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式的启发结合自己所教地区生源的特点,经过深思熟虑,我拟定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分组预习教学任务。课堂:(1)教师主持,学生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评价及拓展;(3)学生质疑;(4)学生归纳总结;(5)课堂反馈。课后:复习巩固。实践证明,此套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究欲。反思此教学模式我觉得它的成功之处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批量化
此种方法是将学生提前按3:2的强弱比例(将化学成绩或总分前30名的学生和后20名的学生进行优化整合)分组,教师将所授课题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设置成10-12个小问题,分配到每个小组。
如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水的组成》一节,我设置了12个小问题,除了问题1:请通过查资料了解是哪位化学家通过什么实验得出了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问题2:请通过查资料了解为什么在电解水时要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其他问题的设置都会通过认真阅读,从课本找出准确答案。而且所查资料也可以通过课后的辅助资料和配套练习册查到,难度适宜5-6人解决一个问题,量又小,避免了以往预习量大、难点多,易产生预习疲倦的弊端,学生完成的效果都很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探索欲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
二、预习成果展示的全面化
当今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为一体的社会,职位竞争相当强,它需要每位竞争者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学会推销自己,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在“预习展示”这一环节设置了全面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如在新人教版第四单元《原子的构成》一节中,预习展示第二个问题:仔细观察P70图4-4你能得出哪些信息?我通过语言刺激:让我们来看看哪位同学具有火眼金睛,能够准确找出更多的信息。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学生一:通过这个表格我发现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不同的原子内部质子数也不相等。学生二补充道:还有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多或者相等。学生三接着说:不对,氯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少,应该说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有时相等,有时多,有时少。 我及时做出评价和启发: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好,能否用更简练的语言将此规律表述出来呢?十几秒后学生四说:我认为“构成原子的微粒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这样陈述比较好,因为“不一定”包含了“相等”“大于”“小于”三种关系。“回答得非常好,学生五你认为前面几位同学总结得是否全面,你都同意他们的观点吗?”通过老师主持、学生全面参与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种方法目前存在的缺点是:参与人数较多且多数学生语言组织欠简练,言语不连贯,表达自己观念时声音小,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流逝较严重,阻碍了正常教学的进程。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教师应尽量设置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放下怕出错的思想包袱,自信、充分地展示自己成果或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师拓展适时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拓展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理念。并且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氢气的验纯实验中,通过点燃不纯氢气会发生爆炸这一实验现象,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具有可燃性物质的使用和贮存方法,以及在加油站、面粉加工厂、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公交车上为什么要有严禁烟火的标志?从而引出可燃物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也可以适当地在授课过程讲述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敬业精神和执着精神。例如,居里夫妇历尽严寒酷暑,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从数百吨的沥青中提炼出了0.01克的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史料等,让学生从小就应养成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
四、学生质疑多样化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对新异事物产生差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疑是求知欲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课题结束之后设置“质疑”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提出学习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及时给与解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如在《水的组成》一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产生的气体均在水的上方,而不在水的下方?”这是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认为气体和水混合在一起时,气体在上方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这个问题也是我预料之外的。我为学生能提出如此隐蔽的问题而感到激动,牛顿不也是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吗?于是肯定学生的同时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生成的气体有哪些性质呢?学生通过积极的分析、讨论、总结得出:(1)气体难溶于水;(2)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不仅是一项学术活动,更是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应通过赏识教育的方法激发人人求知的欲望,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五、课堂巩固的典型化
巩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人的遗忘刚开始最快,以后会逐渐趋于稳定。所以对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而选择典型的课堂巩固习题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原子结构》这一课题时,为了强化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我设置这样的问题: 如“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2)X=___________;(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序号);(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___(填序号)。
此例题难度适宜,涵盖的知识点全,学生不难得出答案:(1)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得出为19.00,并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周期表中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四位有效数字,不能四舍五入,避免了学生惯性思维的误导;(2)X=8。强化了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3)强化了元素的概念,及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数,故应选B、C;(4)强化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最外层电子数,故应选A、B。设置典型、适宜的练习,不仅强化了所授内容,又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
六、课后作业的灵活化
社会人士广泛认为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教育部门也下发了关于给中学生减负的文件,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适量,且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作业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且成了学习的一种调节。
如上完《水的净化》这一节,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生活用具自制一个水的净化器,将在下一节的学生实验课中进行评比。没有想到,几乎每一小组都自制了净水器,她(他)们利用可乐瓶做容器,用吸管做导管,采用棉花、石英砂、石子、活性碳为原料制成了简易的水净化器。有位学生为了使下端的密封性更好,在吸管与瓶盖之间还做了垫子并且做工精细。当场我们在浑浊的泥水中滴入数滴红墨水,将此混合物分成几等份分别加入学生自制的净水器进行评比,学生们都很激动。通过此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要想在教学中推陈出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因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真实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重难点的突破方法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在教学中达到扬长避短、不断创新的目的。
一、课前预习批量化
此种方法是将学生提前按3:2的强弱比例(将化学成绩或总分前30名的学生和后20名的学生进行优化整合)分组,教师将所授课题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设置成10-12个小问题,分配到每个小组。
如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水的组成》一节,我设置了12个小问题,除了问题1:请通过查资料了解是哪位化学家通过什么实验得出了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问题2:请通过查资料了解为什么在电解水时要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其他问题的设置都会通过认真阅读,从课本找出准确答案。而且所查资料也可以通过课后的辅助资料和配套练习册查到,难度适宜5-6人解决一个问题,量又小,避免了以往预习量大、难点多,易产生预习疲倦的弊端,学生完成的效果都很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探索欲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
二、预习成果展示的全面化
当今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为一体的社会,职位竞争相当强,它需要每位竞争者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学会推销自己,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敏捷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在“预习展示”这一环节设置了全面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如在新人教版第四单元《原子的构成》一节中,预习展示第二个问题:仔细观察P70图4-4你能得出哪些信息?我通过语言刺激:让我们来看看哪位同学具有火眼金睛,能够准确找出更多的信息。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学生一:通过这个表格我发现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不同的原子内部质子数也不相等。学生二补充道:还有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多或者相等。学生三接着说:不对,氯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少,应该说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有时相等,有时多,有时少。 我及时做出评价和启发: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好,能否用更简练的语言将此规律表述出来呢?十几秒后学生四说:我认为“构成原子的微粒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这样陈述比较好,因为“不一定”包含了“相等”“大于”“小于”三种关系。“回答得非常好,学生五你认为前面几位同学总结得是否全面,你都同意他们的观点吗?”通过老师主持、学生全面参与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种方法目前存在的缺点是:参与人数较多且多数学生语言组织欠简练,言语不连贯,表达自己观念时声音小,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流逝较严重,阻碍了正常教学的进程。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教师应尽量设置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放下怕出错的思想包袱,自信、充分地展示自己成果或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师拓展适时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拓展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理念。并且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氢气的验纯实验中,通过点燃不纯氢气会发生爆炸这一实验现象,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具有可燃性物质的使用和贮存方法,以及在加油站、面粉加工厂、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公交车上为什么要有严禁烟火的标志?从而引出可燃物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也可以适当地在授课过程讲述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敬业精神和执着精神。例如,居里夫妇历尽严寒酷暑,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从数百吨的沥青中提炼出了0.01克的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史料等,让学生从小就应养成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
四、学生质疑多样化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对新异事物产生差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疑是求知欲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课题结束之后设置“质疑”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提出学习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及时给与解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如在《水的组成》一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产生的气体均在水的上方,而不在水的下方?”这是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认为气体和水混合在一起时,气体在上方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这个问题也是我预料之外的。我为学生能提出如此隐蔽的问题而感到激动,牛顿不也是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吗?于是肯定学生的同时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生成的气体有哪些性质呢?学生通过积极的分析、讨论、总结得出:(1)气体难溶于水;(2)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不仅是一项学术活动,更是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应通过赏识教育的方法激发人人求知的欲望,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五、课堂巩固的典型化
巩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人的遗忘刚开始最快,以后会逐渐趋于稳定。所以对所学内容的及时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而选择典型的课堂巩固习题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原子结构》这一课题时,为了强化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我设置这样的问题: 如“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2)X=___________;(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序号);(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___(填序号)。
此例题难度适宜,涵盖的知识点全,学生不难得出答案:(1)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得出为19.00,并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周期表中给出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四位有效数字,不能四舍五入,避免了学生惯性思维的误导;(2)X=8。强化了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3)强化了元素的概念,及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数,故应选B、C;(4)强化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最外层电子数,故应选A、B。设置典型、适宜的练习,不仅强化了所授内容,又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
六、课后作业的灵活化
社会人士广泛认为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教育部门也下发了关于给中学生减负的文件,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适量,且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作业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且成了学习的一种调节。
如上完《水的净化》这一节,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生活用具自制一个水的净化器,将在下一节的学生实验课中进行评比。没有想到,几乎每一小组都自制了净水器,她(他)们利用可乐瓶做容器,用吸管做导管,采用棉花、石英砂、石子、活性碳为原料制成了简易的水净化器。有位学生为了使下端的密封性更好,在吸管与瓶盖之间还做了垫子并且做工精细。当场我们在浑浊的泥水中滴入数滴红墨水,将此混合物分成几等份分别加入学生自制的净水器进行评比,学生们都很激动。通过此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要想在教学中推陈出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因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真实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重难点的突破方法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在教学中达到扬长避短、不断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