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什么地方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feng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参加过一个会议,小组讨论时,一位德育主任谈到,有的老师因为学生不守纪律,把学生赶出教室,有的老师因为学生写的作文与主流不合,就让学生回家,美其名曰“转变思想”……这位老师的发言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共鸣和深思:学校究竟是什么地方?学校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哪些?
  学校有三个方面的责任(社会角色)与功能(社会效用)。首先,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组织,即需要各种各样的规范来维系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学生如果违犯,就应该受到惩罚。教育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社会规范,实现初级社会化。从这个意义上,学校处罚学生,是必须的,是合法的;但是,如果学校只满足于这样的角色与效用,那么就在事实上变成了监狱——你犯罪了我就处罚你!
  其次,学校不止是规范强制性组织,它还是发展性组织,即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与才能,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等。举一个例子,学生上课玩手机,或者不守纪律,如果老师只是没收他的手机,或者把他赶出教室,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高明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在指出学生违犯纪律、处罚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懂得上课如何遵守纪律。比如,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恰当地使用手机,如何使用手机文明语言等等。一言概之,就是把学生的犯规作为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通过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把犯规当作一个消极事件来处理。这恰好是目前很多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没有认识到,更是没有做到的。
  此外,学校还是一个负有社会重大道德义务的伦理组织,负有推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学校存在的理由,除了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来培养统治者、培养劳动者的工具性目的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高远的价值追求,即昭示并实践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我们常说,学校是一片净土,学校承载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希望。当社会推崇蛮力(权力与武力)时,我们希望学校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当社会充满物欲、拜金时,我们希望学校仍然能够超越世俗,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过着一种纯洁的精神生活,表征人类精神的高度,捍卫人类和个体的尊严;当现实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充满了不平等、不公正、不正义时,我们希望学校能够激浊扬清,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使不能改变社会的不公平,但至少要让人看到公平、正义的光亮。否则,我们要学校干什么!
  可是,为什么现实中,有那么多的“学校即监狱”呢?这才是美好的教育理想之所以难以在残酷的现实中扎根的关键所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这就需要考察实现教育理想的现实教育条件!
  以学校的班额为例,我曾在2009年带领博士生们就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做过调研,其中有一项发现:东部中小学的班额一般在40人左右、中部在60人左右、西部在80人左右。中西部学校如此大的班额,一个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如何能够关注每一位学生?如何把有限的注意力与教育资源平等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事实上,班主任几乎都是不堪重负,有的学校甚至请不到老师来做班主任!可见,不增加教育投入,不改善办学条件,不减轻教师负担,不加大教师培训,不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理想或理想的教育,永远都只是一种理想。
  学校不是监狱!不能按管监狱的方式来管学校!
  学校是什么地方
  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责任编辑 王玉梅)
其他文献
此前,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写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农村“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引起争论。  其实,知识的无力感,可能比“读书无用论”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对知识的态度:如今已不像过去那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读书,没有知识,也没有好的出路。如果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加强,就可能演变为“读书无用论”。  怎样让知识“有力”?一种思路是让
期刊
当代社会里人们对教育的一个普遍错误认识是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或“技术就是力量”,甚至过分畸变为“考分就是力量”、“名校就是力量”、“出国就是力量”,并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远,这都是因为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心理力量才是最强大无比的力量。  心理内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个人身体里的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块无比巨大的核电池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中。但上帝和每个人都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即没有告诉人们这块
期刊
最近,我看到一个美国版的《弟子规》,规定孩子9岁以前需要掌握的26种基本礼节。我不是说我们要学它的具体内容,而是说我们要学习它的做法。它里面明确规定:当你需要他人注意或者想跟人谈话,最礼貌的话语是对不起、打扰了;当你不确信可不可以做某件事情,最好先征得许可;收到任何礼物都要说谢谢;在大人面前绝对不可以说粗话;不要给别人起卑劣的绰号;不要因为任何原因取笑别人……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这种具体的规定,让孩子
期刊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职业倦怠一词屡见报端。倦怠、被动、疏离的生存状态使教师难以获得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流畅感理论从崭新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在克服工作倦怠,提升生活品质上,开辟了新的途径。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长期从事某一职业产生的对该职业的冷漠与厌倦,甚至包括对于职业涉及到的他人的冷漠。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从事
期刊
主持人提问:如果你带的是起始班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你怎么选拔班长?  有两种做法供大家参考,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在开学初不设班长,而是采用值日班长工作制度;两个月后,通过评选挑选合适的班长。  1.按照学号,男、女生轮流担任班长。班主任需手把手地对第一位值日班长予以指导,指明他所需要管理的全部班级事务,包括上课时喊口令,与班主任沟通班级问题,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值日班
期刊
欣欣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写一手漂亮的字,而且多才多艺,活泼开朗。不过,最近一周来,欣欣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课间常常待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桌上发呆。  我问她怎么了,她总是摇摇头说没什么。可两周过去了,她依然如此。我决定找她的家长了解情况。谁知,还没拨通电话,我就接到了欣欣爸爸发来的短信,说他和欣欣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最近吵得很厉害,希望我有机
期刊
人生如戏,你我共同演绎了一部真实的名叫《师生情》的戏,变的是你我都是过客,不变的是你我演绎的角色。你若逢场作戏,它便无声无息;你若激情演绎,它便刻骨铭心。  戏里,你怪我不够懂你,对你太过严厉;而我却入戏太深,太过认真,生气又伤身。殊不知,因为在乎,所以严厉,因为懂你,所以生气。我知道,终有一天,那戏里,我不再是曾经的我,你也不再是曾经的你。那时,我不再用我的口吻朗读你的人生,你我天各一方,演绎我
期刊
好友田老师来上海旅游,我略尽东道主之谊,请她吃晚饭。席间,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教育。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教育究竟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帮助?对孩子来说,读这所学校,与读那所学校,究竟有什么区别?  你有什么收获吗?田老师问。  我联想起我自己的求学经历,那个年代,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有人则水平低劣,如同南郭先生一般滥竽充数。我中途转过好几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学校非常差
期刊
这段时间,微信朋友圈中正流转《中小学赛课调查:忍无可忍》一文,讲述准备全国赛课的艰辛。时下,小到一节展示课、竞赛课,大到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莫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绞尽脑汁出创意,通过反复试教、打磨,试图研发出称得上“创新”的课程产品。  从1999年进入课程开发领域,我所经历的都是这样使出浑身解数的证明,所开发的课例、所设计的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费尽力气说服自己这些“创新”立足教育乃至时代的
期刊
教师德育能力就是教师德育胜任素质,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素质。它不仅包含了教师已经达到的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成就水平,还包含了教师能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潜力,是德育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的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校德育目的的本质,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