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小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下班后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环卫小哥,开着垃圾车在小区里无声穿行,要么把那些满当当的垃圾桶拖到车边,通过升降带倒进车里,要不就是爬上高高的车厢,用铁锹整理里面的垃圾。偶尔也看到他用力清扫地面,路过的人捂着鼻子远远绕开,小哥低着头劳作,仿佛啥也没有看见。
  小哥身材瘦长,身手矫健,两米多高的垃圾车厢,三两下就上去了,利索得像攀岩。我们刚入住小区不久,就见到了他,算来已经十多年了。那时他应该很年轻,戴着大口罩,每天傍晚时分进小区。我们小区比较大,垃圾桶也多,三五成群地分布在不同角落。小哥的车是摩托发动机,不仅声音响,还跑得快,可能是垃圾没有堆平整,有时拐弯会零星甩出来一些,惹得旁边的人指着背影骂他。
  其实,小哥当面挨的骂也不少,也是因为他的垃圾车。这些年小区里面的汽车多了,总有人见缝插针地乱停乱放,小区里的通行自然受到影响。小哥的垃圾车又高又宽,经常开不过去,或者拐不了弯,不得不倒车,或者沿着台阶强行通过。就会引发一些情况,比如碰倒了楼边的花花草草,或者垃圾洒下来,弄脏了路边的车。有次看到小哥被堵住了去路,慢慢倒车时,尾随在后面的车显然不想让开,不停地按喇叭,车主还把窗户摇下来,嘴里不干不净的。
  后来好久没见到小哥,以为他不干了。直到前几年学养狗,起早遛狗时又看到他,才知道是改工作时间了。
  楼下遛狗的人多,人欢狗叫的引起部分住户的愤怒:“管好你们的狗,别乱叫影响人休息!”结果是狗友们群而攻之,声音比狗还大,有个大婶中气最足:“你们家有没有儿子?他们闹不闹?”我瞠目结舌地看着,赶紧牵着自己的狗灰溜溜地躲在一边。那些狗照样热闹非凡,其中,大婶家的牧羊犬尤其兴奋,不仅到处追逐小狗和野猫,还冲着清理垃圾的小哥狂叫不已。大婶很得意地跟我们说,她家儿子可聪明了,看着不像好人的就会上去咬。正说着,远处的环卫小哥开车离开,刚刚回到主人身边的牧羊犬突然掉头,箭一般扑上去,冲着小哥的脚脖子就是一口。由于离得远,我没看清是不是咬上了,但小哥明显被吓着了,车子剧烈摆动了好几下才刹住。牧羊犬虎视眈眈地扑到跟前,竖起尾巴,好几条狗一哄而上地围着垃圾车嚎叫,龇牙咧嘴地摆出攻击架势。我们赶紧跑过去,只见小哥面色苍白地下车,一声不吭地抽出铁锹,大婶惊叫一声:“儿子,快跑!”牧羊犬的确聪明,嗖地一下蹿出老远,小哥跌跌撞撞地挥舞着铁锹追赶,歇斯底里地大叫:“不能太欺负人了吧!连狗都欺负人,天天咬我,天天咬我!”我们瞬间都呆了,只见大婶呼地弹了出去,拦在小哥前面厉声喝道:“我儿子没咬你了,你还想打死它啊!”小哥一愣神,停住了,慢慢地捂着脸蹲下,铁锹横放在腿上,呜呜地哭了起来,肩头一耸一耸的。
  从此,我也不遛狗了,又是好几年没有见到小哥。上个月突然发现小哥又在下午工作了,车也换了新的,黄亮亮的很漂亮。我特意走近了和他打个招呼,他还是腼腆地微笑着。这次终于看清了他的模样,和我年龄差不多大,五官清秀,只是鬓角已经有了些许白发,腰也有些弯了,身上衣服仍然是看不出颜色的灰黑,油腻腻的沾着许多垃圾。我说:“环卫站给你换车了,还是自己买的?”他挺谦虚地笑笑:“自己买的,两万多。”我打趣他:“发财了?”小哥不好意思地说:“干活儿的东西还是得好点,免得人家不舒服。”我感慨地说:“你这车保养得真干净啊!”他眼里亮晶晶的:“我每天都擦一遍呢!”
  我递给他一瓶饮料,说:“喝口水吧,聊聊。”他很感激地接过来,说:“我味大,别呛着您。”我们向旁边走了几步,一边喝着饮料一邊闲聊。我问,一般干到几点钟收工?小哥说干完为止,一般到晚上两三点。那你得拉多少车呢?也不多,就几个小区。我环视了一下小区,这个小区给你多少钱?还行,每月落个一两千吧。不多啊,够养孩子吗?他搓搓手,没事,多拉几个小区就行了。要是跑快点能不能早点收工?那不中,进转运站得排队,有规矩的。我问他白天的时间干什么,他说在家里睡觉啊,太累。大概知道了我想说什么,又解释了一句,得多睡会儿,我每天都得来,不敢病。我有点意外,你干了十几年吧?他说,是啊,没停过一天,病了得找人替。
  我提到当年那条狗的事,他居然有些羞涩,说当时年轻,太冲动。我说,看你那天特别委屈,现在还好吧?他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干这活儿就这样,习惯了,不委屈。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冬日的荒凉还没有褪尽,野外的水已经开始流动起来。枯叶丛里的根茎里露出了丰腴的芽头,枯树头上的枝丫间爆出了圆圆的嫩包,在萧瑟的败叶残枝间风儿不停地摆动着柳条。  随着时代的变迁,山区建房子的主料已经换为钢筋水泥,烧饭也不再以木柴为主取而代之为煤气,于是,上山的机会越来越少,不用说孩子,就连村民也基本不去。此番上山,约上三五家人,只为踏青。  不知是哪一夜,风儿转为东南,腊梅繁华未尽,红梅已经尽情地俏
期刊
不管怎樣,蝉从幽暗的土壤里艰难地爬出来。  它已经在树根或是竹根附近的泥土里活动了六七年。经过艰苦跋涉,它到达目的地,寻一处垂直地面90度的树干,栖息在那儿,等待黑夜的降临。  夜幕低垂,蝉的六只脚抓取树干,试着动几下,挪动一点点,再试着动几下。经过反复测试,它选定了安全的场所,准备重生。  接下来蜕变的六七个小时,由半个小时的禅定开始。蝉一动不动。生命需要解脱,成长和变化是必经阶段。安静、冷静,
期刊
二姨的命,如苦斓花,苦、酸、涩。  二姨七月出生,外祖父认为是好兆头,给二姨取名“斓花”。平川的苦斓花和苦刺花一样普遍,苦刺花三月开,苦斓花七月开,因味苦而得名。  外祖父给二姨取的名字,并没有给二姨带来好运。二十九年前,二姨父罹患癌症去世,二姨膝下两女两子,只有大表姐成年,二表妹大表弟还有残疾,小表弟才五岁。二姨父不善劳作,没留下什么家业,就半间瓦房,二楼还没铺楼板,用临时木板搭上。有旁人奚落:
期刊
平生不爱喝茶,品不出茶香茶韵,更不懂茶艺、茶道。  不知何时起,茶道盛行,身边的茶客越来越多,有朋友,有领导,有老板,办公室置上一套精致的红木茶具,冰箱内存放各种茶叶,颇显主人的品位和实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起茶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一副对茶文化研究很深的样子!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好友们转发的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感悟,竟然是那么的博大精深,那么的清新雅致,那么的超凡脱俗。我不禁有些心虚,纠结起自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條河叫永乐江,二百多公里长,贯穿安仁县全境,后流入湘江。  江水进入安平镇药湖村的时候,江面显得更为宽阔,忽见得繁花古树簇拥着一处古老寺院,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药湖寺。说起药湖寺,真是很有一番来历的,当地民间一直有个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是无边无垠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百草茂盛,落英缤纷,禽兽穿行。茂密的森林中有一处湖泊,当地人称之为古碧海。湖泊碧波如镜,流光溢彩,鱼儿翔集。一年夏天,炎帝神
期刊
重阳节那天,临时麻烦同事送我去乡下弟弟家。母亲住弟弟家,回去也只是陪母亲吃餐饭而已!在母亲看来,也许意义并不在吃饭上吧!昨天,母亲就打电话,问我是否回去,我当即说要回,并对母亲说,不要张罗多少菜,乡下的蔬菜准备几个就可以的,沙田街上如果有泥鳅,买点也行!  好客的母亲,随着年岁渐长,对子女的话也越来越在意了!这几年母亲推不动石磨了,再说,老家的石磨早就弃之一边,岁月之痕在风化的石头上结下了斑斕痂痕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生活着一位光棍老汉,五保户,名叫王继芳,这是现在我根据记忆中名字的音调写出来的,也许老人当时的官名不是这两个字。  我那时正值童年,老人很不喜欢我们这些娃娃伙叫他“王继芳爷”,我清晰记得老人曾半笑半怒地对我们说:“崽娃子,叫了王继芳就甭叫爷,叫了爷就甭叫王继芳!”但我们依然当面或背地叫他“王继芳爷”。  王继芳爷的年龄在六十岁往上,高个儿,清瘦,留一撮山羊胡子,经常穿一
期刊
年的脚步像幼儿的脚步,蹒蹒跚跚朝我们一点一点走来。  在我的家乡甘肃静宁,有一种传统小吃在年关前上演,叫作压猪头。就是把年猪杀了以后,用清水把猪头洗净,再用斧头剁碎,放在锅里煮上一两个时辰,捞出来,再用干净的塑料袋层层包扎,放在一个平整的木头板子上,上面压一袋装满粮食的口袋,口袋上面还要压一块沉重的水泥板,活像上了一套刑具,场面有点吓人。我就不免纳闷,压得这么结实,难道是为了防止猪头乱动?压上一天
期刊
有一年过中秋节,生产队杀了几只羊,按人口都分给了各家各户,父亲和母亲商量准备吃一顿羊肉馅饺子。  母亲起早先把肉馅剁好,面也和好了,就让父亲到姥姥家去要两棵白菜,因为我们家的小园比较小,没种萝卜和白菜。过了很久,父亲还不回来,急得母亲团团转。突然,村里的广播喇叭响了,里边传出了父亲颤抖的声音:“我是秦有发,偷了生产队一棵大头菜,我错了,下次絕不再犯。”听到这声音,我们全家人都傻眼了。  原来,姥姥
期刊
小时候我的家境“穷”,上学实在是一种奢侈。小学的六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记得每到放寒假前,班主任老师都会来家里讨要学费,最后只得提几片挂在烟头上的腊肉做抵押。  母亲便要我跟着一个做篾匠的邻居学手艺,我不得已只好屈从于命运。初中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去太平铺中学报名,看看贴满木板墙壁的奖状,我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父亲还是成天在外面跑,不是把一些不相干的陌生人弄进家喝酒,就是把家里一些上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