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运动在晚清民国时期发展探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emo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毽球是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对毽球的历史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时期毽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分析以期对现在的毽球运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所发。
  关键词:毽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1-02
  毽球又名“踢毽子”,是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踢毽子最初起源于中国古代蹴鞠的观点似乎已经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而蹴鞠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早期。从这个角度来见,毽球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晚晴民国时期更是毽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传入、晚晴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对毽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毽球的历史演变
  “蹴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后多次在《汉书》中出现[1],到了南北朝时已经有了踢毽子的雏形,到了唐朝,蹴鞠经过统治者的推崇和喜爱而高速发展,蹴鞠到了宋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进入了蹴鞠发展的历史高峰期,此时的毽子已经有了现代毽子的形态和称呼,但是遗憾的是却没有专门的字词指代,蹴鞠发展到明清,尤其是在清朝,满清入关以后,在满族人的统制下,蹴鞠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古代蹴鞠慢慢衰落下去,而毽子在这个时期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2]。这种情况说了当时的踢毽子运动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在变化多端的表演过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力量完美和糅合在动态的表演过程中,完成各种高难、优美的动作,对表演者来说更是趣味盎然,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是一种赏心悦目、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到了近现代,踢毽子运动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当时的技术比较高超,高手林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武如山先生于 1912 年在北京创办的“翔翎社”,其组织和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36年上海女运动员翟连源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表演踢毽子,连踢了二三十种花样,被誉为“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超运动技艺”,让西方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二、影响因素
  (一)代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
  清朝的政治是一种军事统制,而这种统制又是一种部族统制,因为兵权是完全归于这个部族的,他们的一切政治,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又再拉拢怀柔蒙藏来挟制汉人,防止汉人奋起反抗,清朝末年,先是由于鸦片的非法输入,由于世界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3]。由于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使得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使清朝摆脱当时的局面,进行了变法尝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运动使得当时的西方一些近代体育思想传入中国,从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军国民篇》始,到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把军国民体育思想推向了高潮,人们的锻炼意识逐渐加强,后来经过威廉姆斯、麦克乐等人的推广及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尤其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生,在当时的教育领域的积极倡导,自然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在强调身體的同时也开始慢慢的强调兴趣,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使得人们的锻炼向着多方面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火车站周边的三轮车工人们在闲暇时开始踢毽子取乐,他们以绳代网进行比赛,当时工人们把这项运动叫做“网毽”,毽球运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为我国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二)经济因素。
  清初由于大杀之后,田地有余,耕者安居乐业约有百年,人口大为增加,清朝后期,由于列强瓜分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战争,使得清政府割地赔款,清政府收入不敷支出,农民岁益穷苦,据《皇朝文献通考》,一七一一(康熙五十)年直省人口二千四百余万,一七四九(乾隆十四)年,增达一万七千七百余万,相去三十余年,增加七倍,一七八零(乾隆四十五)年,增达二万七千七百余元,又据《皇朝文献通考》,一八一二(嘉庆十七)年,丁口凡三万六千余万[4]。据《皇朝文献通考》,一九五六年,国内耕种田地,凡五万四千九百万亩,一七六六年,共七万四千一百万亩,相去百余年,开垦之地不足二万万亩,而人口增加,则在十倍以上[5],而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百年之内,人口增至十五倍,人口增长,但是田地的增长速度与人口的增长速度相比相对较慢,致使清政府的经济压力倍增,当时的人们多以农耕为主,所产之物,价格变化较大,而且民间大的银两兑换差距较大,清初每两银子可以兑换七八百文,继而增加至一千文作用,到了道光末年,每两银子可兑换一千五六百文以上[6]。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7]。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们开垦荒地,由此而来的则是在生态上的恶劣影响:由于山坡地的过渡开垦,导致了由水土流失,从而使得河床淤塞,水患不止[8],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经济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口的流动成为了现实,经济的衰退使得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在近两百多年来,由于中国农村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市场体系,使得中国社会在应对人口增长和土地短缺问题是存在着压力。对于无数缺乏足够土地的中国家庭来说,因地制宜的耕作,市场化的生产,以及相对的劳务输出,是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安全保障,是他们不至于赤贫的原因之一。广州作为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得广州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广州居住的人群阶层更为复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所增强,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能够在广州流行“网毽”原因之一。到 20 世纪 30 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踢毽子能手。这段时期,踢毽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种踢法花样迭出,难度增强。1928 年月 12 月,首次在上海举行了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项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1950年,北京市组织踢毽子艺人参加杂技团,进行踢毽子节目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
其他文献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rn想健康一辈子离不
期刊
本文从分析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了管理者、培训者、受训者三个方面的因素,并就如何做好企业的员工培训展开论述.为了达到企业预期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必须做到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落实水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环境质量每年做一次环境质量报告书,要向社会通报水环境质量,水源地,地表水水质状况,一方面保障公众对水环境的知情权,自觉接受到公众的监督。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47-01  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因为其稀
世界在关注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低碳经济发展十分重视,省委、省政府更明确提出,“朔州要为全省低碳经济发展闯出一条路子”.为此,我近期带领有关部门同志就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乃至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它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促进南海地域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南海地域社会状况的改善宗教信仰和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郑和;南海;地域社会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乃至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明史·郑和传》载,郑和出航的船队超过200艘,总人数多达27000多人,其船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历通衢”,历经“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
摘要:为了明确震后土地整理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了对因灾损毁耕地进行调查和整理的必要性、震后农地整理的程序以及损毁耕地的恢复技术,旨在说明震后农地整理和恢复是实现灾区生态重建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地震;土地整理;耕地恢复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48-01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舒尔茨在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劳动者的收入高低与劳动者的智力、技能很有关系.其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其鲜明的主张和精辟的论述而享誉学术界,尤其是该理论中的一
摘要: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地震灾区的羌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千百年来形成的古羌文化也遭到严重损坏,随后的灾后重建,恢复和保护羌族文化,成为了重点关注的问题。现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对羌文化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仍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羌文化及其文化功能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羌族文化功能  羌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
摘要:民国时期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的思潮在促进了妇女解放、婚姻向文明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离婚率的上升、旧式妇女的被抛弃以及非婚同居现象、恋爱悲剧的激增,而女性仍然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在当今社会,这些问题也仍然广泛存在,值得引起重视。  关键词:婚姻解放;自由离婚;旧式弃妇;恋爱悲剧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朝阳产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门旅游,尤其是有着浓郁异族文化气息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同时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是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