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高原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钟曼:首批进入西藏的女兵,在高原上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图1)


  李宁:时钟曼的战友,一同进入西藏的女兵(图2)
  徐水亮:18军战士,跟随部队进入西藏,作为一名男兵,他见证了进藏女兵们的艰辛和幸福(图3)
  1954年5月1日,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一场简朴的婚礼正在举行,来宾们在签到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大的房间里洋溢着大家对这对新人的祝福……
  主持人:新郎,新娘分别是曾任进藏部队18军宣传部长的乐于泓和进藏女兵时钟曼。在一片祝福声中,幸福和满足清楚地写在新娘时钟曼的脸上。
  
  参军进藏 命运转折
  
  1950年初的一天,驻扎在甘孜的进藏部队18军,组织召开了一场“进藏老同志可爱不可爱?”的讨论,目的是做女兵们的思想工作,解决大龄老兵的婚恋问题。正当会场鸦雀无声的时候,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兵突然站出来大声说:“要我说,这些老同志可敬但不可爱”。小女兵的发言顿时激起了很多女兵的共鸣,这个女兵就是时钟曼,此时距离她入伍仅仅一年时间。
  1949年5月,18岁的时钟曼遇到了南下作战的二野18军,恰逢18军招兵,时钟曼参军入伍,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时钟曼:18军当时就动员,最好你们参军。看着这些女兵挺神气,挂个小手枪也艇浪漫的,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就跟着参军了。
  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时钟曼兴奋不已,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她特意拍摄了一张照片。然而几天之后,真正的部队生活却让这个爱美的女孩有些不适应(图4)。


  时钟曼:人家叫我剪辫子,我不剪,坚决不剪,我还扎了两个蝴蝶结。我说女同志就得青春、美丽,哪能像你们都剃个分头,我坚决不干。
  不久,原本在上海当老师的李宁也加入了18军。入伍第一天她就听到了时钟曼这个名字。
  李宁:他们叫时钟曼上海小姐,说她怎么娇气,你可不要学上海小姐。
  时钟曼:因为吃不了苦。南方秋雨绵绵,经常下雨,行军走在稻田埂上,一下子掉到泥塘里去了,浑身上下脸上嘴上都是泥,受不了,没吃过那个苦。我就想等部队进军到一定程度我就要回家了,我跟组织上提出要求,我得回去念大学。
  正在时钟曼等待着机会回家念大学时,18军接到了进军西藏的任务。
  1950年3月4日,18军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在四川乐山召开。广场上挂满了红旗,赴藏将士群情激昂,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担任大会播音员的时钟曼,置身于受奖的功臣模范和慷慨高歌的数千名指战员中间,也被广场上激昂的气氛感染,她满怀激情地宣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很多人都感觉到原本一身娇气的时钟曼有些不一样了(图5)。
  时钟曼:我在主席台旁边一个小棚子里广播,念各地的慰问信。越念越激动,我就下定决心,一定在整个过程中当个好兵。
  几天之后时钟曼得到通知,由她担任进军西藏的收音员,每天晚上12点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第二天将新闻登在进藏将士们传看的《建军电讯》上。接到这个任务,刚满19岁的时钟曼激动了很久。
  主持人:1950年8月28日,川西小镇乐山一扫往日的阴霾,一辆辆满载进藏将士的卡车将在这一天出发,阳光照耀在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上,自豪与激动清楚地写在了上面。
  进藏的卡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爬行,坐在车里的时钟曼依然沉浸在出发时的喜悦中。但是,道路塌方很快就阻挡了汽车的前行,徒步进军开始了。当部队行进到大渡河边时,气氛一下了变得紧张起来。
  时钟曼:大渡桥下的河水急得要命,桥面上就几个板子一铺,我看着头晕,爬着过去的。
  9月时钟曼跟随部队到达了海拔3000米的甘孜。
  时钟曼:一到甘孜高原3000多米,走平地都直喘气,哈哈那么喘气,当时觉得挺艰苦的。
  开始喝酥油茶都不喝,吐,闻到那个味受不了。
  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折磨着刚刚进入高原的战上,为了尽快适应高原生活,部队把习惯藏民饮食当作一 项政治任务来看待。这一次时钟曼不甘示弱。带头吃起来。
  饮食上的调整让大家逐渐适应了高原的生活,时钟曼也作为适应高原生活的典型,第一次在部队受到表扬,这计从没获得过认可的时钟曼大受鼓舞。
  就在部队驻扎甘孜等待向拉萨进军时。陆续有人给女兵们介绍对象,希望他们可以在忙于征战、一直单身的18军老同志中作出选择。当时只有17岁的战上徐永亮清楚的记得,部队为了优先解决老同志的婚恋问题,有“二五八团”的说法。
  徐永亮(18军老战士):“二五八团”就是年龄25岁,军龄8年,团职干部,这样的人,才能谈恋爱,才能够结婚,其他的一律不准。
  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在当时却有着不得已的原因。
  年轻的女兵们多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抱有浪慢的想法,时钟曼也不例外。
  但是,不同于很多女兵把对爱情的憧憬藏在心里,心直口快的时钟曼却处处公开表明自己的婚恋态度。
  时钟曼:我不会在部队谈恋爱的,我在不同的场合表这个态。对老同志,只是觉得他们特别值得尊敬,江山打下来不容易多少人流血牺牲,好多人都有残疾证的。我虽然很敬重这些同志,但让我爱这些人不可能的,叫我在部队解决结婚问题,也不可能的。我把自己的想法直白地跟别人这么讲。
  
  红装淑女 君子好逑
  
  就在时钟曼表明不存部队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个人叫乐于泓,人称阿乐,刚刚从南京总工会调到18军担任宣传部长。1932年参加革命的乐于泓,曾经担任共青团上海交通主任,当时的爱人丁香和他一回在上海参加地下工作、由于叛徒的出卖,23岁的丁香牺牲了。自此,阿乐关闭了情感的人们完全投入到革命工作。
  1950年10月26日,是被时钟曼多次回忆起的日子,就存这一天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相遇了。
  时钟曼:他在主席台主持会议,我坐在主席台旁边,休息时他就问我,你是哪里的,你叫什么名字?哪年参军?我说小兵刚参军。他说怎么派你来,我说男同志都到前线去采访去了,就剩我一个,算大知识分子。
  几句简单的对话并没有让时钟曼多想,然而这个性格爽朗的小女兵却引起了阿乐的注意。也就在这一人,阿乐的日记中第一次出现了时钟曼的名字。
  (《阿乐日记》节选)
  “记录是时钟曼,文化水平还可以,政治水平差一些。因此抓住报告者的中心重点不够,不过她风度不使人讨厌……”
  正是这个“不讨厌”的小女兵,让阿乐有些心绪不宁了。
  与阿乐共事多年的18军军长张国华在了解了阿乐的心事后,立刻决定 给一直独身的阿乐作媒。
  时钟曼:早上我还在睡觉,就听到谢参谋长来了,说小鬼啊,1号给你说婆家呢,我说你开玩笑,说什么婆家!
  对参谋长的话时钟曼并没有多想。第二天,时钟曼来到了阿乐的办公室。
  时钟曼:他说小鬼啊,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怎么像我牺牲的爱人,说话之间,笑容之间都有丁香的影子。他说,坦白地说吧,不知道怎么地,我这个心好像有点放不下你。
  阿乐直率的表白让时钟曼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这个比自己大24岁、身份背景相差悬殊的人,时钟曼选择了回避。
  但是,阿乐成熟稳重的气质却在不知不觉中吸引着她。
  时钟曼:我每天去给他送稿,特别爱去,有的时候就愿意去给他借本书,我是管资料的,他要本书,就找个机会给他送过去,跟他谈谈。
  两颗陌生的心就这样开始慢慢靠近。


  几天之后,爱好摄影的阿乐给时钟曼拍摄了一张照片,镜头前的时钟曼笑得很是开心、甜蜜。正当他们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中时,两个人的关系却在18军引起了轩然大波(图6)。
  李宁:阿乐部长是个老同志,大家对他都很尊重。他原来的爱人为革命牺牲,他始终不渝地没有结婚。一二十年以后,他又谈恋爱。感觉时钟曼是个娇小姐,不配。
  时钟曼:党员大会上直接给他提出意见来,时钟曼是资产阶级小姐,你怎么能爱上这样一个人呢。
  面对来自各方的反对意见,这段在雪域高原萌生的爱情将何去何从呢?
  
  鸿雁传书 尺素传情
  
  随着昌都战役的结束,1951年4月西藏和平代表团即将启程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乐于泓将陪同前往。
  在此之前,鉴于群众的普遍意见,组织上决定对时钟曼的家庭出身进行政审。由于西藏与内地交通联系不便,政审的结果遥遥无期。
  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等待是这对恋人唯一的办法。
  等待着,当那秋天的雨勾起你的忧愁
  等待着,当那雪花狂舞,
  我是怎样生还的,只有你我知道
  那只是因为你啊
  比任何人都更能等候。
  这首名为《等候》的诗,阿乐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日记本上,临行前送给了时钟曼。
  一个月后,收音机里终于传来了代表团的消息。
  1951年4月阿乐陪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一行到了北京,经过二十多天的会谈,终于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务院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十七条”。西藏迈出了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
  参加和谈归来的阿沛阿旺晋美的夫人给时钟曼带来了阿乐的信。信中阿乐约时钟曼在拉萨见面,细心的阿乐还特意在信中夹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时钟曼:他给我那封信,希望我们都能健康地在拉萨见面,希望我不要掉队,成为一个坚强的好战士。
  1951年7月1日,平静多目的甘孜城突然热闹起来,藏族同胞走上街头,为即将继续踏上征途的18军将士送行。19岁的女兵时钟曼,心中充满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豪情。
  从甘孜到拉萨,4000米~6000米的雪山到底有多少座,没有人准确地统计过,在时钟曼的印象里,冷酷无情的雪山似乎永远横在面前,永远没有尽头。
  路越来越难走,山也越来越高。跟随部队行军的时钟曼艰难地跋涉着,不知道已经趟过了多少道冰河,翻越了多少座高山,目的地拉萨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图7)。


  时钟曼:有一段时间实在走不动了,腿都迈不开,沉得要命,我的腿都是肿的。雪也挺深的,山顶就望不到,恨不得就倒下来。
  倒下去也许就意味着再也爬不起来,再也见不到阿乐,想到这些,筋疲力尽的时钟曼挣扎若跟上前行的部队,信守着对阿乐的承诺。
  十月的高原,寒冷刺骨,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四周白茫茫一片,见不到人烟。经过一百多天的行军,拉萨越来越近了。
  正当大家欢欣鼓舞的时候,一座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横在了部队的面前。
  这是进入拉萨的最后一个关口——冷拉山口。自山脚到山顶均被大雪覆盖的冷拉山,气候严寒,氧气的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道路崎岖不平。
  当时钟曼跟随部队艰难地爬到山顶时,眼前的情景让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牲口是跪着下山的,被骡马探出的雪路是部队下山的唯一通道,稍微偏离就有跌落悬崖的危险。寒风卷着大雪漫天飞舞。将士们排着队小心地往山下滑。
  时钟曼日记:1951年10月8日冷拉山
  我端坐在雪山上,紧贴着前边同志溜出来的雪道,咬住牙关哧溜哧溜滑到山脚下,就像从雪山顶上飞下来一样。回头仰望冷酷无情的冷拉山,山连着山,天连着天。这一天翻山,军直机关牺牲了两位同志,骡马也累死了三十多匹。我们挥泪告别了牺牲的战友,沿着崎岖的山路继续前进。
  1951年10月下旬,历经三个多月的行军,部队终于到达拉萨。为了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参加入城式,部队在拉萨河边安营扎寨,稍作休整。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胜利到达拉萨的喜悦,而此时,时钟曼的心中还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愿望。
  早在行军途中,时钟曼就得知阿乐已经先于她到达了拉萨,重逢的日子快到了。
  1951年10月26日,清晨的拉萨河边欢声笑语,驻扎在这里的18军将士正在为即将举行的入城仪式整装待发。先期到达的领导也赶来慰问长途行军的战士们,在慰问的人群中,时钟曼猛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时钟曼:远远地看到他,我心里特别激动。想哭不敢哭,眼泪在眼眶里没出来,忍住了,就怕别人看出来。
  这对分别了将近半年的恋人,终于见面了。
  时钟曼:见面就哭了,想止都止不住了。觉得太艰难了,还能见到你。
  我的誓言兑现了,他也挺高兴,说你也坚强起来了。
  久别重逢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由于时钟曼的家庭背景的审查还没有结果,两人的关系依然不能确定。
  1952年国庆前夕,阿乐将率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同庆庆典。考验还在继续……
  1952年国庆之后,准备回到拉萨的阿乐却被通知,由于身体不适合在高原工作,将留在北京。不久,阿乐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拉萨的时钟曼。
  时钟曼:阿乐最后也说,为丁香我都等了1 8年,我能等。这句话可把我的心打动得很深,我说你能等我也能等。
  1953年3月,分隔两地的她和阿乐在北京团聚了。一个月后的5月1日,历经波折的恋人兑现了彼此的承诺,终于走到了一起。
  时钟曼和乐于泓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图8)。


  
  后记
  
  1992年,84岁的乐于泓离开了相伴走过38个春秋的爱人。如今已经80岁的时钟曼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老伴的遗物回到西藏。那里毕竟是他们相识。相爱的地方:
  有几个能够参加解放西藏这块土地的?我想回去一趟,再回忆回忆。已经快80岁了,人生没有多少路了最后再回西藏一趟,再看看那块土地
  1932年12月1日,烈士丁香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每年的这一天,时钟曼都会在丁香的照片前摆上鲜花。即便老伴阿乐已经不在了,时钟曼依然这样做。这不光是对烈士的敬仰,更是对深爱一生的人永远的承诺(图9)。
其他文献
2007年4月10日凌晨3点, 一辆出租车呼啸着驶进四川省人民医院。一个中年男子急匆匆将一位昏迷不醒的老人送进急诊科。当医生要求中年男子缴纳医药费时,他的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为难的表情。  面对医生质疑的目光,中年男子向医生讲述了一个小时前发生的事情。  中年人名叫廖自南,是成都市一名出租车司机。一个多小时前,他从郊区返回市区收工回家。当车开到清江路时,他突然看到公路边上躺着一个人。老廖赶紧停车走过去
期刊
十八岁,他立志“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  三十岁,他在北大医院创办国内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  八十岁,他荣获国际小儿外科界的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    六十年前,一位年轻的大夫和他的同行们开创了中国小儿外科事业,在这个原本不受重视的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位大夫就是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特需诊室里,90岁高龄的张金哲院士仍坚持进行日常门诊。自从1
期刊
一支看似普通的笔却有着不寻常的功能,它时刻监视着写字人的姿势,当写字人的眼睛离桌面太近时,它会立刻提醒。  1994年的一天,家住福州市的林文。看到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慢慢走到他的跟前,向他说了一件事。  林文:我女儿说,爸爸,我的眼睛怎么看不清东西了。  林文认为孩子学习任务过重,眼睛有点近视了,便带女儿到医院检查。先做了常规检查,又做了仪器检测,最后给女儿配了一副高度近视镜(图1)  让林文没想
期刊
英国伦敦郊区一个偏僻的农场,多年没人打理,已经荒废。谁也没想到,在这片普普通通的草场下面竟然埋藏着一个惊人的宝藏。    1981年,一个中国小伙子来到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一个农场。他直接来到一座破旧的木板屋前,围着屋子转了一圈,在一面墙前站住了。这面墙上挂了很多生锈的农具。他拿起一根铁棍开始撬这面墙的木板。木板撬开,墙的后面竟然出现了一条狭长的通道,一直通往地下。小伙子顺着通道走下去,里边黑咕隆咚
期刊
亲朋好友久别重逢,看到对方身体丰满时,总会说声“呀!您发福了!”但现在,肥胖病以及它带来的并发症,正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天津的袁先生一提到这些就感觉是一场噩梦。  袁先生夫妻的生意红火,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原来没有吃过的现在可以敞开吃了,出门办事也有车代步了。加上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回到家他就窝沙发上看报纸,很少做家务。有时妻子实在忙不过来叫他帮帮忙,他也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日子慢慢过着,袁先生的体
期刊
1981年,王潮梁在武汉长江科研所工作,参与气垫船的设计。  王潮梁:一台高速轻型发动机需要55万美元,所里没有钱,也中请不到这笔钱,最后没搞成。  此时,很多报纸登载一条消息: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举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从全国各地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的技术人员。有人通知王潮梁去参加培训班的招聘考试。  王湖梁: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工程师职称、40岁左右,我两个条件符合,只是我42岁了。他说没问题,欢迎你
期刊
走进吴汉月墓    吴越国二世国王钹元璀的妃子吴汉月墓位于杭州市内的居民区中,是目前惟一一座没有回填的钱氏墓葬。  朱晓东(浙江临安市文物馆馆长):这个墓是1958年村民取土作业时发现的。我们从资料的比对查考来看,这个墓葬跟史料是吻合的,它就是钱镠的第七子钱元瓘的妃子吴汉月的墓。墓中有浮雕的龙,从墓室来看,左面是青龙,这条龙昂首,爪子伸张,须是飘逸的,动感很强,就好像龙在腾飞的感觉。这个玄武,下面
期刊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寂,越窑青瓷在中唐之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王哲,一个以船运为生的商人,以超级玩票的方式介入了青瓷的制造和生产,不仅创制出了匣钵,还配制出为后世瞩目的秘色瓷釉色,成为青瓷历史上的超级票友。    青瓷的复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盛赞越窑青瓷的诗句。一句“千峰翠色”,将越窑青瓷震慑人心的魅力描述得气韵悠然,令人神往。  “千峰翠色”到底是何种境
期刊
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路线,突破腊子口,渡过渭河,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在此之前,由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后留下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领导下,于1934年11月16日,南鄂豫皖苏区向西,开始了他们的长征。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吴焕先英勇牺牲。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的领导下,经过了一年的转战,1935年
期刊
晓飞(化名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学员):一个学年,几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挂了十几个学分,学校规定20个学分就退学了,所以当时很着急。  晓飞的父母得到消息,急忙坐火车赶到北京。他们发现晓飞的生活已经乱了套,他像着了魔似的,成天守着电脑玩网络游戏。  晓飞:一个学期基本没上课,就听了一两节课。从开学到期末一直在玩,每天早晨6点钟起来,一直玩到夜里11点睡觉。  尽管父母和老师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晓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