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理论探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p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逐渐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但是这种极大的满足反而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内心的否定性以及批判性,人逐渐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从而导致了无休止的社会问题,人与社会不可逆转地朝着单向度的方向發展而逐渐走向异化,当资本和技术在同一阵营中,就会导致一种极权社会,工人阶级的力量被削弱,阶级之间的障碍似乎也无法被打破。马尔库塞着眼于艺术革命,希望找到一条人类解放的新路径,当代社会也可以借鉴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马尔库塞;科技发展;异化;《单向度的人》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46-02
  一、“单向度的人”的含义及成因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是一个特殊术语,是用于描述现代工业社会以及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单向度的人”意味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非常认可,人们心中不再具有了批判性和消极的声音,从而变为单向的了。
  马尔库塞相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百姓的心中其实是有两种声音的,即主张社会现实和维持现实社会的方向,以及否认、批评和超越社会现实的方向。
  “单向度”指的就是“肯定性单向度”,因为人们不再具有否定情绪,而是肯定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实现。资本家向社会提供了大量消费品,使人们在某种意义上过着“幸福”的生活。人们已经悄悄接受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不再想象着另一种生活方式。
  马尔库塞认为,人们拥有的幸福只是一种虚假的幸福,他说,人们之所以感到幸福和稳定,是因为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地被满足,这是技术以及资本的结果,他认为,人们被满足的需要是无效的,因为不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需要。他认为,人们真正的需要应该是自由和解放,马尔库塞尖锐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1]
  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人的选择都不是人们真实愿望的表达,他们只能选择社会生产给予的东西,比如人的需要、情感、选择、自由等等,这些都是被决定的。人处于被蒙蔽的虚假之中,他们对这种虚假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可了这种虚假社会的种种,从而认可了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失去了反抗的声音,这就是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
  他认为“单向度的人”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虚假的需求。虽然工业在进步,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是精神上的富足,只是一种外在的身体上的满足,人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其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性的极度压制。他认为,在一个经济贫困的社会中,人们必须努力消除贫困,这是对于人民最根本的压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质资料的逐渐丰富和人类需求的基本满足从而为特定文明“造福”的压迫。
  其三特定人的形成是由于人的否定性批判的丧失而造成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力量支柱,是只有少数富裕的资本家获得最大权力形成的极权主义,“毫不奇怪,在工业文明的最发达地区,社会控制已被潜化到这样的地步,甚至连个人的抗议在根本上也受到影响”,成功地压制了反对声音的存在,反对民意,反对采取措施,压制了人民心中的那种否定性和批判性,人和社会都成了“单向度的”了。
  二、极权社会下“单向度”的表现
  (一)政治领域的单向度
  发达的工业社会似乎已经认识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所阐释人的自由和解放,虽然工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看似获得了极大的幸福,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首先,科学技术的力量正在被资产阶级所利用来广泛传播机械生产,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同时人也在逐渐沦为工具的奴隶,正如他所说:“各种各样制度存在的实质,已不在于使人能够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在于使人们能够选择不同的操纵和控制技术。”[2]
  工人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大其力量越弱,对资本的控制也就越弱,工人逐渐成为机械的奴隶。其次,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力的工人总是面临失业的风险,工人阶级难以打破政治分歧。
  (二)思想的单向度
  他强调,工业化是一个攻击自然并继续扩大人类活动领域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渴望与日俱增,发达的工业社会带来的幸福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相同,在物质的影响下,这种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公众舆论和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工人成了大型机械的工具,工人逐渐被异化,正如卢梭所说:“他天生就是自由人,但到处都是铁链。”物质与灵魂的双重纽带使阶级分化脱颖而出,马尔库塞认为,对工人阶级的精神迫害远比身体上的压迫要痛苦得多,因为人们失去了自己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三)文化的单向度
  “科技作为当今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的样态,在为现存社会的合理性辩护中,取代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及其统治。”[3]科技所带来的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并不能掩盖文化的贫瘠,文化中心逐渐沦为商业中心,上层文化逐渐变得低俗,统治者操纵着科技的发展,从而发生使人们思想庸俗化和单向度的现象,当人们的思想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时,文化产品就会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并随着市场出售,人民对于文化的支配地位也被推翻,现实文化也逐渐走向消亡。
  三、对“单向度”超越以及对现时代的启示
  (一)“单向度”的超越
  在《单向度的人》的结尾,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大拒绝”方法。马尔库塞写道:“在其最发达的阶段,统治的作用即管理,在大众消费过度发达的地区,被管理的生活就成了全体人的好生活,为了保卫这种生活,对立面联合了起来,这就是纯粹的统治形式。”[4]   因此,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解放,人们只能走完全排斥的道路,这样的彻底拒绝是一个根本的拒绝。他相信生活在工业社会底层的勞动人民也是革命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接受革命的先进知识,消除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正是行不通的,此外,消除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公正现象推动了“大拒绝”的革命动力,它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
  继《单向度的人》之后,马尔库塞开始从青年学生的运动中深化和发展他的思想理论,并提出了一条单向的社会解放和发展道路,开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创造了一种最终将帮助人们摆脱一个单向度社会的力量,即使是被人们认为是乌托邦的无法走向实践的力量。
  (二)对现时代的启示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注,他强调必须专注于精神自由和解放,批判单向度的人与社会,提倡促进人文主义精神和实现人的普遍发展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探讨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类解放,要充分发挥人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社会的进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该在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该促进社会公平,打破政治局限,促进文化发展。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正确的,但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它不再适合于新的革命性世界形势。
  尽管他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全球建议在科学上是合理的,但他对社会现实的可靠性值得考虑。
  在我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对革命现实的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而实现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始终拥抱国情,紧靠现实,寻求事实真相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始终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带有批判性、革命性思维,拒绝成为单向度的人。
  参考文献:
  [1]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38.
  [3]李桂花.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30(7):30.
  [4]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2-173.
  作者简介:
  孙晓雨,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隱喻在传统的认知中作为一种修辞而存在,在传统的隐喻论中隐喻是一种很高级的语言,通常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随处可见的,无论什么样类型的语言,隐喻都比比皆是。此理论还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的运用是把抽象的目标域借助具体源域表达出来,这就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读者理解。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文化的差异进行翻译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 隐喻;翻译;跨
期刊
【摘要】关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小说是对左翼至抗战文学进行再回顾、再解读、再反思的有效窗口和视角,旨在进一步解读广东左翼抗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以黄药眠和丘东平两位广东左翼作家为例,对该时期广东左翼作家小说进行探索,研究借文学之手革命的黄药眠和以战地小说为武器的丘东平在小说创作指导思想和表现形态上的差别,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价值。  【關键词】广东左翼文学;抗战文
期刊
【摘要】 小说的回目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人物在回目中反复出现正说明了其在作者心目中的显著位置。通过梳理回目来构建黛玉这一人物设置的框架,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从而透视作者对人物总体构思,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关键词】 《红楼梦》回目;黛玉;总体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29-02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满—通古斯语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满—通古斯文化在现代语境下仍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目前满—通古斯文化已成为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热点文化题材。满—通古斯文化的当代东北文学书写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东北文学;满—通古斯文化;文学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赵本夫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写作所特有的传奇色彩,不同于传统的乡土文学或是抗战历史小说,《天漏邑》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寓言化的叙事手法,向大家呈现了一个被世间遗忘的村落。小说的传奇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故事性强,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等。本文试对《天漏邑》中叙事和人物性格的传奇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其思想情感内涵与创作特点。  【关键词】赵本夫;《天漏邑》;传奇色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品之一,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内外发行,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文化底蕴。研究发现:一方面,神话原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也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神话原型;《西游记》;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人民都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在各个方面都各具鲜明的特点。中国民间故事同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对比,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俄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对中俄民间故事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24-02  通过中俄民间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导致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之而起的权力追逐战中,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荣升为新的统治阶级,有的则逐渐没落。在此过程中,贵族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其中没落一方的中小贵族经历了强烈的落差感,由于中小贵族是最先分裂且失落感最强的阶层,所以中小贵族阶层的社会理想最早出现。在不断的思考中,他们终于找到一条适合本阶层生活的道路,即“小国寡民”的理想
期刊
【摘要】张天翼与蔡万植是1930年代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讽刺作家,在两国的文坛上都曾发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两人都善于以讽刺手法描绘社会中各种人物,借以抨击残酷的社会现实。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研究法,通过对张天翼的短篇小说《移行》与对蔡万植的短篇小说《痴叔》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两位作家对当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张天翼;蔡万植;讽刺作品;知
期刊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刻画了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他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之一,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可是,关于这一人物话语中所展现出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圣·约翰在身份找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帝国主义思想和霸权意识。这一过程也正是他由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到被欧洲基督教文化所接纳,最后回归“统治者”身份的过程,反映出勃朗特在塑造圣·约翰这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