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操作感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200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注重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引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学生系统接触数学的开始。此前从家庭社会的灌输中学生对数学有其一定的理解。但如何将已有的简单数学认知发展为严密的数学思维,完整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是低年级数学的重要任务。
  一、语言新颖,产生兴趣
   富有吸引力的语言,不仅能讯速安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低年级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更需教师认真设计,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二、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先自己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先模仿。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养成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倍的含义,但用语言表述就比较拗口。教师可先出示例句先让学生模仿。再学会自主的表达。
  四、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五、课后巩固,及时反馈
  在每教学完成一节新课后,我总是精心设计一些练习。或者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用以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作业情况我可以及时从中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提优补差。同时对其作业中反馈出的对某些概念或方法的不足进行强化。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写出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表,这样既可以看出学生对时间的掌握程度,又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培养其语言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用数学思维思考、表达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自从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就成了人们交往的工具。不论是经商求职,不论是求医问药,不论是寻人问事,你都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求。但是真正让我对网络爱之有加、一网情深的原因——还是网络多媒体让我的教学异彩纷呈;助我的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帮我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从而让我成为一个能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能手。    1、多媒體教学让我的课堂异彩纷呈    现在的教师都已能熟练
杨干象是一种蛀干害虫,会严重危害林业生产。就我国来说,杨柳科树种是杨干象的主要寄主,杨干象寄生到杨柳科树种上之后会逐渐蛀空其木质部,从而导致树木在风力作用下很容易折断。另外,由于杨干象自身的蛀食特性,即沿树干韧皮部进行蛀食,因此被杨干象寄生的树木其韧皮部通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烂皮病或者溃疡病,从而导致树木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甚至会导致树木生长停滞或因树干被病斑环绕而死亡。  一、杨干
新课程改革中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标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生物开设开放性探究实验可以}I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当中,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探究实验主要价值应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生物实验
[摘要]浅析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实践,综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人文素质;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
【摘要】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关键词】逆反 真诚 交融 关爱    一个教育家曾说过:“爱是最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李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你见过老照
太累了,一天忙下来,人仿佛虚脱一般,我一屁股瘫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一边用手按压着僵硬酸痛的后脖颈,一边左右转动着脑袋,只听着脖子肌腱“嘎巴嘎巴”响,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能不能熬到退休那一天啊!  桌上堆着一摞摞的作业本,那套作文本已堆了一个星期了,似乎永远也改不完,课代表新收来的日记本堆在桌子最前面,我疲惫而机械地翻开着一本批阅起来,柳隆飞的,又是流水帐:“今天我吃完早饭,就写语文作业,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图、文、声、像、景并茂的特点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境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能更有效地使学生
中午,孩子们午休,闲暇之际,我便温习功课。于是读到了下列文字:《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中国农民的生活际遇与精神疾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我”是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朦胧之间,我便看到了穿着牙黄羽衫、留着八字须的先生一会儿伏案疾书,一会儿抬头思考。目光穿透我的身体,注视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