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k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屋檐下有个鸟窝。奶奶说,那是燕子的窝。很冷的天里,我好奇地朝鸟窝那看,看到一些枯枝败草,看不到燕子。我问:“它怎么是空的呀,里面怎么没有燕子呀?”奶奶说:“燕子在春天杨柳发芽的时候,就会飞来了。现在太冷了,它去南方过冬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总感觉奶奶的表情似有一丝说不上来的落寞。
  春天来了的时候,我就坐在门前等燕子。一天又一天,不见燕子的身影。我会缠着奶奶问:“燕子怎么还没回家?这里是它的家啊!”
  奶奶总说:“不着急,慢慢等吧,它会回来的。”她好像知道,飞出去的燕子,就在那个远方。迟早有一天,它们会回来的。
  小时候,远在新疆的姑父姑妈把表哥送来我家。表哥比我大五岁。那会儿跟着做教师的二叔在一所学校读初中,十几岁的少年,正是顽皮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表哥就跟村里的一帮男孩子穷疯。常常被二叔骂:“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玩!等你爸妈回来非给你告状,要他们好好收拾你!”
  姑父姑妈会在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休假。姑父的老家在我家后村。当年他们是响应国家支边政策,去了西北。在那扎了根,安了家。从我记事开始,姑父姑妈就成了我印象中的外地人,因为他们总是一口北方普通话。姑妈他们在西北生活了好多年,习惯了那里的气候。冬季回来,家里没有供暖设施,他们常常冷得睡不着觉。但是,他们依然选择每年过年回来住一阵子。或许,在他们的心里,这里才是家。
  姑妈在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就会坐在床上给我们织毛衣。我在迷迷糊糊中,总会隐约听见她跟奶奶在絮絮叨叨。奶奶说着村里一家一家的事,姑妈听着,问着,笑着,她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一切对于她是那么熟悉又亲切。而这个朦胧又温暖的画面,在我的记忆里存放了很多年,直到如今,不曾消褪。
  后来,姑父姑妈年岁渐长,尤其姑妈因糖尿病引起行动不便时,他们就不方便回来了。毕竟太远了,上万里的路程啊,来去太折腾。从前的幸福时光,被雕刻进了相册,在岁月之河深处泛着思念的波光。
  又隔了一些年,姑妈和姑父相继离世了。奶奶老屋下的鳥窝,再也没有燕子回来过。
  前两年国庆假期,表哥、表姐他们从新疆回来看奶奶。奶奶的老屋那时已不住人,但门前的喜鹊却是叫欢了天。风穿过屋后的竹林,沙沙作响,那一枚枚竹叶,像极了燕子的尾巴。
  那一刻,恍惚见燕子归了巢。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生活着一位光棍老汉,五保户,名叫王继芳,这是现在我根据记忆中名字的音调写出来的,也许老人当时的官名不是这两个字。  我那时正值童年,老人很不喜欢我们这些娃娃伙叫他“王继芳爷”,我清晰记得老人曾半笑半怒地对我们说:“崽娃子,叫了王继芳就甭叫爷,叫了爷就甭叫王继芳!”但我们依然当面或背地叫他“王继芳爷”。  王继芳爷的年龄在六十岁往上,高个儿,清瘦,留一撮山羊胡子,经常穿一
期刊
年的脚步像幼儿的脚步,蹒蹒跚跚朝我们一点一点走来。  在我的家乡甘肃静宁,有一种传统小吃在年关前上演,叫作压猪头。就是把年猪杀了以后,用清水把猪头洗净,再用斧头剁碎,放在锅里煮上一两个时辰,捞出来,再用干净的塑料袋层层包扎,放在一个平整的木头板子上,上面压一袋装满粮食的口袋,口袋上面还要压一块沉重的水泥板,活像上了一套刑具,场面有点吓人。我就不免纳闷,压得这么结实,难道是为了防止猪头乱动?压上一天
期刊
有一年过中秋节,生产队杀了几只羊,按人口都分给了各家各户,父亲和母亲商量准备吃一顿羊肉馅饺子。  母亲起早先把肉馅剁好,面也和好了,就让父亲到姥姥家去要两棵白菜,因为我们家的小园比较小,没种萝卜和白菜。过了很久,父亲还不回来,急得母亲团团转。突然,村里的广播喇叭响了,里边传出了父亲颤抖的声音:“我是秦有发,偷了生产队一棵大头菜,我错了,下次絕不再犯。”听到这声音,我们全家人都傻眼了。  原来,姥姥
期刊
小时候我的家境“穷”,上学实在是一种奢侈。小学的六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记得每到放寒假前,班主任老师都会来家里讨要学费,最后只得提几片挂在烟头上的腊肉做抵押。  母亲便要我跟着一个做篾匠的邻居学手艺,我不得已只好屈从于命运。初中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去太平铺中学报名,看看贴满木板墙壁的奖状,我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父亲还是成天在外面跑,不是把一些不相干的陌生人弄进家喝酒,就是把家里一些上好
期刊
最近下班后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环卫小哥,开着垃圾车在小区里无声穿行,要么把那些满当当的垃圾桶拖到车边,通过升降带倒进车里,要不就是爬上高高的车厢,用铁锹整理里面的垃圾。偶尔也看到他用力清扫地面,路过的人捂着鼻子远远绕开,小哥低着头劳作,仿佛啥也没有看见。  小哥身材瘦长,身手矫健,两米多高的垃圾车厢,三两下就上去了,利索得像攀岩。我们刚入住小区不久,就见到了他,算来已经十多年了。那时他应该很年轻,戴
期刊
生在江南的堂姑母,名藕仙,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像一朵莲花。  18岁时,她嫁给了村里的裁缝,生养了一个女儿。不料,丈夫外出去安徽做工,从此杳无音讯,她独自在家抚养女儿侍奉公婆,后来实在难以维持生计,也跟别人到无锡西门三厂当了织工。  一次无意中,被无锡大汉奸周阿福撞见。周阿福垂涎她的美貌,天天派人逼亲,最后以堂姑母的亲人生命要挟,强娶她做了三姨太。美丽的堂姑母一度颇受宠爱,周阿福许诺,就是她要天上
期刊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日出得慢,落得也慢。  我自认为我的童年结束在某次搬家,那是一个干冷、似乎无风的下午。我离开了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小楼,离开了那个厨房里昏暗的橘黄色灯光,离开了和我一起玩过家家、跳皮筋的小伙伴们。从那以后,我一个人上学,一个人看雪,一个人给芭比娃娃换衣服,当然,也一个人慢慢成长到不能被称为“儿童”的年纪。  但我始终记得她,记得他们。我记得她叫妍,是整个院子里唯一和我同龄的女孩,其
期刊
大雪节气后,天总是阴阴雨雨的。气温偶尔像过山车一样掠过零度的谷底,冷得老人小孩棉袄坨坨里的,就是不来点雪,哪怕是小雪片儿。  日头在神鼎山区红红白白、躲躲闪闪时,我沿着山路蜿蜒而上。  山路很宁静,高树与低树遥遥掩映,墨画般的树干树丫浓浓淡淡,或托着几片红黄灰绿的叶子,或如禅指指着雾里某个方向。篁竹不顾石坚土薄长起来,在几番风雨几度冰霜之后温顺得垂如辫子,竹叶缀如蝴蝶结。蕨,蒿,冬茅,藤蔓,穿插、
期刊
2016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在灌云县电视台工作的朋友想做一档关于抗美援朝老兵的节目,我告诉他,大舅也是抗美援朝的老兵。  可是讓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舅舅竟然拒绝采访,他说,我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兵。为了让大舅接受采访,我们也想了几个说服老人家的方案,最后选用“激将法”,我说:“大舅,知道您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但您已九十高龄,能不能配合一下,给子孙留下点精神财富?”软说硬
期刊
秋末冬初时分,柿子经了霜后,自然长熟,吃起来,滋味最是甜美。  软软的柿子,轻拿在手中,将薄透如纸的一层外皮撕掉,然后,把整个柿子放入口中,闭上眼睛轻咬,浓稠的浆汁在嘴里爆裂开来,恣肆横流,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甜蜜,瞬间由舌尖而口腔弥漫开来,美妙幸福。  乡间有巧手主妇,用柿子的浆汁掺和面粉,下油锅炸制成外脆里嫩的一種面食,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特有的焦香味,使其备受欢迎。不过,吃的时候要趁热,最好是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