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un0412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积极提倡并切实推进了改革开放,使人民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尽管取得了如此的丰功伟绩,但在老人家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有着一处无法言说的痛楚———在他有生之年没能收复台湾。
  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台湾回归祖国这一重大任务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1983年6月,当他即将进入耄耋之年时,在一次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讲话中,他深情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祖国要统一,不统一就没有出路。我们有出路。我们这些人岁数都不小了,都希望中华民族来一个真正的统一。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来完成。我们的后人总会怀念我们的。如果不做这件事,后人写历史,总会责备我们的。这是大事,前人没有完成,我们有条件完成。”
  “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
  1989年5月16日中午,邓小平设宴款待前来中国访问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席间,两人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戈尔巴乔夫:“现在我要完成我国领导人的一项委托,即邀请你去苏联访问。”
  邓小平:“我出国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如果3年前解决了柬埔寨问题,那我真的要到苏联去。可能去远东,也可能是莫斯科。现在已经过了3年了,我这个年龄不允许了。我感谢你的盛情邀请。”
  戈尔巴乔夫:“但我们仍然向你发出邀请。一旦你得出结论可以访苏,我们将随时欢迎你去。”
  邓小平:“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看来恐怕做不成了,就是台湾问题。调整了与日本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也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确定了香港回归,还未到期,但也确定了。这是对外关系问题。对内的参与,确定了基本路线,四个现代化这件事。一个政策,就是改革开放政策。四个坚持,还没有能够实现的,就是废除终身制度。这个没能实现。这是制度上的重要问题。”
  领袖晚年,都会留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人生遗憾,邓小平也不例外。
  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毫无疑问就是邓小平晚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在85岁高龄的时候,邓小平已经预见自己很难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的日期了。在这次谈话中,他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晚年遗憾。
  邓小平提出“台湾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国民党当局逃往祖国宝岛台湾,再加上一些历史的原因,使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被人为地与祖国大陆分割开来。
  邓小平曾对里根说:“如果美国按照杜勒斯的政策对待台湾,不知哪一天,台湾又成为爆炸性问题。”对于台湾问题,他有着自己的想法,随着思想的不断加深,他对台湾问题从“一个国家,不同制度”过渡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也逐渐成型。这一科学构想的核心,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由邓小平在其晚年首先表述出来的。这一提法,也是逐渐完善的。
  1983年6月21日,鄧小平在会见民主柬埔寨领导人时,就中国统一的问题阐述了“一个中国,不同制度”的设想,他说:“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有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是史无前例的。实际上,真正统一了,台湾一个制度,香港一个制度,大陆一个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
  5天以后,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明了实现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强调:“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指出:“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邓小平表达了台湾可以高度自治的意思。他说:“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的地方政府以至自治区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邓小平提出并阐发了“一个国家,不同制度”的设想后,他的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来自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谈话中,邓小平展示了一位卓越政治家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战略思想。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与台湾还有不同,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这种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
  邓小平接着提请来访的客人:“各位是研究国际问题的,请好好了解和研究一下我们对台湾、香港提出的解决方式。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对外使用“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由“一个中国,不同制度”,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提法上更加准确和科学。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思想也在概念上更加规范化。
  1984年5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使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报告在讲到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时是这样说的:“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我们的各项建议和设想,都是诚心诚意的,通情达理的。对于台湾当局任何有利于海峡两岸同胞接触来往、增进了解和有利于祖国统一的言行,我们都将表示赞赏。”“我们认为,只要在和平统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具有共同语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湾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任何犹豫、拖延,都是违背民心民意的,希望台湾当局郑重考虑。”   从此,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经过邓小平高度概括以后,又经过全国人大会议的通过,“一国两制”的提法具有了法律效力。


  邓小平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为解决台湾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其中就包括“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等设想。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没有能够进行第三次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成为泡影。尤其到了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长期存在。但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解决台湾问题的实际出发所作出的一些设想和探索,所提出的若干带原则性的意见,为后来“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作了思想先导。
  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众多核心决策。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解决台湾问题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了美国国会议员团。谈到台湾问题时,他打着手势,果断地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为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思路和方案,也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一直是在邓小平的领导和主持下进行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份文告感情真挚,言辞恳切,且字字句句都有千斤分量。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台湾同胞:
  今天是1979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
  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这份《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中央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阐明实现中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在解决统一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则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意见:我们殷切期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台湾各界人士也纷纷抒发怀乡思旧之情,诉述“认同回归”之愿,提出种种建议,热烈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
  这份《告台湾同胞书》,充分表达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台湾问题上的意见。
  就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当天,全国政协专门就此举行了一个座谈会。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天是1979年元旦,这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说它不平凡,不同于过去的元旦,有3个特点:第一,是我们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了;第二,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第三,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
  1月2日上午,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会见由民主党众议员托马斯·路·阿什利率领的美国众议院银行、财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访华团。在谈到有关台湾前途的问题时,邓小平说:“解决台湾归回祖国,完成国家统一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采取现实态度的。1月1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表明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是合情合理的。”
  这之后,邓小平不断地向国内外朋友和各界人士阐述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这种“合情合理的现实态度”。
  1979年1月底,邓小平启程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美国期间,邓小平一再申明,中国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因为这对国家、对民族都比较有利”。
  邓小平在向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我们一方面尊重台湾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尊重台湾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速度。”
  美国的干涉令台湾问题变得紧迫
  尽管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的干涉,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却在美国方面。因此,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台湾问题。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
  但在1月26日,美国总统卡特却提出《与台湾关系法》议案,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于3月28日和29日予以通过。4月10日,经卡特签署,《与台湾关系法》生效。《与台湾关系法》称:“美国作出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决定,是以台湾的前途将以和平方式决定这种期望为基础的;凡是企图以和平以外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都将会威胁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并提出要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使之“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这个法案,继续将台湾当作“国家”对待,违反了中美两国建交时双方同意的原则以及美方的承诺,是对中国内政的公然干涉。   邓小平对此迅速作出反应。4月19日,他在会见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访华团时说:“中美两国关系能够正常化的政治基础,就是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现在这个政治基础受到了一些干扰。对你们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国是不满意的。这个法案最本质的问题,是实际上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法案的许多条款还是要保护台湾。美国认为保护台湾是美国的利益,还说要卖军火给台湾,包括一旦有事美国还要干预。所以说,这个法案实际上否定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基础。我奉劝美国朋友注意这个问题,这样的事情不能干了。”
  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一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逐渐酝酿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
  這一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清楚地表述了出来。他说:我们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台湾,我们的条件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这就是说,外国可以照旧对台湾投资。即使台湾与祖国统一起来后,外国投资也不受任何影响,我们尊重投资者的利益。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条件只有一条,那就是,台湾要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长期探索的结果。台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的未竟之业。早在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曾指着一旁的邓小平等人向来访的英国首相希思说:中国统一这件事,我恐怕看不到了。这是他们的事了。
  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将台湾回归、祖国真正统一,当作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决心在自己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圆统一之梦!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话,把“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紧经济建设,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一道,作为“我们在19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邓小平强调:“台湾归回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搞好。我们政治上和经济制度上比台湾优越,经济发展上也要比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没有这一点不行。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
  这次全国人大召开一个多月后,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人时,更具体地解释和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他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10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5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他还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通过了这个政策。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如果政策不对,就可能变。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80%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这80%的人的人心。因此决定的因素是政策对不对。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1984年,是邓小平人生的第80个年头,进入晚年的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正是他对祖国、对历史的一种交代。
  1985年9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明确地阐述了中国中央政府的一贯态度:“不管怎样,现在台湾和我们还有共同点,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但如果蒋经国不在了,就可能真正出现两个中国。美国、日本都有一股势力支持‘台独’。我与里根、舒尔茨、温伯格都说过,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应该好好解决台湾问题。如果像美国国会那样干涉中国内政,将会在中美关系中引起冲突。蒋经国不在了,台湾出现独立怎么办?我们怎么能承诺不使用武力?我同他们谈得很坦率,确实存在‘台独’的可能性。我们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但先把话讲明白好。”
  “很多事情没有做,来不及做,也做不完”
  1989年11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三届五中全会。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决定》,决定江泽民任中央军委主席。此后,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了下来,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停止思考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台湾问题,就是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重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邓小平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祖国的统一大业。彻底退下来以后,他还多次听取对台工作汇报,并会见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一些与台湾有关的人士。
  1990年9月15日,针对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一国两府”的企图,邓小平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时明确表示:“现在台湾有人想搞‘一国两府’,连联合国的局面都想改变,实际上还是搞‘两个中国’。怎么能把台湾当局称为中国政府呢?这不行。再没有比‘一国两制’的办法更合理的了。现在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民族是个机会,需要大家努力,推动台湾走向统一。大陆是中国的主体,有11亿人口。其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直到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期间还思考着如何才能实现“一国两制”的问题。他告诫说: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这亚洲“四小龙”。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期间,有年轻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他说:“您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微微一笑,谦虚地说:“这不好说吧!有一点贡献,做了一点事。很多事情没有做,来不及做,也做不完。”
  臺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就是邓小平没有做完,也来不及做完的事。面对人生遗憾,他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年轻人说:“21世纪靠你们年轻人。”
  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党和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3年后,他在对美国众议院议长奥尼尔提起中国的三大任务时进一步指出:“我们已经宣布中国80年代的三大任务,实际不只限于80年代、90年代,甚至90年代以后都还必须坚持这三大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考虑和坚持的三大任务。”
  为落实邓小平提出的台湾回归祖国的任务,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九条建议和主张。
  两天后的10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院议长约蒂时,谈到了叶剑英的九条建议和主张。他表示:“叶剑英委员长最近阐述的九条是我们根据现实情况提出的关于台湾归回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合情合理的方针政策。这九条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反应,也一定会得到台湾人民的赞成。”他还强调:“台湾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关系到中国统一大业的事情。”
  海峡那边的台湾国民党当局,没有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诚意,仍错误地认为与共产党搞统一自己必定“吃亏”。对这种顾虑,邓小平在10月28日会见由会长茅诚司率领的日中协会第三次访华团时说:台湾当局总是讲凡是搞统一、合作,都是他们倒霉、吃亏,共产党占便宜,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两次国共合作,对彼此都带来很大好处,主要是给民族、给人民带来好处。第一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北伐的胜利符合国家利益、符合民族利益、符合人民利益,也合乎两党利益。第二次合作是对付日本军国主义。抗战的胜利符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也合乎两党利益。合作后来破裂,破裂的责任,我们不去算老账了,实际上两次破裂的责任都在国民党方面。他们又讲,两次他们都吃亏,这不对。
  邓小平还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不去算这个账,要从长远的观点,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着眼,也要从世界和平和安全来想,去看待第三次合作的需要。
  遗憾的是,台湾当局还是没有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断然拒绝了叶剑英代表中国中央政府提出的九条建议和主张。对这点,邓小平早有思想准备。他在1981年11月2日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时说:我们对台湾的九条建议,现在台湾的反应是拒绝了。我们知道,它的第一个反应会是这样。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昼夜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时间。我们并不想“屈人之兵”。我们绝不是要使台湾处于投降、屈服的地位。我们提出的是对等谈判。相信总会有变化的。
  对于台湾当局背后的势力,邓小平也不客气地指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卖武器给台湾,实际上就干预、插手了中国的内政,给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造成了障碍。美国国务卿黑格6月来访时,我同他说,我们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中美关系可能停滞或者后退这样一个问题。导致停滞或者后退,那不是中国干的事。我们的话说得很明白。至于台湾问题,我相信美国,还有日本以及其他很多朋友都可以做好多事情,来推动谈判。就美国来说,促进这个谈判,至少是推动接触,实际上就是维护亚太地区局势的稳定。而出卖武器、装备台湾,是出于什么意图呢?实际上是否定了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这对全球战略格局是一种破坏,至少是一个损伤。


  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邓小平利用各种机会奉劝他们:“归根到底,中国的统一这件事要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决定。首先希望两岸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来做这件好事,这在历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希望台湾的一些领导人把眼界放宽一点,放远一点。”
  对美国方面,邓小平多次批评说,美国对台政策还存在杜勒斯的影子。1983年2月,他对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说:“《与台湾关系法》是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如不改变此法,中美关系恐怕很难有明显的、满意的发展。我们希望美国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能够做朋友,建立比较长期相互信任的关系。”1983年3月,他在与美国众议院议长奥尼尔谈话时不满地说:“《与台湾关系法》还是杜勒斯主义的产物。美国人可能感到这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中国人的看法就不同了。在中国人看来,这不是在干涉中国的内政吗?美国的议会通过一个什么法来强加给中国人民,这是什么主义?”
  鉴于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和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存在,邓小平一再表示:“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但我们不能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如果美国政府无限期地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实际上是给台湾提供保护伞。”他还多次专门对美国人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承担这么一个义务:除了和平方式以外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手捆起来,反而会妨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个良好愿望的实现。”
  (摘自《党史博览》)
其他文献
1970年11月的一天,江青来到海南岛某军事指挥部参观,询问西沙群岛各个岛的情况。当一位指挥员一一回答后,江青指着沙盘上南越军队占领的几个岛说:“我们现在有军事实力把这几个岛子拿下,为什么不动手?你们把它收复了!”  江青下达了作战命令,指挥员们目瞪口呆。江青在部队没有军事指挥权,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必须有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才能行动。因此,在场的指挥员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说“是”,谁也不敢说“不行”。
期刊
1930年春,时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瑞生、团省委书记陈柏生及30多位干部,先后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厦门思明监狱。  营救任务落到时任福建省军委秘书陶铸的身上。  5月25日,陶铸带领特务队的11人来到思明监狱,以探监、找同事为名进入监狱。陶铸发出行动信号后,队伍分三批进入思明监狱。就在这时,监狱看守所副所长发现一名队员有些可疑而动手搜查,另一名队员见势不妙,一枪将其击毙,同时还打死一名正想抵抗的看
期刊
2009年,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女儿阎晶晶与前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儿子李禾禾结婚。据透露,彭丽媛是两人的红娘。  阎维文和李肇星是在彭丽媛的介绍下认识的。当时,彭丽媛为好友阎维文的新歌寻找填词人,剛好彭丽媛与李肇星比较熟悉,一次无意间向对方透露了这事。李肇星非常喜欢阎维文演唱的歌曲,随即一口答应下来,为《青春中国》做了填词。阎维文与李肇星因此结缘成为朋友。  有一年,李肇星的儿子李禾禾与阎维文的女儿
期刊
自中国经济改革伊始,政府财经决策的智囊们,无论身在政府直属的研究咨询机构,还是就职于大学或其他智库组织,在中南海的重大決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财经智囊包括吴敬琏、栗战书、陈锡文、刘鹤、胡鞍钢、王沪宁、宁吉喆、蔡昉、钱颖一等等。  李克强于2015年1月26日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座谈会刚开始,李克强用“先生”这一尊称,邀请著名经济
期刊
【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开始,陈锡文便一直致力于农村改革事业,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的得意门生之一。几十年来,他参与了大部分有关中国农业和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  作为曾经的下属与学生,现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在杜润生身边工作多年。  陈锡文1966年夏在上海
期刊
朱德:在德国由周恩来介绍入党  共和国元帅中,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朱德。说起朱德的入党历程,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1922年初夏,朱德来到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可陈独秀对他并不热情,毫不客气地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此献出生命。对于你这样的人来说,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考验和真诚的申请。”  朱德并没有放弃,他和好友孙炳文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并从一位中国商人那里
期刊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习近平对“用人”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未变。
期刊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  2008年,结束15年政协委员任期的吴敬琏淡出媒体视野。从此,喧嚣的“两会”上,人们再也听不到他大胆直率的声音。不过,“进亦忧,退亦忧”,沉重的使命感使这位老人不能放松。他密切守望着中国改革的进程,不时发出警醒世人的声音。  第一次向中央建言  有媒体曾将吴敬琏定位为“贵族”经济学家———因他出身于家道兴旺的民族资本家之家。他的母亲邓季惺既
期刊
许世友一共有7个子女:3个儿子,4个女儿。许世友去世时,7个子女,都是部队团以下的干部或专业人员,没有一个人因他而“沾光”,被“照顾”当上“大官”。许世友的性格和经历决定了他对子女教育的方式,一切任其自然发展。他有权时,不会想到去为子女捞取什么好处;无权时,他更是不愿求别人为子女谋求私利的……  子女名字各有来历  许世友一共有7个子女:3个儿子,4个女儿。大儿子许光,二儿子许建军,三儿子许援朝。
期刊
1955年,李聚奎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到一个陌生而重要的部门去工作,虽有点“发怵”,但他很快挖出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1958年,李聚奎离任得很突然。许多人对突然变更石油工业部领导人、让李聚奎重回軍队难说其因,而李聚奎则一直保持沉默。  周恩来亲自点将掌管石油工业部  1904年,李聚奎出生于湖南涟源县,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排长、大队长、团长和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