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即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包括四项,其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第三项能力要求,这一能力要求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二是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事例从五个维度谈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如何描述地理概念
概念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对地理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和阐释能力,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解析: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该处最高海拔不超过500米,等高距为10米,高差小,地形为丘陵;甲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常见的关键词有:简述(描述、阐述、说出、分析);特点、特征。
常见的题目有: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工业区位特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例2】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下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在描述特征类试题时,我们要建立思维关联图,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如下图所示。
【例3】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2)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该题涉及对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同样可以构建思维关联图(如下页图所示)。
3.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一般要从两个方面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延伸方向、空间递变规律)、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试题一般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城市化过程、某天气系统过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风向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1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下页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解析:本题要求描述的是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由图可知,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其中,8月最多,11月到次年3月无冰雹灾害,很明显,冰雹灾害年内分布不均。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综合的能力。
4.如何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高考试题中经常要分析的成因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成因、某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因素的变化成因等。原因分析类的试题一般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5】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图中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右图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2)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5.如何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说明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或者合理性措施
常见的试题格式是:评价(阐释、说明)……条件;分析……影响(作用、意义);提出……措施(对策、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对问题的评价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区位因素评价一般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对影响类试题应该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进行阐释。
措施类试题一般要求提出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等。一般情况下,传统工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等。对资源、能源类问题(水资源、能源短缺)常常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一般按照以下四步。
第一步,根据题目提供的文字、图表(包括图例),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与题目相应的联系。
第三步,积极思维,简要列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第四步,组织文字,落实到答题纸上。要注意描述语言的专业性、要点的全面性、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事例从五个维度谈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如何描述地理概念
概念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对地理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和阐释能力,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解析: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该处最高海拔不超过500米,等高距为10米,高差小,地形为丘陵;甲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常见的关键词有:简述(描述、阐述、说出、分析);特点、特征。
常见的题目有: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工业区位特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例2】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下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在描述特征类试题时,我们要建立思维关联图,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如下图所示。
【例3】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2)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该题涉及对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同样可以构建思维关联图(如下页图所示)。
3.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一般要从两个方面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延伸方向、空间递变规律)、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试题一般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城市化过程、某天气系统过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风向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1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下页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解析:本题要求描述的是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由图可知,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其中,8月最多,11月到次年3月无冰雹灾害,很明显,冰雹灾害年内分布不均。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综合的能力。
4.如何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高考试题中经常要分析的成因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成因、某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因素的变化成因等。原因分析类的试题一般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5】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图中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右图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2)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5.如何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说明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或者合理性措施
常见的试题格式是:评价(阐释、说明)……条件;分析……影响(作用、意义);提出……措施(对策、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对问题的评价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区位因素评价一般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对影响类试题应该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进行阐释。
措施类试题一般要求提出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等。一般情况下,传统工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等。对资源、能源类问题(水资源、能源短缺)常常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一般按照以下四步。
第一步,根据题目提供的文字、图表(包括图例),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与题目相应的联系。
第三步,积极思维,简要列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第四步,组织文字,落实到答题纸上。要注意描述语言的专业性、要点的全面性、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