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作文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作文写作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写一次作文就伤亡了一大批人。每次写作不少学生生编硬造、强拉牵扯编造父母离异、车祸、爷爷奶奶死亡的情节。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几乎都是同一事例、同一模式,毫无新意可言。到底是什么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是什么抹杀了学生自由写作的天性?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考试大纲中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是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叶老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如何能让学生不再让爷爷奶奶在作文中多次离世呢?如何能让学生不再为文消得人憔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物是前提。学生要走进生活,积累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因此,写作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观人,观事,观景,观世故人情。鲁迅先生曾说过:“要留心身边的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只看一点就写。”要做到“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细思,一挥而就。”我们同学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要用自己的双眸细心地观察身边的同学、老师……
  要明白世故人情,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做个有心人。学生虽然生活圈子小,但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明白一些世故人情,这也是写作的素材。同学或许会说我们囿于校园,怎能了解社会?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开卷有益,我认为可以借助报刊书籍来弥补同学生活经验的不足。广泛阅读,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书中有李白的万丈豪情,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有陆游的金戈铁马,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有柳永的晓风残月,世故人情,……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多活一世”,此话一点也不夸张。其实我们同学不能以没时间阅读为借口,我们还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充分挖掘教材。实际上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古典诗词,古代文言名篇很多。如果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纯为完成背诵任务去识记,而是自觉地积累,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去,做到融会贯通,作文的写作内容会丰富很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将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等脍炙人口的词都积累下来。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又积累了很多素材。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同样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多素材。历届感动中国的人物、钓鱼岛事件、十八大的胜利召开、F15成功起降辽宁号航母等等都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有了这些,我们何愁无米下炊呢?
  写好作文不仅要多读多看多体悟,同时还要多反思。为什么多次作文训练之后同学们的作文仍不见起色呢,该修改的地方仍不见进步?反思是要领。反思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横向来说,学生要反思在这次写作中,我的作文和其他同学相比,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优点下次继续发扬,缺点下次我要改正。从纵向来说,要反思这次作文和上一次相比,哪些地方上次做的不好,这次改进了;哪些地方上次本来已经改好,这次又“旧病复发”;还有就是哪些地方上次就存在问题,这次依然存在问题,老病难愈。找出来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在以后的写作中,逐步改进,作文不愁不进步。并且,在这两个反思中,纵向反思比横向反思更重要,因为它的指向性更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改写和仿写是很重要的,同学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多看多思多悟多改多仿,我们的作文就不再会为赋文章强说愁了。姑且试之,或许会妙笔生花。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大家都知道,何止于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这些做法,阅读其他作品也同样需要。阅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在这里,我列举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做法。  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提供足够的参考
期刊
现行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师生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学会学习。  (1)放手发动学生,强化参与意识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口说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
期刊
李镇西老师有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  作为班主任,要和许多问题学生打交道,苦累难免。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有许多时候工作太简单,甚至粗暴,没有做到对学生充满爱心,为学生着想。所以工作没少做,心没有少操,气没少生,成绩却甚微。有一件事对我
期刊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困生司空见惯。一般来讲,他们的存在,对班级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可是,绝大多数学困生,并不是本身的智力问题,也不是基础很差,主要原因在于自我要求低,日常行为习惯差。他们是潜力股,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一旦他们觉醒,将会爆发出无穷的能量。  班级中有个叫高镇的学生,脑瓜聪明,多才多艺。但自制力很差,小毛病多多,甚至出现几次顶撞老师的情况。几经批评教育,不见成效。怎么办
期刊
现在时常听一些老师抱怨,我怎样怎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还觉得我是故意找事……其实,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一种真心的交流。高中生不是小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情,他们渴望别人的关爱、理解和肯定,而不是批评和责备。我一直坚信,人心可以换人心,只要我是真心爱他们,孩子们就会理解,就会明白,就会回报我以真心。  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聪明、活泼、上
期刊
时下的高中校园流行一句话:“一切为了高考,为了高考的一切。”就在老师、家长努力“践行”这句话的同时,多少求知少年是“未进课堂头先痛”。这也难怪孩子们,整天带着镣铐在题山题海中跋涉,哪有快乐可言?哪有求知的欲望?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知”的前提,没有“乐”也就谈不上“知”了。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了教师“讲”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
期刊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时常会有些理想主义,总希望口干舌燥的上完一节课,学生们能够把所讲的知识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但是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部分学生说不懂,有的学生懂了也常常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两三天以后便全都忘记了。每每这时,我便会火冒三丈,严厉的批评他们:“上课在干什么?下课为什么不复习?”几次三番之后,班级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上课时气氛也沉闷了。  其实,发生这样的尴尬情境不但老师生气上火,受害的更是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目标有明确的表述:一作文的生命力来自于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因而必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是“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针对学生提出写作的个性化要求时,又明确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而感情的真实健康是写作的灵魂。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是作文教育的核心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每个学生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C层次的学生的自尊心更像是“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需要我们教师更为用心去呵护这脆弱的东西。  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自制力较差,但他们渴望着进步,渴望着获得别人的赞赏。他们有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他们的进取心也许比A、B层次的学生更为强烈。他们在
期刊
十多年来,我从来没向任何人说起过,我有一个叫小娃的朋友,这些日子却老是想起,晚上莫名其妙的睡不好。想得心里悲伤了,还是不愿说。  心里一直念着。她死了也快十年了吧!哪一年死的我还不清楚。只知道留下一个小女孩,还有她的一身衣服,也许还有一封信,都是听另外一个叫霞的朋友说的,我和霞也失去联系很多年了。当时和霞在车站见过一面,我忙着赶车,匆匆地分别了。霞只说了几句话,说小娃嫁了一个司机,开大车的,但挣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