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创新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其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元素,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在简要阐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创新高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进行探究,以期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的教育资源,希望为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08-02
   现代文化的发展让青年人在逐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中拥有更加坚定的自我价值观念,并且思想价值认知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征。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培养人才的任务要适应时代发展,在历史潮流中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良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课堂教育的创新转变,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人格教育。孟子说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以及其他诸多历史英雄人物为维护家国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坦荡的胸襟与壮阔的情怀,教育高校学生应坚守内心阵地,做一个诚实守信、胸怀坦荡的人,以良好的人格修养感染身边的人。(2)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中心的社会教育。“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讓学生充分认识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从“爱自己”扩展到“爱他人”“爱社会”。(3)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的爱国教育。爱国教育作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内容所倡导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胸怀天下,灵活领会忧国忧民的精神内涵,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策略
   (一)完善文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学习内容
   大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目的。因此,需要切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一方面针对专业学习特点,开展相应的文化必修课与选修课[1]。在必修课中,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发展规律,明确各个时期作家们的创作思想,不仅能够增强学生鉴赏、分析经典篇目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选修课中,主要是将中华优秀思想与“形势与政策”这门科目相融合,拓宽文化教育途径,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始终坚持内心的信仰,能够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拥有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积极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感受文化之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赛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目的。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级段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有计划、分层次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此满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期待,为文化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育学习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学生通过移动端就可获取学习资源。因此,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拓展教育学习途径,可在微信、微博、易班等线上平台中开设专栏,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论坛中便可使问题得到解答,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高校文化教育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有目的地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应用网络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双向互动,进而构建蕴含所有门类文化元素与育人资源的教育网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中,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积极借助新媒体占领文化信息传播制高点,在网络平台中开展活动范围十分广泛的“短诗大赛”,汇集全国各地高校学生,打破时间、空间界限,进一步增强中国古诗词、古诗歌的影响力。湖南大学则利用网络媒介为全校师生打造“手机书院”,其中包括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网页体验用户累计突破三百五十万人次,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赋予全新的生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推动文化教育创新才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
   (三)强化校园实践活动,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中的融入,不仅依靠理论学习,还依靠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知,以此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2]。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认识传统节日情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学生具有较为开放且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内敛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创新校园实践活动,以青年群体喜爱的方式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能讲解有故事、分层次有内涵、可操作有意思,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培养高校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依托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诗词朗诵大赛、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以鲜明的活动主题感染学生,让学生享受精神盛宴的同时,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全校内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山东大学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体验感,打造一站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华东理工大学曾以“校庆杯”为中心思想、以龙舟比赛为载体,开展体验感极佳的活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奥秘。    (四)把握课堂教育阵地,创新课程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影响。迅猛发展的现代传播技术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在教育渠道创新的同时,还应保证文化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应牢牢把握课堂这一教育阵地,积极依托其他学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在此过程中,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拓展高校学生学习的途径与渠道,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网络化、系统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中心,通过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解,真正让学生树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激发新一代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形成崇高的品格、人格[3]。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积极应对新形势提高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十足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学生在日常思想交流中、理论学习中实现精神成长的目标。文化作为民族与国家内在的灵魂,其旺盛的生命力将会一直影响高校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发挥课程主要载体的作用,才能够帮助高校肩负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使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在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课堂这一教学载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灵活运用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育方式、手段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对提升高校学生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启祥,李学锋,牛延文.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21(4):184-185.
   [2]许祝,钟彩英,郑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推进高校党建研究[J].长江丛刊,2021(4):171-172.
   [3]段炼.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6):104-107.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红色精神”曾经是优秀的革命前辈一次次扛着枪林弹雨战胜敌人的关键.因此,在当下这个时代,促进“红色精神”传播,推行红色教育十分重要.当然,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现代,生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必然举措,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内在要求,是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思政课教学仍然面临学生思想认识“浅表化”倾向、教师理论研学“深度化”不足、教学模式“创新度”不强等困境。因此,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方面进行改革,能更好地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要依托大数据整合教育与教学资源,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运用大数据实施学生个性化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借助大数据开展多维的评价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新机制;運用大数据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 键 词]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个性化教学;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
数字孪生是未来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技术之一,但由于其教育应用不足,故需要汲取经典教学案例的相关经验。为此,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美国的加州大学、瑞士的应用科学大学和芬兰的坦佩雷大学为案例学校,从理论基础、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模式构成要素四个维度分析了数字孪生教育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孪生教学法概念框架,文章设计了数字孪生教育应用的一般性教学模式,包含问题解决方案假设、数字孪生模拟验证、实践检验与应用等环节。最后,文章分析了数字孪生教育应用对我国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深度挖掘数字孪生的重要价值并进
[摘要] 教育,需要厚植工匠精神,更呼唤哲学情怀——教育的平常心和大局观。未来5~15年国家发展蓝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这需要作为教育蓝图具体“施工人”——教师开阔眼界、立下大愿、付诸行动,树立“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局观,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为教育大业添砖加瓦。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中,唤醒教育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的教育洞察力,始终对学生保持仁爱之心;教书育人工作与学生发展互相促进、
当前技工院校语文学科中,学生基础最薄弱、最有畏惧情绪的部分,当属古诗文.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学生不仅在运用上存在障碍,在学习上也面临不少困难.因此课外选读古诗文应成为语
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知深度,掌握更高效的教育方法,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结合课程思政的政策内涵和重要意
[摘要] 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以其全纳学习与生活氛围,为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实现双赢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理论,并且稳定了二者的平衡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陶艺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立德、育人、提升智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将二者融合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背景下陶艺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普特逆向融合;融合教育;陶艺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专业课程教学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总则。主要阐述Master cam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理论和工程实际应用知识的同时,如何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使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