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出土齐国刀币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ong966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5月20日,济南市天桥区山东化工总厂西侧1公里处,回填土大坑内出土战国时期齐国三字刀1000余把。笔者经走访调查对这批刀币的出土背景、出土数量及流向、刀币特点及相关历史作如下分析探讨。
  
  (一)发现背景
  济南市天桥区山东化工厂西侧出土齐刀币,此处非第一出土地点,其出土地点应该是山东化工厂西北1500m,赵家庄西边一建筑工地。工地在挖地基时将土拉至化工厂西侧土坑内。天桥区赵家庄以拾荒为生的苏成章父子,从土堆中拣出许多刀币,开始不知是何物,认为是铜片,后发现上面有看不明白的文字,而且越拣越多,便打消了送废品站的想法,遂按把出售,从几元一把到一千余元一把,在一个多月时间,出售殆尽。
  
  (二)出土数量及流向
  由于未找到第一出土现场,拾荒者拣到后又迅速出售,因此这批刀币的准确出土数量和流向都不确定。经笔者调查,发现这批刀币流向济南地区约400把,潍坊地区约200把,泰安地区约200把,莱芜地区约100把,济南文物部门收回79把。本次文物部门收回79把刀币,得益于苏成章老人的积极配合。为此,济南生活日报曾进行了大幅报道,文物部门还为苏成章老人颁发奖状及一万元奖金。
  
  (三)此批齐刀币的特点
  此次发现的齐刀币全部是三字刀(见封底),未伴有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同出,这是因为在战国中晚期以后,早期的四、五、六字刀已经退出流通领域。刀币所见背文超过50个,有“、、、、、、、、、、、、、、、、、、、、、、”等等。其数量之多,不是一般商贾所能拥有,怀疑是国家货币管理机构或大贵族历经战乱所埋藏。
  


  此次出土刀币均带毛边,未经加工整理。有的刀币文字有些模糊,币面三字中的“化”字很多呈隐起文。面文粗劣、精美差异较大,有的笔划粗糙,有的文字高耸,雄厚遒劲,字大而美,每30把中可挑出一把化字最后一笔为反书,如化字正写“”反书则为“”,一般反书化字,三字皆美品,均为战国中晚期所铸的粗字型齐刀。
  从刀币叠压痕迹看,窖藏时刀币排列整齐,刀币表面多呈灰绿泥土色,个别刀身有部分白石灰色。未伴有陶器出土,估计是木板包装,木板已腐烂。由于土层干燥,包装好,出土刀币刀身无坚硬锈层,刀币没有粘结成一团呈块状,用清水泡数小时后,文字便清晰可见。
  
  (四)刀币的具体数据
  这批刀币重量在43~52g之间,个别轻者31g,重者65g。平均重量45.3g,符合齐刀币法定铸造重量。
  刀币长度在170~185mm之间,最短者166mm,最长者195mm。刀体较厚,刀身较宽,最宽者达25mm,最窄者只有19mm。
  
  (五)发现的意义
  此次济南出土齐刀币数量之大是本地区
  前所未有的。济南地区有历史记载的刀币出土共七次,总数300余把。过去考古学家认为,战国时期齐国所属济南地区地处古黄河、济水下游,黄河频频改道、泛滥成灾,物质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因此齐刀币出土量少,货币流通差,不如东方沿海以即墨为中心和中部以潍坊、临沂为中心两地区经济发达。
  经查阅有关资料,济南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城邑和通商城市,大汶口文化、龙山
  文化的发祥地,地理条件优越,又是齐国西部交通枢纽、经济中心,是齐国向西、北、南与宋、卫、燕诸国进行商贸交易的主要通道,
  东即墨、中临沂、西济南一条线应该是齐国的经济大动脉。此次出土齐刀币之多,仅次于临沂市大岭乡大城后村出土2100把和海阳县小纪五格庄出土1587把,位列第三,打破了以前史学家因济南出土齐刀币少而认为济南经济落后的论断。
  注:有些情况非第一手资料,不太精确,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 高聪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甘肃省钱币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于11月24日在兰州召开。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陈有安、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以及甘肃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领导,省内金融系统的领导,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全省钱币研究与收藏专家的代表近百人出席大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张志峰副会长代表第四届理事会所作的《甘肃省钱币学
期刊
由中国钱币学会主办、厦门市钱币学会承办的“中国历代货币发现与研究新收获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戴志强、庞则义、黄锡全,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厦门市钱币学会会长王妃嫣,亚洲钱币学会会长黄汉森,亚洲钱币学会学术顾问刘嘉斌,北京大学教授吴荣曾,复旦大学教授叶世昌,以及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金融界、文博界、大专院校等部门的专家、
期刊
2007年年初的一天,我们在报国寺的钱币市场上发现了一枚“武平”类方足布,当时甚感惊异,因此种类方足布以往从未发现过,我们三人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品种。经询问摊主后得知,此枚布币乃是去年六月在距报国寺市场不远处原义利食品厂施工工地出土的为数众多布币中的一枚,并且是刚从二、三十枚锈结在一起的一块布币疙瘩中新剥离出来的。我们仔细端详了这枚小布,此布整体上看去,绿色底锈间有红斑,锈色入骨,其外观斑驳陆离
期刊
最近,我们见到几枚比较特别的早期长形圆首大刀材料,对于重新认识刀币的种类与演变,探索其起源与归属均有帮助。现作简要报道,以飨读者。  2006年 9月,见到一枚早期削刀,据说出自河北涞水白涧乡容终村一带(拓1,插一上图1)。通体绿锈,修长,厚重,脊背无郭。重66g。通长20.3,身长120,柄长60,环径26×24,孔径18×13,刀身上下宽18、中间宽16,柄上宽9、下宽8mm,刃薄无郭。柄与
期刊
2006年初,笔者见到新近出土于陕西渭南市潼关附近的一批大型半两钱,总数约有1 000余枚。这批半两钱包浆锈色一致,钱币肉质表层呈现深棕色的老铜包浆,其上零星散布着薄薄的翠绿锈和紫红斑,部分钱币也粘有匀净的黄土颗粒,与锈斑相连,坑口较美,保存状态较好。根据其坑口特征,大致可以推测出这批钱应出于高爽干燥的黄土地层中;再结合此类大型半两钱墓葬出土量很小的事实,可以基本判定为窖藏钱币。  此批出土钱币
期刊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在1955年出土了半两铜质钱范一块。对此,有三篇相关文章发表。一篇是1959年《文物》第二期上刊载朱活先生的《汉四铢半两阴文钱范》。此文对这块钱范进行了断代考证,认定是西汉文帝时郡国铸钱遗留之器物,为四铢半两钱范。第二篇是1988年《文物》第二期上发表的《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记述了1986年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北洞山进行汉墓发掘清理情况,介绍了地理
期刊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不仅币制紊乱,政局更是动荡不安,加以军阀争战连年,因此许多事件未能忠实地记载,资料常也未能妥善保存,使中国泉币爱好者对这段期间产生的纪念币,缺乏完整的了解。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多数钱币书刊仅能作图片的收录,部份叙述则是以讹传讹,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上五星开国纪念币” ;①现在虽已对其制成时间有了正确的考证,然而对于为何同一时间会有“上五星”及“下五星”两种版式出现,仍未有合理的说法。
期刊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直、皖、奉三大系军阀。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因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先后组织北伐均未如愿。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南征。并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出师北伐案
期刊
2006年12月22日天津市钱币学会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黄锡全和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到会指导,天津市社团管理局、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领导应邀出席,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银监局、各商业银行以及各有关领导、钱币专家和会员代表100余人出席了大会。  大会听取了天津市钱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新修订的《天津市钱币学会章程》;选举产生
期刊
上海博物馆2006年12月5日到7日召开“丝绸之路古国货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位国内国际研究丝绸之路的钱币学家和历史学家聚会沪上,成一时之盛。会前,已展陈十年的上海博物馆钱币馆经改造重新开放。杜维善先生多次捐赠上海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和施家干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的机制币陈列也经修改后同时开放,更为会议锦上添花。  会议共收到40多篇论文,有30多位学者作了演讲,议题相当广泛,并不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