先生重返北京师范大学读研,一年之内掌握了一门外语——英语,并考出了良好的成绩。口述史中也提到一段先生连骑自行车都在背英语单词,结果路上撞人的趣事。1980年5月先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大学教师的生涯。先生在日记里对自己提出四条要求: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前提,以疏远名利为行为准则,以创新业绩为目标。一晃30余年过去了,先生勤勉治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先生说,一位大学教师,要在大学里站住脚,在学生中间赢得声望,主要靠两点:第一要教好课;第二要搞好科学研究。上课,他潜心备课,至今年过古稀仍是如此;讲课,全身心地投入,激情高昂,不遗余力。先生还记得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地理学的77级和78级学生为感谢他的辛勤耕耘,每每上课时为他准备一个热水瓶和一个茶杯,以表感谢与敬意。
  先生所选择的学术之路,也是当时一般大学教师不敢轻易踏上的辛苦之路。凭借13年一线教育教学的经历,先生深知中小学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决心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子,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探索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中国化的问题。要这么干,先生就得时时下校蹲点,访谈教师、学生,去跑有关的实验室……全然没了大学教师的这份安逸、舒适。并且,由于科研经费非常有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之路不仅要靠勤奋创业,还需要艰苦朴素。先生乃至他的团队成员都是能省一分钱则省一分钱,能自己动手则绝不找别人代劳,自己干不了的也尽量学着干,如此地奋斗于中国心理学派的开创之路。
  如今,年已70有余的先生仍勤奋耕耘于教坛,仍兢兢业业地致力于教育科研,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一个人的心中若没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胸中若没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何以能如此呕心沥血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这老骥愿竭尽所能,承担更多、更繁重的任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以“爱”育人
  能有缘投于林先生门下,做一名林先生学生的人,都由衷地说自己“真的是三生有幸”。因为,林先生是爱生如命!
  先生说:“我的幸福在于‘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学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先生不仅在学业上甘为人梯,精心哺育学生,在生活上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先生的一位高徒回忆,2004年暑假时,这位高徒因惦记着国际心理学大会,结婚不到一周就返校做参会的准备工作了,本以为能得到先生的表扬,没想到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他。高徒新婚的妻子为此感激不已,说林先生这样教育她的丈夫,他们小夫妻俩一定能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先生的心里时刻牵挂着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先生的学生说:“林老师不是我父亲,但胜似父亲。”《中国教育报》曾派人专门到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座谈会,了解先生的学生出国留学后为何都归来而不是留在国外工作了,然后以《他像一块磁铁》一文报道了先生厚重的师爱感召学生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
  读这本口述史时,我们还可知晓,先生对学生的满腔之爱,不仅仅给了高等学府的高才生。20世纪70年代先生在中学时教过的一位学生说:“林老师曾经冒着丢职的危险保护了我,让我终生难忘。”原来这位学生在“学农劳动”期间,拿着一个竹竿玩耍,结果把毛主席的相框碰碎了,贫下中农要把他打成“反革命分子”。林先生当时当着贫下中农的面,吩咐学生干部把他“押”回去处理,走到半道上,就把他放了,让他回家待着,等“学农”结束后再悄悄去上学。当时这位学生的父亲已经被打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了,挨斗挨批,母亲没有工作。如果他当时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可怎么办。学生一辈子感激不尽,先生却已忘了此事。后来学生说起,先生也只是平和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人之师,就得保护和爱护学生,哪怕自己作出很大的牺牲。”
  先生说,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不同于父爱、母爱、情爱。这种爱来自于教师的职责,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爱。
  先生对学生倾注的满腔之爱,就是这种大爱!不囿于个人情怀,而是着眼于中国心理学派的建设、中国心理学学术梯队的搭建,先生深切地热爱着学生!先生的独子说:“父亲把热爱学生看作是他事业的核心,一直倡导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培养学生中。母亲曾笑他说:‘你应该把家搬到单位里去,好为你的学生‘当牛做马。’”
  有这样的先生在,悉心派出留学的学生怎能不回国工作?!也难怪先生的学生们在专题报道《林崇德和他的学生们》(《光明日报》,2011年03月31日)中说:“遇到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
  治学,顶天立地;育人,高徒遍布。先生跌宕多姿的一生、豁达宽厚的胸襟、登峰造极的成就,非我等儿辈之笔墨可尽。当你手捧这本口述史,相信收获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收获将平和你的心态、激励你的人生,使你终生受益。
  让我们都静心品读《林崇德口述历史》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很多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初三年级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学习兴趣甚浓,但随后却呈下降趋势;到高中阶段后,部分学生甚至兴趣全无,惧怕化学。究其原因,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学科知识点多,相互之间缺乏有机关联,记忆和理解它们都存在困难。如何改变这种严峻的现状,扭转不理想的教学局面,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应用“核心概念”(也称“大概念”)的教学方式,并在一些科
身为山东省金乡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金乡实小”)的校长,我认为学校要培育像向日葵一般向往阳光、迷恋阳光,具有阳光气质、阳光精神和阳光能量的“阳光少年”,他们幸福地为梦想而奋斗,他们开创性地为社会建构价值,他们向周围辐射爱,传播爱的光芒。要实现这个教育理想,必须进行“阳光教育”。“阳光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旨在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和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与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本文旨在从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对此,我结合教学经验,谈两点做法。  一、以问题为依托,搀扶学生摸着石头过河  1.知己——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抓住重点、难点,然后提出既有价值、又具吸引力的问题,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得出答案,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  2.知彼——关注生活经验,找到
北京耀中国际学校位于朝阳区后八里庄地区红领巾公园附近,于1995年下半年开始办学,与1932年由曾楚珩女士创办的香港耀中学校一脉相承。该校为自幼儿园至高中各学段兼有的一体化学校,在办学目标上,明确提出让学生“成就兼容东西文化的独立人格”[1]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该校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该校
邓先华 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中学教师,教龄34年。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进行初中语文教改教研,发表论文38篇,多项语文课改课题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在全县推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记二等功)、湖南省中学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我在山区教书教了34年,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我有很多次机会离开这里,但每次学生听说我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师范资源的优势,推动和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体育、美育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帮助中小学在音、体、美等方面构建体系,形成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质量。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北京联合大学牵手北京市7所小学,在文化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社团、教师成长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与小学校领导的多次沟通,我们较好地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并走进小学
高考主要考查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是读懂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实词、虚词、句式和表达习惯上的不同;二是通过理解句间关系领会作者的意图。纵观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命题,可以发现其前三道题(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语句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主要侧重考查第一方面的能力,第四道题主要侧重考查第二方面的能力。  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深处,总有某些微妙而清晰的记忆,挥之不去、历久弥新。这些记忆或许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这些微妙的记忆带着最初的欣慰与感动、惭愧与阵痛,时时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给我们以力量和警醒,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冯巩和吕丽萍演过一个小品,二人演一对即将做父母的夫妻,热烈地谈论着孩子生下来会长什么样。冯巩说,孩子长得漂不漂亮,生下来后第一眼看到谁最重要
为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关于“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意见,为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学习特殊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了解专业前沿动向,进行学术交流,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念,促进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良性发展,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首届中国特殊
生活应是陈年的酒,既有呛人的辣味,又有醉人的香味。如果每天都是感觉痛苦抑或甜蜜,那么,这不是真正的生活,至少不能算做完美的生活。做教师尤其如此,虽然很多时候要面对一群很不懂事的孩子,避免不了要发脾气、发牢骚,但更多的时候是感受、体味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因此,我觉得,教师的职业——痛并快乐着。  工作14年了,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十四年来,我哭过、笑过、彷徨过;爱过、恨过、坚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