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中:废墟,荒谬的现实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瑞中1969年生于台北,1994年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亚太三年展等重要展览百余次,是目前台湾最有影响的摄影家之一。
  大学刚毕业,您就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了?


  我1994年毕业,1997年去了威尼斯,那年28岁。
  28岁就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对一个年轻艺术家,当时感觉怎样?
  很惨,回来就很惨。那时整个台湾几乎没有艺术市场,又碰上了亚洲金融风暴。我太年轻出去,回来反而不好,没有任何展览机会,也没有找到工作,就开始打零工,去帮人家拍画册等,有一餐没一餐,那时候常去拍废墟。1998年,我就出去驻村了,到了旧金山、纽约等地。2001年,我做完展览《天堂变》之后,就决定写书,我很认真地调查研究,写了一年半,出了《台湾装置艺术》这本书。
  在台湾的当代艺术家中,您是采用摄影媒材进行表现的主要代表之一,对摄影您有怎样的理解?
  我对摄影的理解很开放,摄影技术随着时代在改变,摄影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反映了你的看法和美学观。摄影是一个选择的艺术,要用知识构成、文人素养、意识形态等去构成你选择的基础。有时候,拍摄者反而会被对象物局限。
  那么,您怎么看待拍摄者和被摄者之间的主体位置?
  摄影有两个先天的限制,第一,是太依赖对象物,拍的时候容易被对象带走,那样拍摄者自身就消失掉了,怎么让自己不被消失掉,是很重要的。第二,拍摄者也很容易被器材、后期制作等带着走。总之,拍摄者要有很强的个人想法,要跳脱器材的局限和对拍摄对象的依赖。
  您在1991年上大学前后,就去拍废墟了,一直到现在都跟废墟纠缠在一起?
  我之前有写过一篇《如何被废墟召唤的无聊人生》,那时我高中刚毕业,台湾正面临产业的转型,传统产业大多出走到大陆,将很多工厂遗留在台湾。
  废墟对您的召唤是什么?
  我如果跑去废墟,情绪就舒缓了。那时我在联考补习班,一二百人在一个小屋子里每天考试,我常常会翘课去废墟。那时候,拍摄主体性其实是被摄者,只是透过我来呈现。
  从什么时候开始,您有意识地以自己为主体去对待废墟?


  应该是参加完威尼斯双年展回到台湾,大概是1998年前后。1997年去威尼斯参展是我第二次到台湾之外的地方,在威尼斯我被吓到了,觉得欧美的艺术太厉害了。拍了废墟十年之后的2002年,我出版了台湾第一本关于废墟的书。
  其实,以您艺术史的学历背景,出去前对国际当代艺术应该已经有大体的了解?
  是的,但1997年我在威尼斯双年展看到现场,还是非常地震惊,那规模和程度,才体验到人家的艺术已经累积好几百年了。当时,我觉得台湾似乎一辈子都赶不上。所以,我才觉得应该回过头来整理台湾的东西。
  回来之后,您做了很多书,包括对台湾当代艺术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梳理,这个过程中,您对台湾的艺术发展应该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轮廓。
  我对西方的艺术比较清楚,那时候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台湾的美术史,同时对台湾的装置、行为、摄影、新媒体等艺术发展和表现,都做了一个梳理。


  您是完全有能力用绘画进行表现的,为什么一定要采用摄影呢?
  我对影像有很大的兴趣,因为画是凭空出现的,我要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关注,透过摄影,我可以很快、很直接地跟现实连接。
  您的创作与现实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连接紧密,政治意味一直都很强。
  基本上我是根据历史荒谬的发展来建构创作脉络的。我创作的切入点是两个轴线:身体政治和空间政治。我对政治本身其实没有太大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荒谬的历史,以及历史背后的驱动力,这就包括政治、经济、民间信仰等。
  从2010年3月开始,您带着学生一起做《海市蜃楼》这个项目,记录了遍布台湾闲置的“蚊子馆”?
  “蚊子馆(公共场馆闲置沦为蚊虫乐园)”是比较偏空间政治的。“蚊子馆”是被废弃的空间,它的形成有很多政治、地理的背景,这往往牵扯到整个台湾的政治经济体系和结构。“解严”之后,政治人物喜欢开选举支票,就是许诺盖一些歌剧院、百货公司等等,每个案子都有好几百亿,后面就有财团和公司来瓜分。可是,盖出来的大楼跟当地的结构、生态等都扣不上,就成了废墟。《海市蜃楼》主要就是在探讨台湾的政治经济结构问题。
  您选择用影像这种媒材来进行这个项目,也动员学生一起来做,还不只是一届的学生,现在到了第五届,整个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用影像来表达的社会运动?


  我们一开始在做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拍下来再说。但是,拍下来之后发现漏掉太多,就开始出第二本。从2010年3月开始做,9月出版,6个月出一本。第二本是2011年3月做, 9月出版。到现在,第五本马上要出版了。这个项目注重的是教育过程,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做报告,内容就是他们拍的废墟,为了把报告做清楚,他们就要去调查,把废墟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借由参与这个项目,让他们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不希望教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社会反省能力的人。
  怎么分配学生去拍摄?
  我让每个学生都去拍他们自己的家乡,我希望他们离开画室,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我也在试验学校的容忍度,拍这个项目,我是抱着被解聘的心理,因为,我们拍的很多闲置学校,它们的主管机关是“教育部”。
  学生需要按照怎样的要求去拍?
  外观是一定要拍的,正、后、侧等各个角度也都需要。这些学生大都是素人,包括有英文、化学等其他系的,他们没有什么拍照基础。我会在课堂上教摄影基础,也会做短期的影像工作坊。《海市蜃楼》计划我们都拍黑白,一是因为我们选择黑白的美学,二是因为我们没有什么钱,书只能印黑白的。


  第一本《海市蜃楼》出版时,其实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了解到当时的“政府”高层就已经频繁打电话来关切这件事情。如果就引发关注来讲,这样的样本应该已经够了,为什么还一直要做到第五本,直到现在?
  我们希望在短时间内,一本一本地出,进行长期的监督。出第一本,可能就在那一年引发关注,但过了之后,也就没有人再关心了。我们连续做了六年,他们就觉得我们不是在开玩笑的。前两年,“政府”除了接见我们,就没有再理我们了,做到第三期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把这个当一回事,“政府”的公共工程委员会才来跟我们关切这个事情。“政府”部门会来找我们要台湾闲置空间的名单,我们比他们更清楚,他们的闲置空间检讨名单,几乎80%都是参考我们的书。
  那么,影像在这个项目中的作用是什么?
  摄影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摄影诞生开始,就被用到很多调查项目上去,包括用在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调查等。记录是摄影最早的特性,艺术性是之后才被提上来,接着才有了摄影是不是艺术的论战,直到最后它被承认是一种艺术。
  (采访/傅尔得)



其他文献
这幅照片下面文字交代了铁狮子的位置、历史、特色,以及拍摄铁狮子之目的。这种一半图片,一半文字的构图方式,也使得整个画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仝冰雪  赠人照片并签名留念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流行时尚,也是体现赠照人郑重心理的一种表示。照片是比较私密的物件,非关系密切者一般不会随意相赠。如在照片上亲笔签名题跋,那就更能显示出赠、受两人关系的非同一般。此外,清末民初的消费水平不高,照片是舶来之物,价格远较
期刊
自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于2015年初关闭迁到曼哈顿下城之后,人们一直在关注ICP如何以新的面貌出现,重新开馆后的首展更是备受瞩目。2016年6月23日,ICP不仅揭开了新的展馆,而且也推出了一个关于当下“视觉文化”的展览,题为《公共、私人与私密》(Public,Private,Secret)。这个由来自英国的著名当代摄影评论家夏洛特·科顿(Charlotte Cotton)作为ICP首位驻地
期刊
1937年,两位不到30岁的青年,时任太原“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的沙飞和八路军115师侦查科长的苏静一起,在平型关战斗之后,拍摄了八路军115师活动的照片。这一事件成为顾棣梳理红色摄影史的起点,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中,这个历史段落一直持续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红色摄影事业是解放区摄影事业的简称,从中演绎出来的“红色影像”此后不仅指代一系列视觉形象,还成为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
期刊
曾经在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中看到过有关纳米比亚野生动物的生动报道,在笔者想象中,那是一片神秘、古老的自然乐土,是自然、动物、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今年5月22日至6月3日,笔者终于有幸通过“EOS王者逐鹿非洲—佳能EOS-1D X Mark Ⅱ纳米比亚行摄之旅”亲身感受了那里瑰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世界,乃至淳朴、热烈的人文风情,更直接体验了作为佳能EOS顶级数码单反的佳能E
期刊
“中华情?两岸美”海峡两岸职工摄影大展作为海峡职工论坛的配套活动在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影展通过影像展现了海峡两岸民俗风情、社会发展以及两岸职工的风采,搭建了两岸摄影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厦门、台湾两地进行了多次展览,得到了两岸职工的充分肯定。  为持续探索中华文化,更全面地展示两岸社会面貌和人文精神,推动两岸职工文化的交流与交往,促进两岸文艺的和谐发展, 3月中旬,第二届“中华情?两岸美”海峡
期刊
当我前去北京魔金石空间看史国威的个展《过四姑娘山》时,离开幕已近一个月,当时门紧锁着,以为是赶上了休息日,看到门栓旁有个按铃提示“参观请按门铃”,按下,不一会儿,来了一位工作人员将门打开。展览空间并不大,只展出10幅作品,有点S形的空间,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处”的体验。  观看这些作品,一开始会感觉到它们表面上的平静,但反复咀嚼后,会发现其中的暗涌,令人激动,也让人深感怀疑和困惑。整个展览现场,除
期刊
时间:2016.04.23—05.22 地点: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  第二届中国·沈阳(铁西)国际工业摄影大展经过近4个月的征稿,共收到来自国内近千位作者投送的外参展作品1.5万余幅。经过专家认真遴选,最终国内190名摄影师的2400余幅作品、15名国外摄影师的216幅作品入展。许国、李春龙、宋靖、托马斯·凯尔纳(德国)等15人获“优秀摄影师”称号。  本届摄影展以“文化·价值·创新”为主题,通过
期刊
对以晋察冀根据地为主的红色历史影像的考证,最早源自于争议颇多的战地摄影师沙飞的《战斗在古长城》这组作品的深远影响。笔者注意到,人们对沙飞的摄影风格以及沙飞作品的价值有着不少的误识。  由于历史原因,之前人们很难全面地阅读沙飞的摄影作品。但是,沙飞的《战斗在古长城》系列作品却不断在人们眼前出现,只要提及中国的抗战,无论中外,无论立场如何,他的为数不多的这几幅作品几乎一定会被选用。于是,《战斗在古长城
期刊
什么原因让你喜欢上自然生态摄影?  我进行自然生态摄影,源自我从小的生活环境。我生长在北京的城乡结合地带,每年夏天,我家周边的荒地、河流都是我的欢乐天堂。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仲夏夜傍晚去树林中找寻即将蜕皮的蚱和蝉,白天到河边抓蜻蜓、钓青蛙,荒地里抓蝈蝈。这些童话般的记忆一直影响着我,所以我就成了一名自然生态摄影师。可以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我童年记忆的延续,也是我快乐的源泉。  都是怎样的场景或瞬间才
期刊
4月26日,值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启动教科书使用摄影作品百万元稿酬向摄影家分配,这是自我国《著作权法》颁布教科书法定许可规定后,首次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向摄影家分配稿酬。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众多全国性摄影团体和著名摄影家发起,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成立并在民政部登记的国家一级社团和非营利组织,是国家唯一指定和法律授权从事摄影著作权保护和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