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师的德育能力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bid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德育能力就是教师德育胜任素质,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素质。它不仅包含了教师已经达到的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成就水平,还包含了教师能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潜力,是德育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的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校德育目的的本质,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所谓“有道德”,其最高境界是善于善,即能从合理的目的出发,根据道德要求,发现和选择较佳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至少具备一定的师德水平、德育专业能力、德育创新能力和公关能力。
  恪守师德能力
  恪守道德是需要能力的。教师按照师德(广义上的师德,即教师的所有教育行为应该符合普遍道德要求)要求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就是恪守师德能力。它以教师自我修养为基础,是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方面。
  首先,恪守师德能力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由于学生的道德学习具有社会学习的特性,能从观察中学习,因此,教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身正为范”,教师从教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言行一致,从而使得学生信服道德规范的现实性。如果教师一方面告诉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注意环境保洁,另一方面自己却无保洁意识,随意扔垃圾,那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注意环境保洁”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学生那里就失去了现实性,学生将很难主动按照此规范行事,甚至对教师以后所教的道德规范也不愿再相信。
  其次,师德是保证教师道德地开展德育的保证。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德育过程是难以实现德育目标的。有些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恨铁不成钢”,一不小心就渗入了一些粗暴和不道德行为。例如,一些教师试图采取体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遵守课堂纪律。事实证明,这种体罚不仅无法达到德育目的,还有给学生贴标签、分化学生群体的风险。
  因此,恪守师德能力是教师德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恪守师德能力越高,师德水平就越高,教育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越有助于学生道德发展。
  德育专业能力
  德育专业能力,就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能保证教师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道德发展要求,并且向学生道德发展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它包括六个方面:
  德育任务把握能力,是指教师对德育目标和目的的全面、正确的理解能力,应当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政策、道德以及人性的理解基础上的。但多年来,我国德育把“有道德的人”与道德知识考试水平简单地划上等号;在优秀学生评选中,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是因为教师缺乏德育任务把握的能力,导致片面理解德育目标和目的的结果。
  德育对象把握能力,是指教师对人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已有水平的准确理解能力。我国历来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作为人所具备的人性的理解。这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偏于简单,对复杂的道德发展的理解更是如此。例如,学生对道德学习的持久且高质量的兴趣,不是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出来的,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里体验到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冲突中产生的。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德育效率,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学生的兴趣。
  德育内容把握能力,是指教师对道德与德育内容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能力以及处理能力。道德是非常广泛的,且不同的道德要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但在现代学校制度中,道德往往被窄化为有限的德育内容,实则并不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反而容易造成不同内容相互抵触的现象。以遵守纪律和劳动为例,遵守纪律和爱劳动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可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教师往往会随口指定以劳动惩罚。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爱劳动,所以觉得违反纪律也无所谓;或者,学生讨厌劳动,所以被迫遵守纪律。当然,其中还可能会有更多更复杂的结果。
  德育方法运用能力,是指教师恰当合理地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法。德育过程都是复杂的,而德育方法的选用需要依据很多因素,例如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学生个性等——即便是备受推崇的德育方法,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导致反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对德育方法及其特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我国的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表扬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德育方法,它同样有误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可能性——学生或许会为了得到表扬,而仅在教师面前时才表现良好。这值得教师时时反思和注意。
  德育评价能力,是指教师采取恰当的道德评价方法对自己的德育工作和学生道德发展做出真实、合理、及时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复杂的人,他们在不同场合、不同事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反差。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往往仅局限于教育交往,并非学生的全部,对学生的评价便容易以偏概全,并通过一些评语定格下来。这样的评价,既无法达到德育评价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巩固德育效果,也无法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生道德事件处理能力,是指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学生道德事件,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达到德育效果。学生道德事件存在突发性、即时性等特点,很多情况会临时出现,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该如何处理。但毫无疑问,教师处理学生道德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德育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道德事件处理能力实质上就是德育能力的一种体现。
  德育创新能力
  德育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德育管理、德育形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
  德育创新不仅体现在德育过程中,也体现在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科研上。因为教育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能力与科研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呈正比的——传承与创新既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科研的灵魂所系。因此,德育创新能力是取得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时代的学生以及同时代中每个学生的经历、所遇到的问题、思考道德问题的思路和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对所有的学生做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难说存在固定的德育管理模式和方法,存在统一的德育形式和内容,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德育方法,故而,德育创新是有必要的。
  此外,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创造性运用教育方法、评价方法等,以期达到理想效果。而道德具有情境性,不同道德情境间难免存在差异,若停止创新、一味照抄,极易出现不适合学生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负面影响。
  德育公关能力
  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和社区沟通,以努力获得家长和社区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相对一致的德育影响力,破解“5+2=0”难题(“5”是指学生在一周的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学生双休日回到社会后接触到的消极、负面影响,两者互相抵消,使得教育效果为“0”)。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就属于教育的公共关系;而处理这些公共关系的能力,就是德育公关能力。德育公关活动不仅仅是学校负责人的工作,更是每一位接触到社会和家长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德育公关能力,通过与家长、社区沟通,聚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道德和人都是复杂的,因此,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目的及内容也是复杂的。我们难以真正把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所有内容全部罗列出来,它需要教师在教育中用心去体会和反思;而教师体会和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促使教师德育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提高的过程。
其他文献
体验是学生成长的最美导师  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那清脆的哭声犹如最美妙的音乐融入了多彩的世界。从此,牙牙学语,蹒跚迈步,所有的生命过程都伴随着体验。  体验,对于学生生命的成长无处不在;体验,是学生内化知识、陶冶情操、修炼信仰、提升能力的必须路径。可以说,一切真正属于生命的那些珍贵的东西一定是体验的结果;一切成为道德内质的素养都离不开体验的建构。  一  一天,武汉市南湖中学某班教室里出现了一只仓
期刊
此前,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写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农村“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引起争论。  其实,知识的无力感,可能比“读书无用论”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对知识的态度:如今已不像过去那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读书,没有知识,也没有好的出路。如果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加强,就可能演变为“读书无用论”。  怎样让知识“有力”?一种思路是让
期刊
当代社会里人们对教育的一个普遍错误认识是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或“技术就是力量”,甚至过分畸变为“考分就是力量”、“名校就是力量”、“出国就是力量”,并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远,这都是因为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心理力量才是最强大无比的力量。  心理内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个人身体里的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块无比巨大的核电池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中。但上帝和每个人都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即没有告诉人们这块
期刊
最近,我看到一个美国版的《弟子规》,规定孩子9岁以前需要掌握的26种基本礼节。我不是说我们要学它的具体内容,而是说我们要学习它的做法。它里面明确规定:当你需要他人注意或者想跟人谈话,最礼貌的话语是对不起、打扰了;当你不确信可不可以做某件事情,最好先征得许可;收到任何礼物都要说谢谢;在大人面前绝对不可以说粗话;不要给别人起卑劣的绰号;不要因为任何原因取笑别人……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这种具体的规定,让孩子
期刊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职业倦怠一词屡见报端。倦怠、被动、疏离的生存状态使教师难以获得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流畅感理论从崭新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在克服工作倦怠,提升生活品质上,开辟了新的途径。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长期从事某一职业产生的对该职业的冷漠与厌倦,甚至包括对于职业涉及到的他人的冷漠。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从事
期刊
主持人提问:如果你带的是起始班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你怎么选拔班长?  有两种做法供大家参考,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在开学初不设班长,而是采用值日班长工作制度;两个月后,通过评选挑选合适的班长。  1.按照学号,男、女生轮流担任班长。班主任需手把手地对第一位值日班长予以指导,指明他所需要管理的全部班级事务,包括上课时喊口令,与班主任沟通班级问题,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值日班
期刊
欣欣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写一手漂亮的字,而且多才多艺,活泼开朗。不过,最近一周来,欣欣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课间常常待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桌上发呆。  我问她怎么了,她总是摇摇头说没什么。可两周过去了,她依然如此。我决定找她的家长了解情况。谁知,还没拨通电话,我就接到了欣欣爸爸发来的短信,说他和欣欣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最近吵得很厉害,希望我有机
期刊
人生如戏,你我共同演绎了一部真实的名叫《师生情》的戏,变的是你我都是过客,不变的是你我演绎的角色。你若逢场作戏,它便无声无息;你若激情演绎,它便刻骨铭心。  戏里,你怪我不够懂你,对你太过严厉;而我却入戏太深,太过认真,生气又伤身。殊不知,因为在乎,所以严厉,因为懂你,所以生气。我知道,终有一天,那戏里,我不再是曾经的我,你也不再是曾经的你。那时,我不再用我的口吻朗读你的人生,你我天各一方,演绎我
期刊
好友田老师来上海旅游,我略尽东道主之谊,请她吃晚饭。席间,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教育。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教育究竟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帮助?对孩子来说,读这所学校,与读那所学校,究竟有什么区别?  你有什么收获吗?田老师问。  我联想起我自己的求学经历,那个年代,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有人则水平低劣,如同南郭先生一般滥竽充数。我中途转过好几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学校非常差
期刊
这段时间,微信朋友圈中正流转《中小学赛课调查:忍无可忍》一文,讲述准备全国赛课的艰辛。时下,小到一节展示课、竞赛课,大到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莫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绞尽脑汁出创意,通过反复试教、打磨,试图研发出称得上“创新”的课程产品。  从1999年进入课程开发领域,我所经历的都是这样使出浑身解数的证明,所开发的课例、所设计的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费尽力气说服自己这些“创新”立足教育乃至时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