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化叙事中传奇色彩的体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本夫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写作所特有的传奇色彩,不同于传统的乡土文学或是抗战历史小说,《天漏邑》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寓言化的叙事手法,向大家呈现了一个被世间遗忘的村落。小说的传奇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故事性强,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等。本文试对《天漏邑》中叙事和人物性格的传奇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其思想情感内涵与创作特点。
  【关键词】赵本夫;《天漏邑》;传奇色彩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39-02
  小说中的天漏村是赵本夫虚构的一个地方,在历史上确实有原型考据。天漏邑为“舒鸠国”的废都遗址,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是黄帝最初的都城。作者此处以“舒鸠国”作为天漏村的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在虚构的层面上多了些许真实,将各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亦真亦幻的融入小说之中,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将现实和传说相结合,引人深思,为其增添神秘色彩。
  一、叙事的传奇性
  小说中,作者用了两条简单鲜明的主线叙事:一条是研究气象的裴专家、来自国民政府的柳先生,和后来的祢五常率领的专家团队一行人,对天漏村历溯源进行探究的叙事;另一条是宋源、千张子和檀黛云架构的抗战和“文革”的叙事。作者从看似不相关的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将不同叙述者、参与者、聆听者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使得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对话、情节、心理相互交应,既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又不缺少历史的纵横感,大大增加读者对于小说阅读的情绪体验。
  (一)叙事手法的传奇性
  小说的叙事手法是多样的,将对话、讲述、内心独白还有大量的议论运用在小说的各个部分。《天漏邑》这本书,读者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其实,它只是没有小技巧,有的却是大手笔。作者用传奇性的叙事手法进行讲述,出乎读者的意料又使小说不落俗套精彩非凡。例如作者给予生前万人瞩目,备受尊敬的柳先生一个“不体面”的死法;还有千张子作为死刑犯住在天漏村等待宋源把他接走,但是他一住就是二十年。在读者都认为宋源和千张子两位主人公在历经一生的苦难纠葛后,会在步入黄土前见上一面,但作者并没有这样设定。作者将宋源对千张子的态度模糊化,留下一个空间给予读者想象。
  《天漏邑》中作者构建的这个与桃花源相对的天漏村处处成谜,叫人捉摸不透。赵本夫通过神奇的祢五常将天漏村的种种怪异尽情展现,奇特的事由奇特的专家引发出来。“于是这个陌生的叙事背板也就奇特地竖立在了宋源、千张子和檀黛云的背后。在这个神奇背板前面,无论发生怎样的传奇,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天漏村和彭城映射着当代城市和农村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矛盾,将天漏村的种种怪异现象凸显出来,小说叙事也更加扣人心弦。赵本夫是一位拥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他是将对于现实中无处倾发的感情通过寓言化的叙事手法,加上神话传说的形式,臆想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天漏村”。将天漏村作为自己叙事的背板,将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一件件发生在其中。
  赵本夫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者,他的作品不是为了娱乐大众,与广大艰苦的劳动人民一般,他也是见证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苦难。在《天漏邑》中,作者想对其有一个理想的刻画,一个关于回归土地,回归人性本真的期待和探讨。
  (二)叙事语言的传奇性
  《天漏邑》之所以给人一种虚幻、夸张、荒诞的审美效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赵本夫的特色的叙事语言和小说中各种风俗文化的穿插。
  作家的叙事语言总是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从小所受的文化的影响,赵本夫先生从小生活在苏北黄河故道,他的大多是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苏北特色。赵本夫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黄河故道”是他的小说中最爱提到的字眼了。黄河故道,荒凉古老神秘而充满野性,在这里有黄沙蔽日,荒无人烟的洪荒时代;有匪祸横行,流离失所的动荡时代;但这里更是民风质朴,孕育古老民间传统文化的珍土。他和自己的家族一起见证过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也经历过饥荒,“文革”的苦难历史;同时也感受过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片土地的春风。现今社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已经很难亲身触碰广袤的土地了,或许这片故土多多少少缺失了幼时的味道,但是每一个在这片故土上成长生活过的人民都不会忘怀。赵本夫先生亦是如此,便在小说中反应质朴的古风和深远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书写着自己对于田地的情怀,字里行间无不展现着其对土地的感激,敬畏和眷恋之情。
  叙事和话语是叙事学的两大要素。可以说最能体现作家特有的叙述特点就是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词汇。《天漏邑》语言的出奇制胜并不是因为其铺陈华丽辞藻,而是小说语言平实、别具一格,展现人们内心淳朴的情感。并且作者将看似“大俗”的语言铺陈的自然平实,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方言特色。他在小说中大量的使用苏北的方言词汇,文字内容口语化,接近语言本义,回归语言的本质。
  作者用他朴实平和的叙事语言将在土地上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描绘得熠熠生辉。小说中语言的传奇性还表现在言语表达的粗俗化,是为了凸显人物特征,从而使人物更加鲜活饱满,让读者接触到文字就可以简单的感受到情节的发展变化。
  二、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在赵本夫的创作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小说的故事性,而在《天漏邑》中他又将其独特的故事性赋予了传奇色彩。小说中多处情节采用讲而不述的手法,一次次燃起读者的热情,其中雷暴灾害贯穿始终,作者用天气灾害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许多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无法解释的事件顺承而生。
  可以注意到的是,作者对于民风民俗的描写十分细致。作者将很多古风习俗融入小说中,将现实和传说融合,增加了叙事的传奇色彩。比如说在天漏村中,乍册历代都是由哑巴记载的,男子在婚前都要去女闾那里过夜,有罪之人都会流放到天漏村,作者通过这些民俗描写,处处都透露着天漏村的不同寻常。每个地方有着自己特有的方言,方言是伴随着民俗产生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些风俗语言刻画都是与人物形象息息相关的,并且小說中不仅仅反映了人物自身鲜明的形象更是突出各个人物身上不同命运。小说借助雅俗一体的语言风格,高雅文言词和略显粗俗的方言和白话、严谨的书面语到简单随意的口头语,展现了作者充满传奇性的叙事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天漏村时是以一种虚幻传奇的笔法,对于主人公宋源的经历描写就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他出生时母亲死于风雨雷电之中,抚养他的孤老太也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上吊自杀,孤老太还预言他以后会掌管生杀大权,后来的确如此。
  作者运用陌生化的手法,一点点地将天漏村这个古老村庄的奇异现象展现于读者眼前,使得风雨雷电,历史渊源等都以传说等神奇色彩呈现,小说中多处巧妙地用祢五常这个神奇的专家将各种村庄奇闻轶事一一展现,既符合作品的整体逻辑,叙述过程中又让读者眼前一亮。小说用这样一个经久不衰日益繁衍生息的小村落表现了自然原始的出于人民本能的一种生命力量,他们虽然生存环境恶劣甚至危险根本就不宜居,可是他们不愿甘于命运,这里不被道德伦理所要求,不受法律条框的约束,可以说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都享受着生命的意义,他们自由自在,热情奔放,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三、人物形象的传奇色彩——人物中“善意”的刻画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带有非凡的传奇性,反派人物身上也存在着些许善意,英雄人物身上也会带有瑕疵,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抗战小说的歌颂式英雄人物,小说中的英雄不是完美的。例如“走狗”县长侯本末帮日本人做过事,但是帮助过宋源;千张子虽然是抗日英雄,带领许多村民抗日,但是在日本人的逼问下出卖了县长檀黛云。这些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传奇性。
  赵本夫的小说中大力弘扬着人性中的那一层“善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人物中善意不同于平时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赞赏的善良真诚,与人友好,伟大无私的奉献,他们没有去感受过多少外面的世界,也不揣测他人的心理,在为人处事方面仅仅是坚持自我,听从内心。作品中人物的善良更加饱满,贴近于人物的内心。与其说天漏村中的原始村民身上是一种农民的淳朴善良,不如说他们在守护、坚持着自己对于村庄,对于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的信仰与初心,不愿融入世俗。说他守旧也好,迂腐也好,可是村民就是乐得悠闲自在。
  虽然这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出的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美好向往,但也展現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如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小说中写的是天漏村自古是历朝历代囚徒流放之地,是罪恶的渊源,可是村里的人们,村长,哑巴,七女,千张子,宋源都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是,作者“以恶写善”,用罪恶的渊源来突出村民身上的善良,从小说中的每个人身上看见不一样的闪光点,这种“善意”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四、小结
  《天漏邑》用陌生化的叙事手法将虚拟和现实融汇,创造出一个关于自然与文明的寓言式村庄,小说的叙事都是基于这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村庄。本课题从叙事,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三方面对小说的传奇色彩进行剖析研究。《天漏邑》中存在的这种“传奇色彩”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对小说有着重要意义,这种传奇色彩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雅俗共赏,很能“抓”住读者,为其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其中值得读者学者深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文学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去发掘。
  参考文献:
  [1]赵本夫.天漏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41,132,28,141,28.
  [2]刘艳.诗性虚构与叙事的先锋性[J].中国文学批评),2017,(4):142.
  [3]武歆.冲破所有羁绊的一场酣畅叙事——读赵本夫长篇小说《天漏邑》[J].全名阅读,2017.(2).
其他文献
【摘要】《别让我走》是移民作家石黑一雄的一部科幻题材小说,以克隆基因工程科技为背景,由克隆人作为叙述主体,在不同的身份认知场景中,对自身与正常人之间进行不同的身份找寻。其中,认知场景包括幼年时期体现权力规训体制的黑尔舍姆,器官捐献前短暂的居留地村舍,以及康复中心金斯菲尔德,身份找寻过程经历了模糊身份、寻找原型、谜底揭晓三个阶段。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反思了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去身化后意识与肉体的抽离
期刊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用灵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生活形态和人物性格,对当时俄国所存在的妇女、社会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引起后世的反思。通过研读,能够让读者很好地体会俄国现实主义中的典型女性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亚米契斯是意大利因佩里亚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为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该小说凭借儿童视角向读者呈现出了父子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等各类人间真情,并上升为对社会、国家的深沉大爱,体现出了作者希望通过教育拯救社会,并积极追求真善美的人性,其教育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I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具有时代性,在每个时期,女性的角色都受到关注,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英美文学对当时的时代影响很大,使很多国家女性得到解放。本文在英美文学作品的背景下,以女性形象为讨论对象,通过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这一作品,简要说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些形象对时代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展现女性的个人魅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
期刊
【摘要】太宰治一生命运多舛。作为一个旧贵族,生活在新旧秩序交替的社会中,又恰逢战争结束,经济一片萧条。贵族势力没落,太宰治不能作为一个理想中的贵族生活,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造就了他本人在社会中的“多余人”地位。同时,在他的晚期作品《斜阳》中,最符合他本人形象的直治也变成了“多余人”。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积极争取和逃避现实两种想法在脑海中权衡,最终还是无法面对现实,无法排解心中苦闷选择自杀。本文
期刊
【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其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表现出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深刻的主题意蕴,传达出毛姆本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自由意志观。借助认知诗学的基础理论“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凸显、叙事技巧和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深刻主题,发掘更多美学意蕴。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图形—背景理论;毛姆  【中图分类号】I561 【文
期刊
【摘要】 隱喻在传统的认知中作为一种修辞而存在,在传统的隐喻论中隐喻是一种很高级的语言,通常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随处可见的,无论什么样类型的语言,隐喻都比比皆是。此理论还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的运用是把抽象的目标域借助具体源域表达出来,这就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读者理解。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文化的差异进行翻译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 隐喻;翻译;跨
期刊
【摘要】关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小说是对左翼至抗战文学进行再回顾、再解读、再反思的有效窗口和视角,旨在进一步解读广东左翼抗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以黄药眠和丘东平两位广东左翼作家为例,对该时期广东左翼作家小说进行探索,研究借文学之手革命的黄药眠和以战地小说为武器的丘东平在小说创作指导思想和表现形态上的差别,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价值。  【關键词】广东左翼文学;抗战文
期刊
【摘要】 小说的回目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人物在回目中反复出现正说明了其在作者心目中的显著位置。通过梳理回目来构建黛玉这一人物设置的框架,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从而透视作者对人物总体构思,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关键词】 《红楼梦》回目;黛玉;总体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29-02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满—通古斯语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满—通古斯文化在现代语境下仍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目前满—通古斯文化已成为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热点文化题材。满—通古斯文化的当代东北文学书写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东北文学;满—通古斯文化;文学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