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北极的美国海军急先锋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国际极地年,世界各主要海洋大国围绕北冰洋的开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8月2日,俄罗斯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亲自乘坐潜水艇下海,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入北极点下的海床后,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国务院发言人汤姆凯西表示,俄罗斯的这种做法不具有法律效应。同时,凯西称美国将于6日派遣海岸警卫队所属“希利”号破冰船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据悉,此次将有包括35名科学家在内的140人乘坐“希利”号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据美国探测机构预测,北极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占全世界的25%,稀有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同时由于阿拉斯加州紧临北冰洋,美国在北极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军事利益。据军事专家分析,从北极发射的导弹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美国本土,而美国位于阿拉斯加的雷达探测系统和拦截装置,很难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做出有效拦截。此外伴随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北冰洋可能将成为连接北方大国的重要航道。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为了与前苏联争夺北冰洋,美国海军就将刚刚问世不久的“鳐鱼”级核潜艇派往北冰洋,在水下和冰面上展开了一系列极端秘密的科研和军事勘测行动,因此,“鳐鱼”级核潜艇就成为了探索北极的海军急先锋。
  
  “鳐鱼”携手“鹦鹉螺”首闯北级
  1958年2月24日,“鳐鱼”号从新伦敦驶出,开始服役后的首次公开远航,经过8昼夜11小时的连续水下航行穿越大西洋到达英国波特兰港口。1 958年4~5月期间,“鳐鱼”号和“海狼”号都进行了水下封闭性长期滞留能力考核试验。结果是:“海狼”号为40昼夜零5分钟;“鳐鱼”号为41昼夜5小时30分钟,能力更强。
  考核过后,“鳐鱼”号与“鹦鹉螺”号(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开始联合远征北极。此前的1958年6月,“鹦鹉螺”号曾尝试过远征北极,但没有获得成功。
  这次的行动计划是,两艘核潜艇分别从不同的地区、沿不同路线前往北极。1958年7月23日,“鹦鹉螺”号率先从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出发,取道阿留申群岛,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鳐鱼”号则于1958年7月30日从大西洋出发,穿越格陵兰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之间的海峡,进入北冰洋。“鳐鱼”号的主要任务是实地验证在极地各种不同的海区从冰下上浮到水面的可行性。
  8月9日,“鳐鱼”号到达浮冰区的边缘海域,艇长决定以16节的航速向北极前进。在冰层下面航行时,艇员们利用艇上的回声测冰仪绘制冰层底部的表面轮廓,企图寻找冰区裂缝间的未结冰水面,它们是在北极强风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8月10日晨,终于找到了这样一块水面。于是,“鳐鱼”号对准这块水面慢慢上浮。当潜艇指挥台围壳顶部刚刚接近水面便停止上浮,并按惯例升起潜望镜,在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后继续上浮直至浮出水面。这时,展现在艇长和艇员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莽莽冰原,附近还有头被惊动了的北极熊。卡尔维特艇长在回忆中写道:“我们在艇内整天与没有生命气息的机械和电子设备打交道,而现在突然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大自然的景象——既有冰块,又有动物,这真是惊人的对比。”
  随艇前往北极考察的科学家走出潜艇,开始了他们的科学考察活动:收集冰块标本,测量水温、风力、地球重力、北极海水的传声性能以及观察从潜艇上方飞过的禽鸟。与此同时,“鳐鱼”号上的艇员们对艇上装备的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其他航海系统的读数与六分仪的读数进行了校核,发现误差比预想的要小。任务完成后,潜艇下潜继续前行。
  8月12日1时47分,“鳐鱼”号到达北极点。此时,“鹦鹉螺”号已在9天前先期到达过这里。因此“鳐鱼”号是人类历史上到达北极点的第二艘潜艇。当驶过地球的北端顶点时,一直没有发现适合上浮的水面,虽两次发现浮冰裂缝,但透过潜望镜镜头看到的尽是既尖利又巨大的冰块,而且浮冰裂缝间隙很小。潜艇在这种环境中勉强上浮,轻外壳可能被锋利的冰刺划伤。
  直到下午,“鳐鱼”号才在距北极点40海里的北纬89°20′处发现了理想的上浮水面。由于尖锐的冰刺和巨大的冰块威胁着潜艇螺旋桨的安全,指挥台围壳仅有1/4的高度从水面露出。此时,卡尔维特艇长向指挥部发出了到达北极点的联络信号。
  “鳐鱼”号的下一个目标是前往美国在北极浮冰区建立的一个科学研究营,并与那里的科学家们会合。8月14日上午,营地科学家在一个巨大的冰块上事先打好了系缆桩,于是“鳐鱼”号便系泊在那个冰块旁边。此时,无论是“鳐鱼”号的艇员,还是营地科学家们都异常激动和兴奋。艇长宣布,艇员们可以“放假上岸”。第二天早晨,营地29名非军职和军内科学家登上“鳐鱼”号参观。
  然而,第二天下午,由于北极强大海流的作用,未结冰水面面积开始缩小,冰缝两侧的巨大压力随时都可能把潜艇的轻外壳压垮。为此,“鳐鱼”号必须尽快下潜。在简短的告别仪式上,艇员们用潜艇内的冷冻机制造的冰激凌与营地科学家们交换了北极熊冻肉。当潜艇的身影消失不久,冰缝两侧的巨大冰块就合拢在一起,“鳐鱼”号避免了一次厄运。
  “鳐鱼”号再次返回北极点,并围绕北极点航行一圈。这是一次在一小时内就完成了的“环球之旅”,创造了快速环球旅行的世界记录。
  之后,“鳐鱼”号沿着原路返航美国新伦敦基地。在尚未离开浮冰区前,潜艇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上浮。8月20日,“鳐鱼”号终于到达没有浮冰的大西洋海域。这次征服北极的航行历时10昼夜14个小时,在浮冰下进行了9次上浮水面的行动。这次北极远航,验证了核潜艇可以在北极浮冰裂缝的非结冰水面上浮的可行性,在军事方面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此外,还搜集了大量有关北冰洋的水下珍贵水文资料,这些资料无论在科学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鳐鱼”冬季再闯北极莽原
  “鹦鹉螺”号和“鳐鱼”号都是在7~8月份北极的夏季前往北极的,自然条件相对良好,日平均气温为零下1℃。然而,冬季的北极日平均气温则低于零下60℃,并且寒风刺骨,黑夜永驻。辽阔无垠的荒原上,偶尔能看到一点黯淡的月光。在如此冰冷的北极找到冰裂,比夏季不知要困难多少倍。还有,冬季的北极冰裂缝隙中的水面,仍有一层薄冰覆盖,其厚度有多大?潜艇从那里上浮时,能否撞开?艇体会否受到损伤?咨询北极专家得知,冬季在北极生活的鲸也经常需要冲撞冰层上浮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身体基本不会受到伤害。海洋哺乳动物尚能做到这一点,钢铁制成的核潜艇更不会出现问题。
  因此,美国海军决定派遣“鳐鱼”号探索性地完成北极冬季冰下航行。为确保安全,潜艇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甲板上安装了探照灯和电视摄像机,以保证艇员在潜艇内就能观察到北极冰层的下表面。此外,潜望镜、雷达天线、无线电及 通气管装置升降机构的保护壳罩,均采用厚钢板进行加固处理,以便在撞破冰层上浮过程中不受损。另外,指挥台围壳顶部也进行了加固处理,因为最先与浮冰接触的就是指挥台围壳。还有,为了对浮冰厚度进行更加精确的测量,装备了新型的回声测冰仪。
  1959年3月3日,加装一新的“鳐鱼”号驶离新伦敦,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北极探险。这一次,除了潜艇原班人马外,还有沃尔多·莱昂博士率领的一个科学考察小组。“鳐鱼”号仍沿着去年的航路,从大西洋取道北上,穿越格陵兰海。由于当时是冬季,北极浮冰的范围远远大于夏季,因此刚刚驶离格陵兰海便遇到了冰层,“鳐鱼”号只能潜入冰层下面向北极航行。
  3月15日,“鳐鱼”号找到了上浮的水面,根据从潜望镜射入的光线亮度判断,冰层大约有20厘米。艇长下令潜艇上浮,潜艇的指挥台围壳轻而易举地冲破了冰层,直到全部从水中露出为止。此时,潜艇继续去除压载水舱,最后,上甲板也全部露出了水面,停在冰裂缝隙的中哭。此时周围的冰块把潜艇团团围住,卡尔维特艇长轻松地从潜艇走到浮冰上,围绕着“鳐鱼”号检查潜艇是否受损。
  “鳐鱼”号继续潜航,到达距北极点220海里时,发现了可以上浮的一个冰裂缝隙。十分糟糕的是,由于浮冰太厚,这一次上浮不慎把艇上的无线电天线撞坏。艇上的电子通信分队指挥官阿利比尔特·科恩上尉自告奋勇修天线,在大家的协助下,他在北极冬季凛冽的寒风里攀上了距浮冰表面大约11米的桅杆顶部,在零下24℃的环境中,赤裸着双手差不多修理了一小时,终于把天线修复。当他从桅杆上下来时双手几乎冻僵了。
  “鳐鱼”号再次潜入冰下直航北极点,并将在那里完成著名探险家休伯特威尔金斯先生的遗愿。
  休伯特·威尔金斯是一位伟大的极地探险家,在他一生中,先后参加过22次北极和9次南极探险活动,但他从未到达过北极点。虽曾多次乘飞机由阿拉斯加飞越北极点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但却从来没有机会用他的双脚踏上北极点。休伯特·威尔金斯生前遗愿是希望去世后由一艘核潜艇将他的骨灰撒在北极点。
  当“鳐鱼”号于1958年3月17日下午4时到达北极点时,尽管困难重重,但仍能一次冲顶成功。骨灰撒放仪式是在潜艇旁边的冰上举行的,指挥台围壳成了一堵挡风的墙。在向空中发射的红色照明弹的照耀下,艇员们扯起英、澳、美三国国旗,以纪念休伯特威尔金斯先生与这三个国家有关的光辉业绩。在简短的仪式中,卡尔维特艇长宣读了祷文,顺风扬撒了骨灰,艇员们对空中鸣枪作最后的致意,用冰块筑起一座冰冢,冰冢里放置了一个防水容器,在容器中装有一份记载“鳐鱼”号此次北极之行和休伯特·威尔金斯葬礼的记录,最后,艇员们在冰冢尖顶上插了一面带有钢质旗杆的美国国旗。
  骨灰撒放仪式结束后,艇员们陆续登艇,“鳐鱼”号离开北极点踏上归途。途中,先后两次破冰上浮均获得成功,艇上潜水员试验了穿着潜水服在北冰洋水下工作的可行性,他们说,与水面零下34℃气温相比,水下更暖和一些。“鳐鱼”号的这次北极远征,历时36天,总共航行了11495海里,其中3090海里是在冰下航行的,共上浮11次,其中有10次是破冰上浮。据艇员们统计,在此期间他们总共喝了22400杯咖啡,吃了605升冰激凌。
  1958年7~8月,“鹦鹉螺”号穿越北极的航行虽然也具有军事战略意义,但更偏重的是探险,同时也是一次美国政府刻意渲染、大肆宣传的航行。但是,“鳐鱼”号的这次冬季北极远航意义就截然不同了。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演习,也是核潜艇在极地严酷自然环境中的实地远程航行试验,它不仅验证了在北极水域开展海战的可行性,而且证明了穿着潜水服的潜水员可以在北冰洋的冰下工作一定时间。另据一些权威人士透露,“鳐鱼”号在这次冬季北极远航期间精确绘制的北冰洋海图数量,超过了此前美国所有北极探险活动中绘制的海图数量总和。对这次硕果累累的北极远航,美国军方采取了特别低调的报道,轰动效应远不及“鹦鹉螺”号,但是,军事战略意义却远远胜于后者。半个世纪过去了,美海军对于这次远航的细节仍守口如瓶。“鳐鱼”号破冰上浮的具体地理位置、指挥台围壳能撞破的冰层最大厚度等一些具体数据至今也没有向外界透露过。
  
  “海龙”号探秘冰山
  在北极地区,每年冰山与极地的冰分离之后向南方漂流。这些冰山散落在从美国前往北极的途中,其漂流的路线经常发生变化。冰山露出水面以上的高度有时可达100米,而水下高度为露出水面高度的几倍。因此,浮动冰山对于前往北极的核潜艇来说是一个极大威胁。摸索出浮动冰山在海上漂流的路线,预测它们的位置,对于北极航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美国海军派“海龙”号再赴北极,任务是沿途对可能遇到的浮动冰山进行详细调查,尽量摸清浮动冰山的漂流规律。“海龙”号是“鳐鱼”级的第4艘,于1959年12月5日服役,艇长是乔治-斯基尔海军少校。
  除93名艇员外,还有8名科学家加入北极航程。进入北冰洋的航线确定为在结冰区与北加拿大岛屿之间。实际上,早在460多年前的1496年就有探险家曾经尝试过这条路线未获成果,其后,有数百名探险家在这条通道的探索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1960年8月初,“海龙”号从美国的朴茨茅斯出发。8月9日,在穿越了戴维斯海峡后驶入加拿大的巴芬岛之间的巴芬湾。8月10日,与第一块浮动冰山遭遇。不久,又遇到了一个较大的冰山,“海龙”号向其靠近并浮出了水面,对冰山进行了精确测量。冰山露出水面的高度为23米,宽度为96米。然后,“海龙”号又潜入水下,小心翼翼、缓慢地向冰山的水下部分驶去,利用艇上的回声测冰仪记录了冰山水下各个部分的测量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冰山水下部分的剖面图。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高度为33米。为了数据的准确性,“海龙”号在这座巨大的冰山下面总共往复穿越了6次。在接着的一个星期,“海龙”号又相继详细考察了11座浮动冰山,最大的一座水下部分高度为91米。此前,美国海军曾经做过规定,潜艇不得在冰山下面穿越。然而,“海龙”号的这次北极之行却用事实证明,在配备了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水下冰山对于核潜艇而言并不是不可征服的。
  “海龙”号肩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加拿大列岛各岛屿间寻找前往北极的冰下航道。在途经梅尔维尔子爵海峡后向西航行进入麦克卢尔海峡。数月前,“棘鬣鱼”号曾经在此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为“海龙”号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数据。“海龙”号最终选定了一条通往北极的最佳航道,可供美国海军核潜艇未来进入北极时使用。
  8月25日,“海龙”号到达北极点。经过近9个小时的水下寻觅,终于破冰上浮,艇上全体人员在冰上组织了一场军官对军士、水兵的棒球比赛。另外,斯基尔 艇长通过无线电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然后,“海龙”号下潜,取道白令海峡返回基地,于9月14日抵达珍珠港,完成了它的北极之旅。“海龙”号的这一次北极之行总共航行11231海里,其中的10415海里是在水下航行的。此外,收集到了许多具有重大军事价值的科学资料。
  至此,美国海军先后派遣了4艘核潜艇(1960年1月18号“鳐鱼”级第三艘“棘鬣鱼”号经白令海峡、楚科奇海至北极)“从不同的方向进入了北极,初步摸清了北极的水下状况。
  
  “鳐鱼”、“海龙”双艇会师北极
  两年后的1962年,美国海军决定派遣2艘核潜艇从不同的地域出发,分头前往北极,并且在北极进行水下会师。这项任务落到了“鳐鱼”号和“海龙”号身上。
  1962年7月2日,“鳐鱼”号驶离新伦敦基地驶向北极,“海龙”号也于7月12日离开珍珠港开赴北极。“海龙”号首先穿越白令海峡,然后向着北极点进发。“鳐鱼”号则沿着格陵兰和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之间的史密斯海峡和罗布逊海峡进入北冰洋,并且途中对这两个海峡的水下航道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7月31日,“鳐鱼”号和“海龙”号在北冰洋岛以北的浮冰下会师,这里距离苏联最近的领土大约只有100海里,而与苏联大陆相距330海里。两艘核潜艇利用水下电话建立了联系后,举行了一次鱼雷相互攻击的演习。然后,“鳐鱼”号和“海龙”号就双双到达了北极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两艘核潜艇组成的编队到达北极点。8月2日,两艘潜艇在北极点附近成功上浮,隆重的庆祝仪式结束后,两艘潜艇下潜并结伴航行,首先驶向位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边的波弗特海。到达那里后,与“勃顿岛”号破冰船和驻扎在阿拉斯加的美海军巡逻机进行了协同作战演习。
  演习结束后,双艇分手,各自按照事先计划航线返回。“海龙”号向西,取道白令海峡后,在西雅图做了短暂停留,然后返回珍珠港潜艇基地。“鳐鱼”号则向东,穿越加拿大群岛,沿着两年前“海龙”号开辟的同一条航线航行,最后驶抵新伦敦基地。双艇虽然完成北极会师,并各自顺利返回基地,但美国政府却对此严守秘密,直到1962年8月22日,肯尼迪总统才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北极会师一事向记者们宣布:“这是我们的两艘核潜艇第一次共同在北极浮冰下进行活动。”表面采看,与前几次相比,“鳐鱼”号和“海龙”号的这次北极之行似乎十分单调,然而,时隔多年后一些美国海军专家在评价这次远航时指出,这次双艇共同闯北极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美国海军有关北冰洋的水文资料的数据,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北极冰下进行以潜反潜作战的经验.为当时美海军制定未来的北极军事战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直升机可以垂直起落,可以前飞、倒飞、侧飞,可以悬停,在战场上极其有用。但是在日益激烈的现代战场上,直升机的速度太低了,大大影响其战场上的生存力。如果可以在平飞时把桨翼竖起来,作推进螺旋桨用,在起落时把桨翼横过来,作直升机的旋翼用,那岂不一举两得,鱼与熊掌兼得?    V-22的前身——XV-15    上世纪50年代时,贝尔公司在美国空军的资助下,研制了XV-3倾转旋翼研究机,在机身两侧平直机翼的
期刊
莫斯科时间2007年8月2日9时28分,北极,俄罗斯“和平1号”载有俄杜马副主席阿尔图尔·奇林加罗夫和杜马议员格鲁兹杰夫等3人的微型潜水艇,开始下潜,12时零8分抵达了4261米深的北极点海床,在北冰洋底插上了一面高1米、能保存100年左右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并且留下一个密封舱,里面存有考察队给后人的信件。  此消息决不亚于引爆一枚核弹,其疯狂裂变所产生的巨大的威力和余波令世界震惊!紧随其后的是一
期刊
对于伴随着半自动手枪的服役而长大的年轻读者而言,转轮手枪在历史上服役时间之长、其在战争中不平凡的经历等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转轮手枪作为军用随身武器的优势地位被自动装填手枪取代,但它在当时世界几个军事大国仍作为士兵重要的武器配备在前线大量服役,直到20世纪50年代。现在,许多转轮手枪仍在一些国家的部队一线服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殊的战壕战环境下,配备手枪(转轮手枪)比配备带
期刊
深秋时节硝烟起,铁军将士战急。一场代号为“铁拳-2007”的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检验性演戏在中原腹地悄然打响。在逼真的电磁环境下,“铁军”官兵首次被推向信息化战争的“准战场”接受总部,军区的联合考验。
期刊
韩国研制发展主战坦克起步较晚,与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韩国的K1主战坦克何以能在较短时间内争雄天下?由于韩国在研制初期保密,众人一度知之甚少。直到K1系列主战坦克傲立世界坦克之林,才引起各国的关注和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了第一辆国产化的主战坦克——88式坦克开始,韩国相继推出了K1坦克和升级型K1A1坦克,目前正在全力进行K2坦克的研制,20
期刊
2007年10月10日上午,台湾当局在陈水扁官邸前广场举办所谓的“双十同庆操演”,其中,从未曝光的“天弓3”型导弹及“雄风3”型导弹首度公开亮相。    背景    台军上一次阅兵还是1991年,即辛亥革命80周年时所举行的,至今已停顿了16年。此前,台当局曾搞过18次“双十”阅兵,演习代号除1961年要准备“反攻大陆”而以“复兴演习”为名,以及1988年李登辉上任、郝柏村主导定名为“光武演习”之
期刊
提及朝鲜半岛的导弹项目,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瞄准半岛北方的“飞毛腿”、“劳动”和“大浦洞”导弹,而往往忽略了与朝鲜一线(停火线)之隔的韩国的导弹。事实上韩国自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本国导弹,先后成功研制了NHK-112/A战役战术地对地弹道导弹、SSM-700K“海星”反舰巡航导弹,还从美国引进了增强型陆军战术导弹系统。2006年9月21日,韩国国防部首次披露了自行研制的射程达500千米的“
期刊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茂密丛林里,秘密基地纵横交错,河道密布。周围林木高大,水草茂盛,穿行其中,如入迷宫。几个身穿虎斑迷彩或丛林迷彩服,脸涂绿色油彩,头戴阔边帽或绑上头巾的士兵悄悄地从潜艇中游出,手中端着枪,正无声无息地执行潜伏任务。  这是美国海豹特种部队在越南战争中作战的一幕。由于海豹特种部队士兵无声的突击行动,北越称他们为“绿色的魔鬼”、“秘密蓝眼杀手小队”。海豹特种部队经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通过
期刊
广空轰炸航空兵某师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全力开展执行多样化任务针对性训练。据悉,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远程奔袭和夜间轰炸,一直是轰炸航空兵部队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正称为该师党委组织训练工作的突破口。他们详细制定了各种演练预案和应急预案,精算计算了多种条件下出动的飞行参数,并在地面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和战术协同训练。演练中,他们对编队跟进,战斗转场,多机种编队等多个训练重点,难点课目逐个训练,逐个突破。
期刊
如果有人问起俄罗斯海军的“招牌菜”是什么?许多人的答案可能都是“现代”级驱逐舰,它因配备能毁灭航母的超音速导弹而被倍受国际市场青睐。为吸引更多外国客户的注意力,俄罗斯北方造船厂在“现代”级驱逐舰的基础上进行全新演绎,推出了所谓“最完美版现代”的21956型驱逐舰方案,试图将“航母杀手”的辉煌传承下去。    一招鲜,吃遍天    位于圣彼得堡市的北方造船厂是俄罗斯海军八大支柱船厂之一,自192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