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u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即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包括四项,其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第三项能力要求,这一能力要求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二是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事例从五个维度谈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如何描述地理概念
  概念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对地理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和阐释能力,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解析: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该处最高海拔不超过500米,等高距为10米,高差小,地形为丘陵;甲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常见的关键词有:简述(描述、阐述、说出、分析);特点、特征。
  常见的题目有: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工业区位特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例2】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下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在描述特征类试题时,我们要建立思维关联图,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如下图所示。
  【例3】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2)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该题涉及对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同样可以构建思维关联图(如下页图所示)。
  3.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一般要从两个方面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延伸方向、空间递变规律)、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试题一般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城市化过程、某天气系统过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风向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1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下页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解析:本题要求描述的是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由图可知,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其中,8月最多,11月到次年3月无冰雹灾害,很明显,冰雹灾害年内分布不均。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综合的能力。
  4.如何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高考试题中经常要分析的成因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成因、某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因素的变化成因等。原因分析类的试题一般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5】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图中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右图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2)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5.如何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说明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或者合理性措施
  常见的试题格式是:评价(阐释、说明)……条件;分析……影响(作用、意义);提出……措施(对策、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对问题的评价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区位因素评价一般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对影响类试题应该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进行阐释。
  措施类试题一般要求提出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等。一般情况下,传统工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等。对资源、能源类问题(水资源、能源短缺)常常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一般按照以下四步。
  第一步,根据题目提供的文字、图表(包括图例),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与题目相应的联系。
  第三步,积极思维,简要列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第四步,组织文字,落实到答题纸上。要注意描述语言的专业性、要点的全面性、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其他文献
一、工程概况。淮水北调属安徽省“三横三纵”水资源配置体系的跨区域骨干调水工程,是支撑和保障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配水工程和引江济淮的
利用先进的景观智能照明系统,将河湖景观照明与沿河公园及道路照明纳入到统一的系统平台上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终端对景观照明进行远程集中控制,支持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