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洞见(主持人语)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马非马”,是思辨;指鹿为马,则违背了常识。
  历史上,最讲常识的科学家,论证过亩产万斤的神话,充当过“圣人出、黄河清”的谋士,参与过土灶炼废铁的激情燃烧的大跃进。现实中,科技人员为证明一个笑掉大牙的谎言为真,力挺造假水平低劣的PS虎照;或者发布令公众眼镜大跌的“科学”观点:日常食物中,成年人摄入少量三聚氰胺、塑化剂,对健康无害……
  是什么可以让人罔顾常识、失去判断?是什么使“指鹿为马”的逻辑风行无阻、不以为耻?
  安徒生曾用童话生动揭示过内中道理:利令智昏。是的,足令聪明人变傻瓜、正常人失去起码判断力的东西,正是人心中深藏着的趋利避害的本能,或贪得无厌的欲望。那位骄傲的皇帝,由于害怕暴露自己愚蠢这个“国家机密”,硬让两个拙劣的骗子赚得盆满钵满、扬长而去。一人之下的大臣们,面对空无一物的“皇帝新衣”,几乎不约而同地大赞其质地、工艺、款式何等卓越、世界一流,其心照不宣的合伙欺骗,让颟顸的皇帝最终也相信大约新衣的确存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臣们之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不是眼盲,而是怕丢官。看客中的那些成年人,与皇帝有着相似的心思:担心自己真的愚蠢至此,说出来必定丢面子;于是眼睁睁看着浑身赤裸的皇帝不敢做声。只有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脱口道破天机———孩子既不懂得封官进爵,也不知道面子为何,心灵澄澈如镜,遂保留了洞见真理的直觉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伤也———引者),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物欲太强,私利太多,心机太重,遂导致种种令人匪夷所思、荒谬无稽的选择与判断。老子主张“返朴归真”,就是渴望人类摆脱物役,回复赤子之心。老子的“绝圣弃智”,大约也是说:不抛弃虚伪功利的思想动机,人类就不能保留对常识的基本判断力。
  常识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最直观的真相,最普通的道理,最基本的道德。作为最直观的真相、最普通的道理,常识不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超凡的智力,只需一颗淳朴、自由的心灵。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需要人保留底线、不卖良知。历史和现实中许多违背常识的荒谬现象,最多的是产生于后者。
  人类历史的进程,也可以说,就是人类依靠常识,在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对真理的探求中,获得新的常识的过程。古希腊时代萌芽的日心说,经过哥白尼的论证、伽利略的坚持,以布鲁诺被烧死为代价,最终成为普通的知识,也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常识。谭嗣同以生命表达的宪政理想,在今天,也早已不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成为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常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识就是真理,真理往往是最朴素的常识。不可否认,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决定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传统都可以被质疑,任何知识都可能被颠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与人的存在和自由直接相关的常识,也就是最直观的真相、最日常的道理、最基本的道德,犹如人们每天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消解,任何知识也不能取代的。
  设置“常识与洞见”这个专栏,有感于现实中许多吊诡的现象,那就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现实中往往难以通行,四处碰壁;而一些罔顾常识的言论和行为,却可以成为通行的“理论”和“学术”,大肆张扬。当学术悖离常识,成为编织神话的工具时,当指鹿为马成为一种习惯而不以为耻时,社会普遍的沉沦,便不可避免了。长此以往,资中筠先生担忧的“人种退化”,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期待身体力行,倡导一种不悖常识的朴素学风。本期几篇文章作者,除傅国涌先生属“自由撰稿人”外,其他几位,都既是国内高校的专业学者,也是网络论坛粉丝众多的思想写手。他们的文章,没有时下很多学院论文的“伪学究”气,直面问题,朴素率真。其所论对象,涉及公民文化、当代学术、民国教育、红色经典等,风格不一,观点纷呈,但都表现出一种基本的共识:尊崇历史,回归本原。
  我们想要做的,能够做的,大抵不过是以微薄之力,表达一种朴素的愿望:让学术与思想回归原点,从常识出发。
  期待更多同仁加入。
  2012年12月圣诞前夕
  (责任编辑张娟)
其他文献
鲁迅是中国现代影响最大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家,这一方面与他自身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和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1949年以后国家政权(包括1949年以前的延安)将其纳入到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框架之中,塑造成为文化旗帜,推崇备至。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毛泽东的关系,更是鲁迅研究中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秋石的《追寻历史的真相:毛泽东与鲁迅》(以下简称《追寻》)一书,处理的便是这个问题。  “追寻历史的真相
期刊
国立西北大学专修科文学史讲稿,吴芳吉撰,油印本,1925  文学不可脱离乎政教,不可独别于经史,如此,则成大错,若又照搬西方所谓科学之划分方法,使文学支离破碎,则不是对文学的解救、创新,而是一场犹如秦火的毁灭。  他以学之正俗比政之王霸,“王道永行而无弊,霸图偶用而有功。正学坦荡而迟效,俗学险仄而利踪”,故而他认为,文学史之编写也不免于俗耳。由此看来,吴芳吉此本文学史稿之所以与俗不同,正是因为其正
期刊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中,关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书写,最好的当推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2009年),其中对意大利人詹牧师的描刻,至为传神、令人难忘:“老詹来延津时二十六岁,高鼻梁,蓝眼睛,不会说中国话,转眼四十多年过去,老詹七十岁了,会说中国话,会说延津话,鼻子低了,眼睛也浑浊变黄了,背着手在街上走,从身后看过去,步伐走势,和延津一个卖葱的老汉没有区别。”较次一点的,是范稳的长篇小说《水
期刊
各种形式的权力和权利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政治无处不在。但是,政治首先集中体现在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关系当中,体现在权力和权利的分配、维护、约束、提升和超越当中。除了民族、国家、政府等诸多显性的公共政治要素之外,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政治哲学观念作为隐性的公共政治要素隐藏在显性的要素背后,每一种政治现象和行为都自觉不自觉地显示着某种政治哲学的态度和倾向。  从事政治的人大多是某种简单的意识形态信奉者
期刊
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法]布迪厄、夏蒂埃著,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历史学家自身处于历史之中,历史科学是否存在?社会学家自身处于社会当中,社会科学是否存在?”  历史有时候很吊诡,在学科分化尚不明显的时候,我们觉得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交流混杂无序,而在学科壁垒日益明晰的今天,又反而感觉学科门派中的各家各户需要出门走走,看看周邻的学科发展得怎么样,自己又能从中获取新的灵感与方向。但问题随
期刊
受访人:阎连科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采访人:刘汀 青年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12年6月26日  刘汀:您去年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叫做《发现小说》。我想问一个很关键,但同时又似乎很难回答的问题,什么是小说?或者小说是什么?小说需要发现吗?难道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小说观念都错了?  阎连科:我想每个作家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对不同的作家来说,小说是
期刊
前年夏季的某一天,我去拜访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蔡先生是我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时的前辈,办公室多年对门,相互熟悉,所以谈话非常轻松。我向蔡先生请教怎样做一位好的学术编辑,蔡先生颇为愤愤地说:“现在是编辑专制,不懂得学术,也不懂得尊重作者,净乱来。”蔡先生言道,他写文章引用《史记》并不采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而是使用自己喜欢的本子。没有想到,文章到编辑手里,“因为不合乎规范”,一律被修改成为中华书局的
期刊
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女性主义理论家阿德里安·里奇(AdrienneRich)前不久刚刚去世,英美两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纪念性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她丰富多彩的人生。然而,有一个重要的侧面在这些文章中却鲜有提到,这就是她提出的“位置的政治”(politicsoflocation)这一重要的理论概念。  对于我来说,里奇首先是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和活动家。我对她的了解,是从阅读其1986年发表的《关于
期刊
文史通义注,叶长青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5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  检叶瑛《校注》,与叶长青“援引从同”之处,数量极大。又书中确有采用叶长青之说并加以标明的,然全书仅有12次;书末《引用书目》列出“所据参校诸本”、“近人著述”等300种著述中,并无叶长青《文史通义注》一书,似乎叶注之于《校注》无关轻重。叶长青的注文既有不少误排,甚至有注错之处,叶瑛的校注也都相同,并且仍未
期刊
近日,《卢梭全集》由商务印书馆正式结集出版。全集由资深译者李平沤先生担纲主持,为保证整个全集风格体例的统一,商务印书馆对一些已有的版本也委托李平沤先生进行了重新翻译。其单行本自2006年已陆续发行,受到学界和出版界的广泛赞誉。此次全集采用以重点著作为主干,同类主题的短片文章为补充的模式,分九卷出版:第一卷至第三卷是卢梭的自传类作品;第四卷至第五卷是政治经济类作品;第六卷至第七卷是教育文化类作品;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