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丑闻与西方政治有何渊源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008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好莱坞发端的性丑闻延烧至国会山,这样的剧情在美国并不新鲜,今后也还会上演。虽然西方国家(美国最为典型)政界、商界、文化界时不时曝出性丑闻,但其中的存在逻辑还是有差异的。好莱坞大腕哈维·韦恩斯坦的猎艳史持续30多年后才被真正揭发,没人会怀疑这或多或少与美国娱乐界的潜规则有关,但政治性丑闻就不一样了。
  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向被共和党视为“安全”的联邦参议员席位,将在12月12日举行关系到联邦参议院未来主导权的补缺选举。在此前共和党预选中意外胜出的前州首席大法官羅伊·摩尔(Roy Moore),在参议员补选投票前被挖出30多年前的性侵事件,没人会相信这纯属巧合。
美国阿拉巴马州联邦参议员候选人罗伊·摩尔

  这些政客遭遇的都是典型的性丑闻。性丑闻属于丑闻的一种。西方社会语境下的丑闻,从词源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据学者考证,“scandal”(丑闻)由《七十士译本》(《旧约》希腊文圣经译本)中“skandalon”一词演化而来,原意是导致人误入歧途的罪恶行为。大约在16世纪,“scandal”开始出现在英语和其他欧洲国际语言中。从那时起,丑闻开始脱离此前的宗教范畴,逐渐被赋予了世俗的、社会的含义。
  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汤普森是研究政治丑闻方面公认的权威。根据他的定义,所谓丑闻,是指违背某种社会道德的行为和事件,且这些行为和事件广为人知并引发了严重的大众回应。他认为丑闻的定义有五大要件,即违背了某种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或存在具有隐秘性但被揭发;非涉事方不满;不满被表达出来;当事人声誉受损。由此可见,丑闻一定是“公共事件”,这与“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
  根据汤普森的定义,政治丑闻是指发生在政治领域,当事方涉及政治人物的丑闻。他把政治丑闻分为三大类,即经济丑闻(涉及利益)、权力丑闻(权力滥用)和性丑闻。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制度相对健全且执行有力,经济丑闻和权力丑闻相对较少,性丑闻较为常见就不奇怪了。不过,性丑闻往往(甚至是不可避免)与权力有关联,至少两者之间存在灰色地带。
  澳大利亚知名政治人物吉姆·凯恩斯,被曝在1970年代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与其私人秘书有婚外情。这位私人秘书利用职务之便,让凯恩斯接触到很多她的商人丈夫所推荐的商界人士。这其中的权力滥用或利益输送,就处在灰色地带。1997年,澳大利亚民主党领导人切瑞尔·克诺特脱党,加入对手工党阵营。事后澳媒曝出,那段时间她与工党骨干格瑞思·伊文思之间存在不明不白的关系。这事的“灰度”就更高了,甚至算不算性丑闻都难以界定。
  1960年代,英国战争大臣约翰·普罗富莫,被曝与一位名叫克莉丝汀·基勒的女演员有染。起初普罗富莫对这段婚外情予以否认,拒不辞职。后来媒体挖出猛料,他与克莉丝汀·基勒私通期间,后者还与一位苏联驻伦敦使馆的海军武官保持不正当关系。普罗富莫随后立即辞职,该事件直接导致他所属的保守党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败北。假如,刚刚辞职的英国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与那位女记者的关系不只是“摸膝盖”,且对方还与俄罗斯有某种关系,那后果绝不是辞职就可以止损的。
美国国会众议员约翰·科尼尔斯

  政治性丑闻一头牵着“性”,另一头牵着“政治”,且涉及社会道德。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里,对“性道德”的容忍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政治性丑闻在不同国家影响有很大差异。比如,性丑闻在英国政治中的影响,就远比在法国、意大利等国要大得多。很少见到后面这些国家的政治人物,因性丑闻而下台。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艳史,在任何社会道德标准下都可以划定为“性丑闻”,但在意大利,他的“性丑闻”只是“性新闻”,似乎与政治的关系并不大。
  西方政治“性史”
  性丑闻与西方政治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个在主流政治研究界相对边缘的课题。从不多的资料文献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存在,甚至剔除“性丑闻”这个话题,论证西方政治演变的逻辑就会留有缺憾。   在这一点上,英国是最为定型也最具说服力的研究对象。现代代议制民主发端于英国,国王权力的削弱,议会权力的扩张,最终促成了国家权力结构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性丑闻”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1688年的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但这个政体的成型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这个时期英国社会性丑闻尤其多,被英国著名作家特伦斯·怀特称为“丑闻时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学教授安娜·克拉克,在《丑闻:英国立宪中的性政治》一书中,对国王、贵族、议会以及新兴社会精英中的性丑闻,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她的结论是,那个时期广泛存在的性丑闻,其影响是深远的,是英国政治权力结构变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那个时代,启蒙运动在社会转型上已经展现出摧枯拉朽的力量,宗教改革运动倡导“性克制”(比如一夫一妻制)则直接推动了“性道德”的转型。英国国王乔治四世(1820年至1830年执政)骄奢淫逸的个人生活,层出不穷的情妇故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新兴精英阶层把性丑闻作为社会动员工具,当作挑战王权的重要武器。每当国王的人事任免引发议会不满时,总会出现相关人物乃至国王本身的性丑闻。
  那时的性丑闻为何具有杀伤力?这与欧洲那段独特的历史有关。对孟德斯鸠的“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有个视角不容忽视,那就是它排除了“性事”在东方被政治化的可能。皇帝有三宫六院,“性事”天然不具备侵蚀皇权的功能,更别提挑战了。但欧洲的情况则不一样,中世纪至近代,欧洲国家间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王室联姻,国王或王室成员的婚姻(当然还有婚外情)天然带有政治基因,“性事”被政治化也就有了天然的土壤。
  性丑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克拉克在书中写道,性丑闻能把政治问题传递给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因为不像复杂的、难以搞清原委的经济丑闻,性丑闻可以通过“破碎的心、破败的家庭、破裂的婚姻”等这些熟悉的故事来动员大众。也就是说,在那个权力不透明、大众认知能力不太高的时代,性丑闻的动员效果是最好的。选择性地突显“性丑闻”,成了改革派削弱国王和贵族权力,推动王权与议会权力此消彼长的重要手段。
  欧洲其他国家历史上的政治性丑闻并不比英国少,但相对来说,都没有后者那样突出的政治功效。美国的政治性丑闻,也从未发挥过在英国那样的“积极”作用,但却有着与国家一样悠久的历史。维基百科上,详细列出了美国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性丑闻(截至今年11月底有81起)。这个列表的起始时间是1776年,也就是美国宣布独立的那一年。排在第一位的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国父级的政治人物。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有目前的总统特朗普。
  性、权力与政治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基辛格这话道出了政治性丑闻发生机理的实质。在层出不穷的政治性丑闻中,或许不能排除其中真有“两情相悦”,但这也不能否认“权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美国女性主义问题专家卡瑟琳·麦金农曾写道,性骚扰是权力、特权、控制欲在性方面的表达。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做出解释:权力给了权势人物“迷途”的机会,也给了他们逃避谴责或惩罚的过度自信。
  与“普通人”相比,权势人物是否“出轨”的几率或意愿更高?荷兰蒂尔堡大学教授乔里斯·拉莫斯对“权力心理学”颇有研究,他与同行做了一项关于“权力与不忠行为”的调查研究。这项发表于2011年的成果,以1561个各行各业的专業人士为研究样本,得出的结论是,权力的提升与不忠行为和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他们认为,与缺乏权力的人相比,权势人物看待世界、自我与其他人的方式,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都存在明显的不同。
  上述从权力与人性关系角度的研究,似乎作证了“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从政治角度看,性丑闻还涉及权力的来源问题。西方的民主制度设计,确保了政治人物拥有政治权力,但却不能完全保证政治权力的行使。根据汤普森的观点,政治权力的行使,还依赖于政治人物的“形象资产”。声誉、信任这样的形象资产,会影响政治体系内部的合作意愿,也会反映到大众的政治参与度上,比如投票意愿。特朗普施政挫折不断,不可能与他的形象资产没关系。
  政治人物为何担心性丑闻?因为性道德依然重要。美国范德堡大学学者爱德华·鲁宾在《性、政治与道德》中写道,从历史和理论角度,很难想象任何信仰体系中,我们不把对性行为的规制包括在内去描述道德体系。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名著《文明的进程》中指出,人类在性行为上开始自我克制以及性道德的形成,是文明进化的结果。
  是否可以这样说:包括猥亵、性侵在内的政治人物性犯罪,是“权力”对“进化”的一种对抗,而且,这种对抗不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其他文献
我根本无法想象,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买到我新居需要的全部物品,而且价格还更便宜。  只需遠程点击鼠标,各种各样的商品就会送货上门。不但准时,更为重要的是:安全!这就是我在中国进行网购的体验。  “能帮个忙吗?我需要买餐具、锅和其他厨房用品,能陪我去一趟超市吗?”  “超市?为什么?所有这些你都能在网上买到。”  “在网上能买一把勺子么?”  “是的,还能买一个煎锅,一个煮锅,都行。要不然你觉得我们中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N·希格梅    如今的孩子是否已经不再喜欢听外婆讲老掉牙的故事?就如同现在的城市是否已经厌烦城里老房子的存在?  老北京城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历史上无数的人物到这里,或又走了,但他们曾经在这里居住的地方,如今我们称之为故居的所在。那一扇扇沧桑的大门背后,那一座座厚重的院墙里面,曾经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它们曾经是
1999年,党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2009年12月,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内蒙古、宁夏、陕西和重庆等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民生发展进行了考察。经过10年的发展,尽管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进步仍是显著的。本文中,记者选取了西部地区防沙治沙情况、退耕还林成效以及库区建设三个方面,将西部大开发中涉及生态和民生发展的部分情况展示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备,城市各项功能日趋健全,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同时,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市“摊大饼”等各种“城市病”也逐渐显现。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时隔37年后,中国再次召开的最高级别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选择位于西部的这两个城市,不仅因为其具有城乡协调改革的典型性,更希望从它们的实践中找寻破解城乡差距的经验。  无论是重庆于2006年起制定的“三条主线”和“一圈两翼”的开发战略,还是成都的“还权赋能”和“立城优城”战略,都是对如何发展城乡一体化,探索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开拓。然而,所有改革努力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到
3月5日,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2018年全国“两会”议题特别重大、会期特别长,其中备受关注的一项议程是全国人大表决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京闭幕,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3月4日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外发布。  根据全国人大会议日程,3月13日,
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大的城市之间,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和限制型运输状态,严重制约了沿线经济发展。  1990年,修建京沪高铁的相关可行性研究开始提上日程。经过十多年的论证,这条贯通3个直辖市、4个经济强省的高速铁路,终于在2006年3月正式立项,并于2008年4月18日全线开工。  长达18年的谨慎论证与准备,预算每公里造价超过1亿元的总投资,让人们对京沪高速铁
在这个混乱的总统大选季节,假设特朗普放弃竞选,回到他的商业帝国,或者希拉里因急性肺炎不得不终止最后选举,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在选举过程中突然弃权,那么如何用最公平的方式找一个人替代呢?现如今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单一选票制根本没有给选民第二选择的机会。也许正是因为这一选举制度的弊端,特朗普才有机会被提名为共和党候选人。如果有第二选择,根据排名来看,也许克鲁兹在最后会将特朗普比下去。专家认为,
近日,饭店举办“揭秘”摄影展。这场引人瞩目的展览由巴勃罗·毕加索的孙子、《毕加索,亲密的肖像》的作者——奥利维尔·怀德梅尔·毕加索一手策划。他从法国知名周刊《巴黎竞赛画报》的图库中精心挑选出30幅当代艺术家的照片,借摄影师之手将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创作时的场景由幕后搬到台前。北京是这场全球范围展览在亚太区的第一站,之前已经在五座北美城市以及五座欧洲城市相继展出。
9月14日,在第11届“北京—东京论坛”召开前夕,作为论坛的中方办会方,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接受了外文局局属各媒体的联合采访。  过去十年收获充分认同  周明伟说,“北京—东京论坛”是2005年由中日双方共同发起的,经过十年的合作,如今已成为两国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较大的民间论坛。论坛由开始时集中于两国媒体关注的话题,延伸到今天,已经涉及两国外交、经贸、媒体与文化交流及安保等领域,是中日双方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