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微扫描图像超分辨重建

来源 :光学精密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32411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升无人机机载光电侦察设备的目标识别距离,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研制了适用于机载光电侦察设备的高速微扫描超分辨核心组件,在嵌入式平台GPU-TX2i上实现了图像实时超分辨重建。首先让微扫描核心组件按照预先设定的步长和频率进行微位移,获取四帧具有亚像素偏差的连续的低分辨率图像,然后使用基于概率分布的图像超分辨重建算法,将这四帧图像处理成一帧高分辨率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探测器输出的帧频为120 FPS、分辨率为640×512的低分辨图像序列经超分辨重建后,变成帧频为30 FPS、分辨率为1 280×
其他文献
提高射流稳定性实现精确微图案喷印与微器件集成制造是电纺直写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引入模糊控制器构建闭环控制系统突破带电射流干扰参数多、控制模型缺乏的不足,研究了射流行为、纺丝电流与喷印微结构尺寸的演变规律;喷印制造了直线与环形两种光栅编码器,可分别应用于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检测,构建了速度传感检测系统分别测试两种光栅编码器.实验结果表明,闭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射流的稳定性和喷印结构的均匀性,直写微纳结构的线宽分布区间由40~140μm减少到50~100μm;分析了速度传感检测系统的测试结果,直线光栅编码器对线速度
针对高精度柔性扫描平台以现有速度曲线模型运动时运算量、残余振动大以及稳态时间长等问题,基于时间最优原则建立了最优阶多项式速度曲线,降低高精度柔性扫描平台运动时的残余振动与稳态时间.建立高精度柔性扫描平台简化模型,以速度、加速度、加加速度及其一阶导数等限制条件为边界,对不同阶数多项式速度曲线进行残余振动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确定多项式速度曲线最优阶,随后构建最优阶多项式速度曲线方程并以高精度柔性扫描平台为对象进行残余振动实验.最优阶多项式速度曲线与传统梯形速度曲线相比,高精度柔性扫描平台实际残余振动加速度峰值
针对过盈微装配中弱微零件易损的问题,以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研究中微靶关键部件—冷冻罩(Thermomechanical Package,TMP)组件装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弱微零件过盈装配方法研究.首先,针对装配空间狭小及存在视觉遮挡,导致难以实现装配过程中硅臂形变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灰度变化的形变检测方法并建立了小爪灰度—形变模型;然后,针对受到显微视觉检测精度影响,硅臂与套筒微小位姿偏差不易检测的问题,基于硅臂受力变形情况分析,提出了硅臂与
为准确捕捉三维点云模型的上下文信息,提高分割准确率,提出一种利用模型相似性进行三维模型簇协同分割的方法。首先,对点云模型进行最远点采样得到质心点,并采用球内随机选取的方式确定邻域点以构建球形邻域;然后,使用特征聚合算子编码三维点云之间的几何拓扑关系,提取各邻域间的相关联特征,并利用各球形邻域的质心坐标构建空间相似性矩阵,由空间相似性矩阵对编码器网络所提取的模型局部特征进行加权求和,完成对三维模型的
为了抑制三维点云中包含的噪声,提出一种具有特征保持的稀疏优化重构方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恢复尖锐特征。首先,利用邻域点构建的局部张量矩阵的特征值对隐含流形面进行曲率估计,并凭借成对一致性投票实现特征点邻域的鲁棒统计辨识,避免离群点对于法向估计的影响;然后,为了抑制交替优化过程中产生的虚假特征,在L0最小化框架中引入具有特征辨识的自适应微分算子,并依靠投影正则项缓解曲面特征的退化;最后,根据优化后的法
针对单一光谱特征无法精细化表征石窟表面复杂风化区域风化类型及程度的问题,基于光谱分析与色度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光谱色差与主分量特征融合的石窟表面风化智能量化评估方法。重建石窟表面多光谱图像的反射光谱,计算每个像素点与基准点的色差,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多光谱图像数据的主分量特征;然后融合石窟表面风化的光谱色差与主分量特征,对不同风化类型及程度进行表征;最后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石窟表面多光谱图像中
针对当目标特征严重缺失时现有图像修复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完整区域预测缺失区域特征,造成修复结果特征不连续、细节纹理模糊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场内外特征(EFIF)融合的残缺图像精细修复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动态记忆网络(DMN+)算法将残缺图像的场内特征及相关的场外特征融合,生成包含场内外特征的残缺图像优化图;其次,构建带有梯度惩罚约束条件的生成对抗生成网络,指导生成器对优化后的残缺图像进行粗修复,
为了克服环境湿度变化对微移液管探针结构读写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混合室和工作室的双气室结构,在工作室的内置隔板上均匀分布小孔形成均匀的微气流,确保工作室内湿度均匀并减小对工作点气流扰动的影响.然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设置混合室和工作室双气室结构的合理性,且以小于0.06 m·s-1流速对工作室进行双侧充气时,对工作点的气流扰动小于50μm·s-1.制作实物并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在5分钟内将工作室的湿度控制在给定值(环境温度25℃),且相对湿度的稳态误差为2.59%;通过控制环境湿度,对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