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叶数对腾冲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b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留叶数对腾冲烟叶产质量的影响,通过设置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留叶数处理对烟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留叶数的降低,烤烟株高下降,腰叶、顶叶长宽呈增加趋势,烟叶产量、产值呈降低趋势.当留叶数由22片降至16片时,C2F烟叶单叶重、厚度、叶面密度、填充值显著增加,含梗率下降明显.留叶数19片时C2F烟叶颜色、成熟度分值相对较高,留叶数22片时B1F身份、油分、色度分值相对较高,但不同处理间外观总分无显著差异.随着留叶数的减少,烟碱含量逐渐增加,糖碱比逐渐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留叶数16片时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余味等指标相对较低.综合烟叶产质量判断,腾冲烤烟种植以留叶数22片和19片(去除底脚叶3片)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探明不同盐逆境水平对耐盐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为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和耐盐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以\'扬农稻1号\'(V1)、\'南粳5055\'(V2)和\'通海粳18-2\'(V3)为试材,利用盐池设施设置O g/kg(S0)、1.5 g/kg(S1)、3 g/kg(S2)3个不同盐分水平,采用裂区试验,测定分析水稻穗长、稳重、每穗粒数、枝梗数、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及产量性状差异.结果 表明:(1)不同盐逆境下,S1水平下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低于S0水平下,S2水
水稻种子的耐贮性是关系到粮食贮藏安全和用种安全的重要性状,也是目前从事种子科学研究的学者和种子企业重点关注的性状之一.耐贮性强的水稻种子经过长时间的贮藏仍然具有较高的种子活力,可以更好地解决粮食贮藏和用种安全问题.本综述介绍了种子贮藏过程中发生老化劣变的原因,论述了贮存期间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机制与分子损伤机制,归纳了水稻种子耐贮性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对如何选育耐贮性强的水稻新品种进行了展望.
旨在明确苦瓜植株对后茬水稻的化感作用潜力,为稻菜轮作制度的应用提供指导.以苦瓜植株残体为试验材料,用培养皿法和水培法研究其水浸提液对3种水稻(\'特籼占25\'、\'博Ⅱ优818\'和\'Ⅱ优129\')种子萌发和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水浸提液仅在浓度达0.20g/mL时降低了3种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博Ⅱ优818\'和\'Ⅱ优129\'的种子活力指数,使\'特籼占25\'的平均发芽时间延长1.13天,但发芽抑制率<20%、活力指数抑制率<30%.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成为动物养殖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动物疫病的存在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动物产品质量.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检疫和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阻断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动物养殖中,相关部门需要及时依据疫情情况,制定明确的疫病监测制度,然后严格按照监测制度对动物疫病进行监测,提升监测工作效率,为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主要对动物疫病监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动物疫病监测效率的有效措施.
期刊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主要功效,也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新媒体时代,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指明方向,以技术为导向,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达到高校教育的有效性的目的.对此,立足于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关联,分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的价值,并提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实施路径.
廊坊市是河北省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廊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传统畜牧优势产业,如何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获得科学、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考虑的课题.
期刊
[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黑龙江省水稻的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措施.了解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有效性,为黑龙江省稻瘟病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秋季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134株水稻单孢菌株,采用病原物接种鉴定方法对黑龙江省50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分析;针对已报道的35个稻瘟病抗病基因,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参试品种及阳性对照品种进行抗瘟基因检测,对部分无阳性对照品种抗性基因扩增后测序,与NCBI中公布的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稻瘟
旨在解决渭北高原历史上小麦生产十年有九年灾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1964年自创条件开展小麦育种.所育品种在抗性、高产上有独特优势,推广后对当地小麦生产品种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克服了锈、冻、旱、倒、黄矮病等严重灾害,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750~900 kg/hm2提高到现在的6000~7500 kg/hm2.本研究总结出5点育种经验,根据这些育种经验和新的生产发展,对本区小麦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为了研究主要栽培因素对油葵产量的影响,确定冀北地区油葵最优栽培方案.本研究采用5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与油葵产量的效应函数.结果 表明,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油葵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播期、播期氮肥互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目标产量大于2916.67 kg/hm2时,最优组合为:播期6月30日-7月5日、播种密度54749~55478株/hm2,施用氮肥80.0~85.7 kg/hm2、磷肥44.4~45.0 kg/hm2、钾肥70.3~75.
利用1961-2018年陕西中北部50个气象站温度数据和1997-2017年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和GIS技术等方法,分析陕西中北部冬小麦关键发育期与界限温度的相关性,分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冬小麦返青前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潜在影响.结果 表明:(1)陕西中北部地区冬小麦播种期、越冬期和返青期分别与14℃终日、0℃终日和0℃初日显著相关.(2)关中川道冬小麦平均播期较渭北地区晚10天左右,两区冬小麦播种期旬平均气温和冬前≥0℃积温均呈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