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相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本文将就二者整合的可行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略作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教学应用
新课标的实施引发了国内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白热化的趋势下,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也为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生产生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以初中物理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主要是出于初中物理在初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过程性的学习方式,这恰恰与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相吻合。
一、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最基本应用是将抽象难懂的概念、规律具体为可观察的演绎过程、图形,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归纳,从而完成对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总结。例如初中“电流”“电压”的教学,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电流和电压的概念都很抽象,利用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动态地展示,把电流的形成类比为水流,把电压类比为水压,形象生动地展示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物理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相对较强的基础学科,大多数物理规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有绝对的关系,需要学生不断地动手和体验,才能对那些物理规律产生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而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则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缺点。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验前的情境假设、问题分析,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规律分析和处理实验的数据。此外,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计算机分析具有了速度快、精度高、智能程度高、展现方式灵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扩展有限的传统物理仪器带来的局限性,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信息技术的可重复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的可重复性,再现实验情景的功能,师生可以共同分析讨论实际操作过程的问题,对照检查纠正,指出改进的地方。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熟练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目标。例如模拟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过程,由于该实验使用的器材多,学生要观察现象多,观察对象频繁转移,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现象的观察,对探索过程不清楚不深刻。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动态过程的受力分析,传统的方法是实验后画图分析,缺乏直观性,而课件则能动态地表现各个力的关系,以醒目的方式进行区分,动态地显示了物体的重力、弹簧秤的拉力、物体受到的浮力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尽量避免一些过度运用的问题,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竭力想在课堂内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使用了较多的媒体设备,太多的强刺激很容易令学生感知疲劳,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注意,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虽然具有传统实验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却不等于它就可以完全替代具体的实验操作。初中物理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重视从具体的现象中分析概括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是经历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尽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没有危险性,但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替代学生经历亲身实验过程的体验,从而无法实现物理教学目的。另外,模拟实验是计算机在程序控制下进行的,实验过程、实验条件和有关影响因素、实验结论都是预先确定的,而客观真实实验中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会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所有信息技术提供的模拟实验是不能取代真实实验的。
参考文献:
[1]林泮冲.论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J].学科建设,2013,(10).
[2]王木军、孙召升.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作用的发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3]王丽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9).
作者简介:赖德胜,江西省瑞金市万田初中,邮编:34250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教学应用
新课标的实施引发了国内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白热化的趋势下,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也为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生产生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以初中物理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主要是出于初中物理在初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过程性的学习方式,这恰恰与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相吻合。
一、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最基本应用是将抽象难懂的概念、规律具体为可观察的演绎过程、图形,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归纳,从而完成对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总结。例如初中“电流”“电压”的教学,对于初学电学的学生来说,电流和电压的概念都很抽象,利用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动态地展示,把电流的形成类比为水流,把电压类比为水压,形象生动地展示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物理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相对较强的基础学科,大多数物理规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有绝对的关系,需要学生不断地动手和体验,才能对那些物理规律产生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而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则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缺点。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验前的情境假设、问题分析,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规律分析和处理实验的数据。此外,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计算机分析具有了速度快、精度高、智能程度高、展现方式灵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扩展有限的传统物理仪器带来的局限性,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信息技术的可重复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的可重复性,再现实验情景的功能,师生可以共同分析讨论实际操作过程的问题,对照检查纠正,指出改进的地方。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熟练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目标。例如模拟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过程,由于该实验使用的器材多,学生要观察现象多,观察对象频繁转移,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现象的观察,对探索过程不清楚不深刻。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动态过程的受力分析,传统的方法是实验后画图分析,缺乏直观性,而课件则能动态地表现各个力的关系,以醒目的方式进行区分,动态地显示了物体的重力、弹簧秤的拉力、物体受到的浮力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尽量避免一些过度运用的问题,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竭力想在课堂内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使用了较多的媒体设备,太多的强刺激很容易令学生感知疲劳,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注意,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虽然具有传统实验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却不等于它就可以完全替代具体的实验操作。初中物理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重视从具体的现象中分析概括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是经历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尽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没有危险性,但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替代学生经历亲身实验过程的体验,从而无法实现物理教学目的。另外,模拟实验是计算机在程序控制下进行的,实验过程、实验条件和有关影响因素、实验结论都是预先确定的,而客观真实实验中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会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所有信息技术提供的模拟实验是不能取代真实实验的。
参考文献:
[1]林泮冲.论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J].学科建设,2013,(10).
[2]王木军、孙召升.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作用的发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3]王丽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9).
作者简介:赖德胜,江西省瑞金市万田初中,邮编:34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