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容易写错的字(一)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中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源,从根本上解决了产生错误的原因。我们在文章中论证了关于“一副”“饰非”“孩提”“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正确写法。
  关键词:错字 饰非 孩提 韦编 刺股
  
  在中学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些常用字经常出现使用上的错误,好像很简单的事情,一旦较起真来却很不好说清楚,还要联系许多文字学、文献学的知识才能够讲得明白,本人平时积累了一批这方面的例子,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一片用“幅”,两个用“副”
  
  很多人在使用量词时经常会把“幅”与“副”相混,比如当后面的名词是“对联”时,有人写作“一幅对联”,更多的人写作“一副对联”,到底哪一种用法才是规范的呢?
  要想弄清楚这两个词用法的区别,需要追根溯源去探讨一下它们原初的意义和用法。《说文解字》说:“幅,布帛广也。”段玉裁解释说:“凡布帛广二尺二寸,其边曰幅。”也就是说,一块二尺二寸的布或是帛,它的边缘部分叫做幅,所以现在流下了“边幅”的说法。后来人们也把“边幅”包围的部分也叫幅,人们在谈到布的时候可以说“一幅布”“宽幅布”“窄幅布”“五幅布”,延伸一下,对于“图案”“纸张”“画卷”也可以用“幅”,可以说“巨幅”,如“巨幅画像”“巨幅标语”“巨幅广告”“巨幅海报”“巨幅拼图”,我们把这些用例集中到一起就可以发现“幅”从名词用法到量词用法的共同特征,即名词“幅”和量词“幅”修饰的名词都具有“一定宽度”的共性。
  我们再来看看“副”的用法。《说文解字》说:“副,判也。”“判,分也。”分析一下“判”的字形,右边是“刂”,即“刀”,左边是“半”的变形,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分成两半。“副”与“判”意义相同,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东西分成两半,就出现了两个,所以当它变成量词时,修饰的名词往往具有“两个”的特征,如“一副手套”“一副吊环”“一副滑雪板”。
  “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是两个,所以对“对联”加以修饰,规范的说法应该是“一副对联”。有人之所以写成“一幅对联”,是因为可以说“一幅纸”,把纸裁开可以在上面书写对联,因此我们认为“一幅对联”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联的基本属性还是“两联”而不是“一片”,所以还是要说成“一副对联”。我们记住了“一片用‘幅’,两个用‘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二、此“饰非”非彼“是非”
  
  “文过饰非”指的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但有人习惯上把它写成了“文过是非”,这是对成语理解错误造成的。
  “文过”出自《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要想正确理解这句话,必须探讨“文”的意思。《说文解字》:“文,错画也。”“错”是“交错”的意思,笔画交错构成花纹。所以,“文”的本来意思就是花纹,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文车”就是刻饰有花纹的车。《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赤文”就是红色的花纹。我们今天所说的“天文”“水文”仍然保留了这个意思,后来人们在“文”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纹”这个字。给事物装饰花纹,于是“文”就引申出了修饰、装饰的意思。例如《荀子·天论》:“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孔子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就是说小人的过失一定会加以粉饰。“饰非” 出自《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饰”就是修饰,“非”就是过错。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所以“文过”和“饰非”是两个并列的述宾结构,意思相近,指的是掩饰过失、粉饰过错的意思。
  在历史发展中,“文”的词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一个引申方向上由名词“花纹”引申出了动词“修饰、装饰”的意思。在另一个引申方向上由“花纹”引申出了“文字、文章”的意思,并且成为现代汉语中“文”的常用词义。这样,当人们读到这个成语时就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了:文章超过了是非标准,那么在书写的时候就写成了“文过是非”。
  
  三、孩啼还是孩提
  
  《说文解字》:“孩,小儿笑也。”司马光《类篇》解释相同,例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意思是说:“我生下来六个月刚会笑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又如陆游《书枕屏》:“ 心若冰将释,貌如儿未孩。”未孩就是婴儿还不会笑。所以古人可以把“孩、笑”连用,例如《文苑英华》卷九百六十一:“孩笑之时,见之者知其孝友;能言之际,听之者许其聪明。”懂得了孩是婴儿笑的意思,那么似乎“孩啼时代”就是孩子又会笑又会哭的时候,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孩提”的较早的用例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提”就是提挈、提举的意思,所以东汉赵岐注:“小儿知孩笑可提抱者。”朱熹注:“孩提,二三岁之间,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孩提”指的是已经会笑、而且可以竖着抱起来的两三岁的孩子。如元稹《夜坐》:“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四、韦编三绝:孔子不是刘备
  
  孔子一生致力于整理研究儒家经典,晚年的时候开始专注研读《周易》,于是就留下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后世常常用来形容读书勤奋,例如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韦编三绝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舒芜《说梦录》:“自从《红楼梦》排印问世之日起,并不是首先有专家买了回去,韦编三绝,皓首穷经,发现它是伟大作品,而后精选门徒,指授微言大义,衣钵相传,以至于今。”
  在纸发明之前,中国的书籍叫简册,简就是竹简、木简,册就是编在一起的竹简、木简。把加工好的竹片、木片用绳子或其他东西拴在一起,因为可以卷起来存放,所以卷在一起的一捆竹木简就叫做一卷。但是书卷翻阅的次数多了或存放的时间久了,普通的绳子容易断裂腐烂,所以有时人们就用比较坚韧的牛皮绳,这种牛皮绳就叫做韦。本来“韦”指的是熟牛皮,《广韵》:“韦,柔皮。”“柔皮”就是经过加工硝制的牛皮,比较柔软。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古人还可以把“韦”与“皮”连用说成“皮韦”,因此用熟牛皮做成的绳子也叫做韦。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捆竹木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很多次。后来的人对这个典故不太熟悉,所以不理解“韦”的古义,一看到后面的“编”就错误地联想到了用来编席子的“苇”。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种绝艺、三个绝活的意思,“韦编三绝”不是指芦苇编织方面的三种绝技。“绝”是一个动词,古代的时候,表示动作的量,是直接把数词用在动词前面的,像现在还保留的“百战百胜”“一鼓作气”都是如此,所以“三绝”就是断绝三次(多次)。熟牛皮的绳子都断绝了多次,以此来形容翻阅次数很多,很勤奋、很刻苦的样子,千万不要把孔子理解成刘备那样,没有经济收入,只靠织席贩履为生。
  
  五、“悬梁”并非上吊,“刺股”也不是刺屁股
  
  “悬梁刺股”讲的是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根据宋代《太平御览》所引的《汉书》,“悬梁”指“头悬梁”,说的是东汉一个叫孙敬的人,读书废寝忘食。可是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用一根绳子,把头发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如此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讲的是先秦时候有个叫苏秦的人,常常读书到深夜,每当觉得又累又困时,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猛然间感到的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就这样发奋苦读多年,苏秦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奋读书学习。
  掌握好这个成语有这样几点要注意,否则就会闹出笑话:这里讲的是两个人的故事,是东汉的孙敬和先秦的苏秦,很多人往往认为是苏秦一个人的事迹,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但孙敬就太冤枉了。另外,“头悬梁”是指把头发拴在房梁上,可不是直接把脑袋挂在房梁上,那就成了“悬梁自尽”,命都没了,还谈什么读书!“刺股”有人经常写成“刺骨”,好像是关云长刮骨疗毒一样,要切记,苏秦可不是摔伤、跌伤,要去骨科做手术,他的行为与医生没有任何联系,而是用锥子在大腿的肉上刺了一下,要是一下刺在骨头上,估计他的后半生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而伤残人士在古代是没有机会做高官的,如此也就没有了苏秦一人身佩六国相印游说六国的行为了。此外还要注意,“刺股”的“股”指的是大腿,苏秦是在大腿上刺了一下,而不是在屁股上。刺在屁股上固然可以收到驱除疲劳的作用,但是就不能端坐读书了,只能趴着,这样瞌睡的几率会更大,苏秦断然不会这样做。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知道“勾三股四弦五”,“股”就是直角三角形比较长的那个直角边,是一条线段,因为像大腿,所以叫股,与屁股可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没听说谁的屁股长得细长,像个线段,知道了这个就不会把“股”理解成屁股了。
其他文献
先由小说的主要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进而针对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师生互动充分地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来探究作家创作小说时解决和处理这些“若干问题”的构想和意图.即让学
众所周知,试卷讲评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让试卷讲评有效,是每个数学教师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越来越感到,分析好一份试卷,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
文章介绍了用金属粉末为原料.按照传统的高速钢成分,用烧结法制作粉末高速钢W18Cr4V的方法,并对其性能作了测试。和传统高速钢性能相比,粉末高速钢各项指标均提高了10%~20%。用粉末
系统分析了传统网络教学的不足.介绍了Real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如何利用Re-al流媒体技术来搭建网络教学系统,并就Real流媒体技术在远程同步教学和异步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以下九种课堂导入方法。
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在教育改革稳步深入推进的今天,进行课堂提问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产生积极思维,从而生发有效反馈。同时,它也是实现教
本文为新入校体质健康较差的女大学生,提供一些健身方法,以增强她们体质。2006年4月抽取本地区60名女大学生,运用不同运动处方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处方能明显增强她们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