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游泳(外七则)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游泳


  1958年8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与前来访问的赫鲁晓夫会谈。谈到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事时,赫鲁晓夫说:“你们为什么往我们后院抛石头?”毛泽东微笑着,心平气和又十分坚定地答道:“我们不是抛石头,而是抛金子。”赫鲁晓夫的态度很强硬,他说:“别人的金子我们是不要的。”毛泽东说:“不是你要不要别人金子的问题,是我要助你们一臂之力!”然后,他提议:“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我们游游泳,凉快凉快!”
  赫鲁晓夫游泳水平一般,谈不上什么泳姿,如果硬要给它取名字的话,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狗刨”。他“刨”了几下,气喘吁吁的,脸涨得绯红,头发蓬乱。他“刨”着游到池边,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爬了上来,将一块手绢的四个角各打一个结,戴在头上,蒙住他那乱糟糟的头发。然后,赫鲁晓夫伸出手,不停地向工作人员画圆圈,工作人员理解他的意思,递过去一个救生圈。他将救生圈套在脖子上,又一纵身下水了。
  赫鲁晓夫注视着毛泽东,只见毛泽东将手一划,两腿一蹬一夹,肩头冲起一层浪花,速度很快,手刚划了几下,身体就像巨鲸一样破浪前进,一下子到了游泳池中线。见毛泽东已游到他的跟前,赫鲁晓夫喃喃地讲道:“我早知道你是游泳的能手。”
  两天后,赫鲁晓夫离开北京回苏联去了,此行便成为改革开放前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最后一次会晤。而且,这也很可能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与外国人一起游泳。
  (赵鹏摘编自《张耀祠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年版,张耀祠/著)

陈独秀江津乡下坐茶馆


  1939年5月,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辗转来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大户杨家石墙院,房主杨鲁丞祖上是清末拔贡。陈独秀移居的原因是受杨氏遗族之请,帮助杨氏整理遗著。
  陈独秀在石墙院居住,一边帮杨家整理遗著,一边编撰文字音韵学著作《小学识字教本》。一有闲暇,他就散步到石墙院下面的双石场。毗邻这里的龙门乡螺丝桥有个农民叫陈相国,有一次他碰上散步的陈独秀,就向陈先生讨教,打算在此开家茶馆。陈独秀很赞同他的想法,还说:“到时我也来你处喝茶。”陈相国就在双石场西桥头修建起了两间草房,摆起六张小方桌,开起了卖“老荫茶”的行当。开业一周,生意清冷,陈相国希望陈先生给他再出个主意。陈独秀叫他搞一个开业小典礼。于是,陈相国选了一个吉日,举行了简单的开馆仪式。邀请场上的人到茶馆免费喝茶一天。陈独秀专门书写了一幅单条书法作品送来,陈相国将单条挂在茶馆正堂上。陈独秀书写的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一段——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这条幅用黄山谷字体竖书。笔画遒劲郁拔,神闲意秾,圆转流畅,凝练有力。陈相国挂上后,不几天就引来不少山乡老学究前来观看。由江津或重庆等地寄给陈独秀的信件书报,多投转到双石场陈相国茶馆,陈独秀隔三岔五来茶馆,一是喝茶采撷乡风民俗,二是取回信件书报。小茶馆的生意渐渐兴隆起来。
  (黄艳摘编自《陈独秀在江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中共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将军大使


  20世纪50年代初,姬鹏飞、耿飚、黄镇、韩念龙、王幼平、袁仲贤、倪志亮、彭明治、谭希林、姚仲明等十名高级军事将领出任新中国的首批驻外使节,被誉为“将军大使”。而另一位将军伍修权,被任命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第一任司长。
  “将军大使”出身行伍,原先并不熟悉外交,包括怎样用刀叉吃西餐都是周总理亲自安排教会的,但他们历经枪林弹雨的洗礼,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毛主席接见他们时曾幽默地说:“将军当大使好,好就好在你们出去我们放心,因为你们不会跑。”周总理勉励他们说:“你们这一批同志,中央选了又选。现在你们脱下军装搞外交,外交是政治斗争,武仗不打了,文仗还要打。”
  将军大使们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把把利剑,为打开外交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琳摘编自《大使
  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周晓沛/著)

中央政治局是如何设立的


  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时,鉴于党内党员少等特点,中央只设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党的二大、三大、四大,虽然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但中央机构仍是中央局。
  1927年4月27日,中國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时,全国地方普遍成立区、地执委会,工农运动空前发展,北伐大革命轰轰烈烈,党员人数也由1925年1月中共四大时的994人激增至57967人。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大党,中央机关仅有中央局的状况已不足以有效领导全党,因此急需“使中央成为强有力的中央”。中央政治局应运而生。
  1927年5月9日,中共五大闭幕,大会选出了由31名中央委员和14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5月10日,党的五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后增补瞿秋白、谭平山)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任总书记。这标志着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设立。
  (知秋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9月27日,王定毅/文)

瞿秋白的绝笔诗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突围中被俘,敌人从刑讯逼供到软禁厚待,都没有从他口中捞到想得到的任何东西。蒋鼎文、李默庵于6月15日、16日、17日连电催促三十六师迅速执行蒋介石对瞿秋白的处决令。
  6月17日中午,参谋长向贤矩走进瞿秋白的囚室,随来的一名勤务兵把一大盘酒菜放在桌上。瞿秋白看此情形,便问:“要送我上路?”向贤矩面无表情答道:“你多次说过,被俘后就没有打算活着出去,现在可以成全你了。”瞿秋白毫不迟疑地说:“我早就准备好这一天了!”   瞿秋白得知第二天行刑,当晚仍然安睡入梦。6月18日早晨起来,读唐诗,突发灵感,随即伏案挥笔,书写绝笔诗。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呜咽,如置身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瞿秋白写完集句诗,外面又传来催促启程声,他奋笔疾书: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
  到达罗汉岭下,瞿秋白依然从容淡定。罪恶的枪声响了,瞿秋白倒在血泊中,殷红的鲜血渗进大地,年仅36岁。
  (知秋摘编自《瞿秋白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王铁仙/主编)

习仲勋去南海调研


  习仲勋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南海下基层做调研,他去过平洲公社、大沥公社、西樵公社、盐步公社等很多地方,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座谈聊天,看农业多种经营,看社队企业。有一次去西樵,要摆渡过河,在码头上,看到当地农民运砖的船占用码头不开走,导致从广州开过来的旅游船无法靠岸,只能挨着运砖的船停靠,那些游客没办法上岸,只能通过运砖的船爬过来,有些外国来的女游客穿着裙子,怎么爬呢?看到这种情况,习仲勋很生气,就找到驾驶员严厉地批评他。后来登西樵山看造林绿化情况,快到山顶时,看到有些游人乱扔垃圾,香蕉皮、饮料盒、纸巾等乱扔,他就叫司机停车,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让他们马上捡起来。习仲勋就是一个这么认真的人,对不良行为,严厉批评。
  (黄艳摘编自《习仲勋主政广东忆述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丁玲夫妇参加土改


  《五四指示》发布后,各解放区迅速开展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经中共中央华北局同意,丁玲、陈明夫妇二人来到河北省涿鹿县,参加当地农村的土地改革。那时正是夏天,苍蝇特别多,吃饭的时候,吃了一碗就不敢再盛了,因为饭筐里已满是苍蝇。为了防止生病,只好拼命吃大蒜、辣椒来杀菌消毒。
  在辛庄村的时候,有一个印象,丁玲一下子就捕捉住了。当时她和陈明住在一家地主的院子里,主人住在朝南的北屋,夏天门口挂着竹帘,丁玲夫妇在南屋坐着,见大门进来一个女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看上去很活泼,穿着一身很薄的花洋布衣服,经过他们的门口,往上屋跑去。丁玲立即抓住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她很快想到:这样的小姑娘在土改中将会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是斗争,是团结,是教育,是不管不问?这就是后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黑妮原型。
  在东八里村,人们告诉丁玲夫妇,某某是富农。如何判断阶级成分呢?丁玲他们就看这个人家里有几亩地,雇没雇人,自己劳不劳动。如果他自己劳动,就是富农而不是地主。然后,这位“富农”被叫到台上表态献地。他踏着一双破鞋,衣服也不整齐,走上台,把裤带解下来给大家看——是用断绳子接起来的。丁玲夫妇一看这种情况,就觉得他生活这么苦,不能算富农,不能把他推到对立面去。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也有以此人为原型的人物。
  此外,在涿鹿县,丁玲他们还遇见两个土改干部,这两个人夸夸其谈、空话连篇,干不了多少实际工作。于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写了一个开了六个小时的会,从中可以看到这类人的影子。
  (赵鹏摘编自《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陈明/口述,查振科、李向东/整理)

日本的“喜兒”


  松山芭蕾舞团的名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实在太熟悉了。我(郭平英)记得在中国舞台上,最早用芭蕾舞来讲述中国故事的,不是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而是由松山芭蕾舞团改编演出的《白毛女》。那是1958年3月,松山芭蕾舞团改编的《白毛女》在北京上演,命运多舛的喜儿由松山树子扮演。
  剧情是熟悉的,因为电影《白毛女》和歌剧《白毛女》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但是,舞台上身穿中式衣服的喜儿,特别是在深山中那饱经磨难、破旧褴褛的白色衣裤,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白毛女》首次来华演出圆满成功。1958年第6期《戏剧报》刊登了松山树子在北京和另外四位“喜儿”的扮演者——京剧演员赵燕侠、杜近芳,歌剧演员王昆、王芙庆的合影。我的父亲郭沫若为合影题了诗,称赞这五位生活在人民翻身大时代的“白毛女”“各有千秋,黑发如云”。《戏剧报》还发表了田汉、贺敬之、沙鸥的评论文章和诗作。贺敬之的比喻很形象,说中日两国以大海相隔,比喜儿逃出黄家后阻挡在面前的那条大河要宽得多,但是日本的喜儿和她的伙伴们却与我们心心相印。
  (知秋摘编自《人民
  政协报》,2017年11月9日,郭平英/文)
其他文献
燕京大学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在北京办的一所大学。北平解放,美国的对华政策已彻底破产,可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和学校当局却仍打着“民主”的幌子,以超然于物外自居,还延揽一些民主人士到該校任教,以装饰其门面。  翦伯赞以“著名民主人士、著名学者”进北平,燕京大学校方对他颇有兴趣。翦伯赞从革命需要考虑:北平的主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是国立,政府将派领导人员进校开展工作。唯燕京大学是私立
熊十力(1885—1968)家世穷困,父亲是乡下教书先生,他十六七岁开始游学乡间,18岁参加反清革命,32岁以后弃政向学。他没有正规学历,曾师从欧阳竟无大师学佛,在天津、北京、武昌、南京任教或讲学,40岁时后主要执教于北京大学。抗战期间虽然没有去西南联大,依然被续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他身居重庆北碚穷乡破庙,潜心哲学研究,以《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名世。  据说,熊十力有意办一个哲学研
2005年的春夏之交,海峡两岸同胞的目光聚焦到了台湾岛内的几个政党负责人到大陆的正式访问。人们在这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美好时节,期盼并感悟到两岸和平双赢出现新契机。  当时我在北京市委任副书记,分管对台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先后参加了接待台湾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个大陆访问团访问北京的有关工作。在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市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4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这里记述
一、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開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以《再告台湾同胞书为例》)文告一开头就提出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串全篇。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中间虽然有穿插,但贯彻这个中心思想。  二、文章要形象化。文告中不说“沿海岛屿”,而具体说“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不仅仅说
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当局的再次逮捕,陈独秀秘密从北京经天津迁移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赴天津的途中,李大钊与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决定分头在南方和北方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李、陈分别后,将“相约”化为实际的建党行动。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五人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老渔阳里(后改称裕德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即陈独秀
少年记忆  我的老家是山西沁源县,从河南的沁河顺着河口一直走就到我家乡了。沁源县是我们党较早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抗日模范县,1938年建立了县委、抗日政府和自卫队、抗先、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入山西,把沁源县作为治安示范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日军把老百姓集中到院子里,从外边放火烧,或集中到打谷场用机枪扫射,或把人赶到煤矿的矿井里,向矿井口放毒气……沁源县
我和邓英淘  我和邓英淘(邓力群之子)是北京景山学校的同学。他原名“邓婴淘”,英淘的“英”字是后改的,和樱桃二字同音。当年有首歌叫《樱桃好吃树难栽》,我们一唱这歌大伙儿就朝他笑,弄得他怪不好意思的。至于他什么时候改的名,我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景山学校是1960年在原北京市东城区东高和北京市第九十一中学基础上创办的,归中宣部领导。景山学校当年是“九年一贯制”,实行精英教育(指学习成绩和思想品格),
1958年,根据李白烈士英雄事迹创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全国。该片反映了地下工作者李侠打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临危不惧,最终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济南,也有一处让日特机关日夜搜寻的电台。通过这架电台不断向上级党委发送情报的,是隐藏于济南南部山区的济张泰情报工作站人员。  济张泰情报工作站是1944年4月正式建立的,当时叫膠津济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济南情报站),6
“平山团”即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因在河北省平山县组建且主要由当地青年组成而得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范明堂就是这些子弟兵中的一员。他1921年生于平山县,1937年参加“平山团”,随该团转战晋察冀。后参加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兰州战役等。1957年转业,1982年离休。曾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奖章。  平山子弟积极参军  1937年9月下旬平型关大捷后,根据党中央部署,八路军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使俄罗斯进入近十年社会动荡、危机频发的政治激进期。普京执掌政权后,以“新俄罗斯思想”整合社会价值理念,通过《政党法》规范政党秩序,竭力推进政局中派化。政治中派主义与可控多党制形成了俄罗斯特色的政党政治。“统一俄罗斯”党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杜马与梅德韦杰夫就任新总统,是“普京计划”得以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了俄罗斯未来政治走向。     政治激进期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