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而课堂效率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都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码要做到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哪些方面还有欠缺,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教学只会事倍功半。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克服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一堂课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要抓教学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关键。关键问题解决了,细枝末节就迎刃而解。当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哪一方面都忽视不得。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备课入手。
二、抓好教学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点是知识、能力以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表现。任何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而这个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目标明确,而且可操作。教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应该掌握的自然是知识,教师应该围绕知识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牢牢把握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二是能力点。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所形成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掌握知识的基本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三是非智力因素点。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对心理过程有着维持与强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非智力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三个教学点在教学中必须明确并实施到位。如果某一教学点缺漏或者模糊,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点落实到位,教学才不会走弯路。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抓手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抓起。
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现今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资源的拥有者,而且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创造者。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现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形成。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改中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有的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顾问、向导,是一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朋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方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化、个性化,尤其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进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究、去思考、去体验,通过不同途径去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畅所欲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改变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是每位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法的变革,还体现在教育手段的创新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学校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都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码要做到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哪些方面还有欠缺,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教学只会事倍功半。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克服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一堂课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要抓教学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关键。关键问题解决了,细枝末节就迎刃而解。当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哪一方面都忽视不得。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备课入手。
二、抓好教学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点是知识、能力以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表现。任何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而这个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目标明确,而且可操作。教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应该掌握的自然是知识,教师应该围绕知识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牢牢把握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二是能力点。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所形成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掌握知识的基本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三是非智力因素点。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对心理过程有着维持与强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非智力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三个教学点在教学中必须明确并实施到位。如果某一教学点缺漏或者模糊,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点落实到位,教学才不会走弯路。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抓手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抓起。
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现今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资源的拥有者,而且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创造者。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现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形成。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改中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有的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顾问、向导,是一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朋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方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化、个性化,尤其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进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究、去思考、去体验,通过不同途径去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畅所欲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改变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是每位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法的变革,还体现在教育手段的创新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学校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