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探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加快,给居民带来生活质量提升、就业机会增多及居民素质增高的同时,也使中国“城市病”提前到来,一系列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社会矛盾成为丞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旺盛。
  风景旅游区广场不同于城市广场,就其区位地势及周边环境而言,其位于景区入口处,是游客首先到达之处,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城市广场的功能外,更注重的是与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洽,以营造标识性交通空间,不仅要具备游客集散活动功能,而且满足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
  1.场地背景
  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
  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歷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
  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
  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
  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
  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
   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
  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
  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
  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
  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
  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
  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
  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
   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
  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 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過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
  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
  12.1、经济实用
  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
  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结语
  风景区旅游区广场作为景区内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形状。不规则形状的广场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比例尺及处理手法必须因地制宜。在山区由于平地不可多得,可根据不同的标高不但可以设计不规则广场也可以设计有落差的不规则整形广场。且广场的用地性质也有所差异。本文主要是风景区内文化广场的设计。根据景区功能上的功能要求而布置的,结合景区现有文化元素,依据景区发展需求,充分与现状相结合,利用现有建筑及植物,对其改造利用。游客进入景区的一个体验区,也是景区的一个形象展示。对于风景区旅游区广场的设计,其构筑物、公共设施、绿地、周围的植被等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景区的内涵,其目的是为景区造势,引人入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滑升模板的构成和组装进行探索,阐述了其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同时,分析了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  關键词:桥梁施工;滑模技术;桥墩;应用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前言  在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公路桥梁建设也随之加大,因此,在公路桥梁设计上出现了很多高墩、钢构等新型构造桥梁,特别是在山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常常遇到一些深谷而需要建造高墩,为了适应滑模施工的要求往
期刊
摘要:荆州市城北(小北门--西门)两河四岸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充分挖掘三国文化、楚文化及地域文化,巧妙利用植物”寓意”与各景区景点立意的有机结合、荆楚民居传统建筑及生态建筑风格特色来进行三国文化及楚文化氛围的营造,运用立意、寓意、写实的设计手法,创造丰富,变化的空间,注重环境设计人性化及细节化的处理。  关键词:设计思路;意境;特色;色调;规划结构;道路交通结构;创新与特色  本规划范围位于荆州古城
期刊
摘要:雨水口是道路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构筑物,雨水口形式、数量及设置位置都会直接影响一条市政道路在降雨过程中径流排放速度和积水程度。现就雨水口设计中需注意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雨水口形式重现期径流系数位置最低点  1、前言  雨水口是雨水管道系统中收集雨水的构筑物,也是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路面上的雨水首先进入雨水口,再通过收水支管进入雨水管道。一个雨水系统内管道的流量,泵站的容
期刊
摘要:滨水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沿岸建筑实体、建构可参与的水环境、绿带、夜景对改善沿岸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塑造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关键词: 滨水区亲水环境 滨水绿带 夜景设计    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  滨水
期刊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从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介绍了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高层建筑     O 概述   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人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
期刊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途径、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的科学性。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未来地租(收益)的资本化。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经济规律研究的深入
期刊
摘要: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对其进行生态性的恢复,对于提升城市景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淄博涝淄河综合治理工程情况,对城市河道的治理及生态恢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为城市河道治理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恢复涝淄河  城市河道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不仅仅是满足城市防洪和用水的需要,在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规划中尤为重要的景观规划  关键词: 城市景观; 生态规划; 生境方法;  1、 城市规划编制时应格外注重的要点  1.1 要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创新的文化精髓, 切忌形式主义在塑造城市形象时,一要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创新的文化精髓, 切忌形式主义。 城市形象重在体现历史传统的 “神韵” 。 城市形象的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 只有独具匠心的设计, 才能成为该城市的形象。  1.2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质量提高过程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改造难度越来越大,改造成本也越来越高。“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
期刊
摘要: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城市街道的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的设计中,在肯定人的存在的基础上,建立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的概念是最重要的;并相应论述了大量的具体设计手法来佐证自己的理论。这为我们当今的城市街道设计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街道;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心理    《街道的美学》一书作为卢原义信多年来对街道、广场构成方面研究成果,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其它现代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