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中生写作来说,他们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审题。有些学生即使文笔不错,有时也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感。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这一难题,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获得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 方法指导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它在高考中占的分值最重。写出一篇切合题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对高考学子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多同学感到审题困难,见到哲理性材料作文,即使文笔不错,也会觉得山穷水复疑无路。基于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学生们准确审题有所帮助。
“哲理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或故事包含了一定哲理。阅读这类材料时要通过材料本身思考其蕴含的道理,挖掘深意,确定恰当角度。
审题方法1:抓材料中的主体对象,进行多角度思考
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更为灵活,写作时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就行。从而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写作空间较为广阔。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抓材料中的主体对象,确定几个可分析点。
题例(1):桥面已是不止一次听到桥墩的抱怨了 。
“出头露面,风光无限,那是站在他人肩上;飞南走北,连接两岸,那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桥墩没完没了,且那话越来越难听。
经过几十年的碾压、风霜雨雪的侵袭,桥面有的地方露出了钢筋,有多处还穿了孔,桥墩也明显地感到桥面在不停地颤抖,又过了几年桥面多处出现了裂痕。
分析材料:材料中可思考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所以我们先确定几个可分析点。桥面的变化,桥墩的抱怨,两者的关系,都可作为我们思考的角度,然后再挖掘其深义。而有些学生只抓住了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的将其作为立意点。
譬如:从桥墩的抱怨得出“依靠自己的力量”“压力”等。显然没有理解材料的真正内涵。审题时,我们既要看到桥面风光背后的压力、痛苦等,又要看到它风光无限的背后有奉献者。当然也可以围绕两者谈台前和幕后要精诚合作,互相理解,各司其职。
审题方法2:对材料中的主体对象的象征义进行准确的思考分析
题例(2):一个走夜路的人碰到一块石头上,他重重地跌倒了。他爬起来,揉着疼痛的腿继续向前走。他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前面是墙,左面是墙,右面也是墙。前面的墙刚好比他高一头,他费了很大力气也攀不上去。忽然,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刚才绊倒自己的那块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搬过来垫在脚底下呢?他费了很大力气,才把那块石头搬了过来,放在墙下。踩着那块石头,他轻松地爬到了墙上,轻轻一跳,他就越过了那堵墙。
分析材料:有的同学在行文时仅把“绊脚石”理解成“失败”“挫折”等,这是不对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阻碍我们前行的方面有很多。譬如,在悬崖峭壁面前人们学会了修栈道,面对急流人们会用它来发电,有“飞鱼”之称的世界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正因自己多动症,才去学习游泳从而成名的。所以不能把思路仅局限在磨难、挫折上。
正确立意应是:让”绊脚石”变“垫脚石”或是“化不利为有利”。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面对不利因素时,我们应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方法去乐观的正视它、解决它。
审题方法3:追本溯源,依据结果找原因
题例(3):秋天到了,一棵梨树和一棵苹果树都结果子成熟了,人们把果子全摘了下来,把俩颗果子叶子弄得七零八落。于是梨树看着自己浑身的疤痕伤心的说:明年说什么我也不结果子了。第二年秋,苹果树依然结出许多红彤彤的苹果来,人们象往年一样在采摘果子的同时把叶子又搞得七零八落。由于梨树一个果子没结,身上的叶子完好无损,它得意地对苹果树说:“怎么样,我的叶子长的都茂盛,像你那样都难看!”这样连续了5年,梨树被砍倒变成了一堆柴火。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通过由果溯因的方法去思考。把梨树和苹果树的表现和结果加以对比,不难看出,材料是在考查同学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的价值重要的在于奉献。
学生习作: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杨梦周
一个人来到世界,肩负着很多责任: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责任,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承担起这些责任,通过自己的付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看那株梨树,它拒绝结果。这种行径既是对自己繁衍后代的崇高历史使命的亵渎,又是对自己为人类创造事物的本质工作的无视,所以当人们凌迟之,填于爨下时,它应当是没有底气喊冤的。相反,人们啃着香喷喷的大苹果,这是苹果树的恩泽。苹果树创造了自己的价值,而且,比那棵短命的梨树获得快意。
自古以来,“踏实肯干者”“拼命硬干者”就是受人尊敬的,甚至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没有神农氏的遍尝百草,哪得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医学成就;没有墨子在战乱间的奔走,哪有今天深入人心的兼爱和平思想;没有李冰躬身修建的郑国渠,哪有今天的膏腴之地“天府之国”。这些光辉的形象,照耀千年而光彩不减,他们用自己的奉献,实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也许在历史中无法得到如先哲们那样崇高的地位,但我们也要过好短暂的一生。如果我是一位农民,我将种好每一块地;如果我是一名战士,我将
站好每一班岗;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将做好每一次诊断……平凡之中体现伟大,简单的事创造价值,对他人的恩泽定会流芳。王进喜、孟二冬……一串光辉的名字,足以让每一个人动容。
那些愚人,汲汲于富贵。整天盯着自己的薪水与职位,既得的、甚至是将得未得的利益受到一点损害,便使出自己的伎俩,满足私欲。折腾一辈子福禄寿都抱回家,身后之人却不再记得他。原来,这一辈子只是一个喝酒吃肉的皮囊、锦衣华服的模特,金石宝器的保养员而已。
人生里,我们索求的,终将全部失去;而我们奉献的,将会永存。我们可以卑微,但不能庸碌。时光如同江河,来不及告别便已一去不返,当我们老去时,是否有资本告诉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了?
有的人死了
在人们心中结下了一颗颗
红果
有的人还活着
却注定了横卧在红色中的命运
一堆,废柴。
教师点评:杨梦周同学能细心的捕捉到材料中关键点,梨树与苹果树的不同表现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利用以果溯因法进行写作。文章语言质朴,正反分析,深刻切中要害,不愧为一篇佳作。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 方法指导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它在高考中占的分值最重。写出一篇切合题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对高考学子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多同学感到审题困难,见到哲理性材料作文,即使文笔不错,也会觉得山穷水复疑无路。基于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学生们准确审题有所帮助。
“哲理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或故事包含了一定哲理。阅读这类材料时要通过材料本身思考其蕴含的道理,挖掘深意,确定恰当角度。
审题方法1:抓材料中的主体对象,进行多角度思考
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更为灵活,写作时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就行。从而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写作空间较为广阔。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抓材料中的主体对象,确定几个可分析点。
题例(1):桥面已是不止一次听到桥墩的抱怨了 。
“出头露面,风光无限,那是站在他人肩上;飞南走北,连接两岸,那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桥墩没完没了,且那话越来越难听。
经过几十年的碾压、风霜雨雪的侵袭,桥面有的地方露出了钢筋,有多处还穿了孔,桥墩也明显地感到桥面在不停地颤抖,又过了几年桥面多处出现了裂痕。
分析材料:材料中可思考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所以我们先确定几个可分析点。桥面的变化,桥墩的抱怨,两者的关系,都可作为我们思考的角度,然后再挖掘其深义。而有些学生只抓住了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的将其作为立意点。
譬如:从桥墩的抱怨得出“依靠自己的力量”“压力”等。显然没有理解材料的真正内涵。审题时,我们既要看到桥面风光背后的压力、痛苦等,又要看到它风光无限的背后有奉献者。当然也可以围绕两者谈台前和幕后要精诚合作,互相理解,各司其职。
审题方法2:对材料中的主体对象的象征义进行准确的思考分析
题例(2):一个走夜路的人碰到一块石头上,他重重地跌倒了。他爬起来,揉着疼痛的腿继续向前走。他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前面是墙,左面是墙,右面也是墙。前面的墙刚好比他高一头,他费了很大力气也攀不上去。忽然,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刚才绊倒自己的那块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搬过来垫在脚底下呢?他费了很大力气,才把那块石头搬了过来,放在墙下。踩着那块石头,他轻松地爬到了墙上,轻轻一跳,他就越过了那堵墙。
分析材料:有的同学在行文时仅把“绊脚石”理解成“失败”“挫折”等,这是不对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阻碍我们前行的方面有很多。譬如,在悬崖峭壁面前人们学会了修栈道,面对急流人们会用它来发电,有“飞鱼”之称的世界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正因自己多动症,才去学习游泳从而成名的。所以不能把思路仅局限在磨难、挫折上。
正确立意应是:让”绊脚石”变“垫脚石”或是“化不利为有利”。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面对不利因素时,我们应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方法去乐观的正视它、解决它。
审题方法3:追本溯源,依据结果找原因
题例(3):秋天到了,一棵梨树和一棵苹果树都结果子成熟了,人们把果子全摘了下来,把俩颗果子叶子弄得七零八落。于是梨树看着自己浑身的疤痕伤心的说:明年说什么我也不结果子了。第二年秋,苹果树依然结出许多红彤彤的苹果来,人们象往年一样在采摘果子的同时把叶子又搞得七零八落。由于梨树一个果子没结,身上的叶子完好无损,它得意地对苹果树说:“怎么样,我的叶子长的都茂盛,像你那样都难看!”这样连续了5年,梨树被砍倒变成了一堆柴火。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通过由果溯因的方法去思考。把梨树和苹果树的表现和结果加以对比,不难看出,材料是在考查同学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的价值重要的在于奉献。
学生习作: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杨梦周
一个人来到世界,肩负着很多责任: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责任,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承担起这些责任,通过自己的付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看那株梨树,它拒绝结果。这种行径既是对自己繁衍后代的崇高历史使命的亵渎,又是对自己为人类创造事物的本质工作的无视,所以当人们凌迟之,填于爨下时,它应当是没有底气喊冤的。相反,人们啃着香喷喷的大苹果,这是苹果树的恩泽。苹果树创造了自己的价值,而且,比那棵短命的梨树获得快意。
自古以来,“踏实肯干者”“拼命硬干者”就是受人尊敬的,甚至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没有神农氏的遍尝百草,哪得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医学成就;没有墨子在战乱间的奔走,哪有今天深入人心的兼爱和平思想;没有李冰躬身修建的郑国渠,哪有今天的膏腴之地“天府之国”。这些光辉的形象,照耀千年而光彩不减,他们用自己的奉献,实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也许在历史中无法得到如先哲们那样崇高的地位,但我们也要过好短暂的一生。如果我是一位农民,我将种好每一块地;如果我是一名战士,我将
站好每一班岗;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将做好每一次诊断……平凡之中体现伟大,简单的事创造价值,对他人的恩泽定会流芳。王进喜、孟二冬……一串光辉的名字,足以让每一个人动容。
那些愚人,汲汲于富贵。整天盯着自己的薪水与职位,既得的、甚至是将得未得的利益受到一点损害,便使出自己的伎俩,满足私欲。折腾一辈子福禄寿都抱回家,身后之人却不再记得他。原来,这一辈子只是一个喝酒吃肉的皮囊、锦衣华服的模特,金石宝器的保养员而已。
人生里,我们索求的,终将全部失去;而我们奉献的,将会永存。我们可以卑微,但不能庸碌。时光如同江河,来不及告别便已一去不返,当我们老去时,是否有资本告诉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了?
有的人死了
在人们心中结下了一颗颗
红果
有的人还活着
却注定了横卧在红色中的命运
一堆,废柴。
教师点评:杨梦周同学能细心的捕捉到材料中关键点,梨树与苹果树的不同表现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利用以果溯因法进行写作。文章语言质朴,正反分析,深刻切中要害,不愧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