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鸣。苏轼——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的天才,他给后人留下了四千余篇诗文作品,尤其在诗词领域让宋代的词达到了文学历史的巅峰。
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
是什么改变了苏轼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就初中阶段节选的几篇苏轼作品,来探讨一下诗人的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苏轼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苏洵对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经常和他们一起读书。兄弟两人性格迥异,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而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豪放、坦荡、直率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证,成就了苏轼的创作风格。也使苏轼的仕途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尽管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以身许国的政治报负还是让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水调歌头》一词就表达了这种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情境,生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于政治失意之际,冷漠的现实使他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冷的月宫又怎比得上人间的温暖,作者的思想又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于是,感伤离别之意绪转而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终于以理遣情,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全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了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自如、充满豪情的作品,在苏轼的前期作品中居多。现在,我们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这首词也能体现他前期作品的豪放的风格。
苏轼博学多才,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但他桀骜的个性不能容于奸佞当权、朝政黑暗的宋朝。于是,仕途上起起伏伏,一次次被远调,一次一次被招回京城。《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公元1075年,当时北宋王朝与西夏、契丹的矛盾十分尖锐。但当朝者对内不修武装,对外妥协投降。怀有爱国之心的苏轼分析形势,认为战争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主张加强武装、边防,打击辽和西夏的侵略势力。
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凛冽的寒风中,两鬂微白的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猎犬,右臂立着一只黑褐色的猎鹰,跃马而出,随从武士个个锦帽貂裘,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席卷平缓的山冈。烟尘腾起,喊声震天,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下阕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尤其是结尾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是豪放词的代表。
然而,苏东坡生活在北宋这个矛盾激烈的时代,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历史、民族的悲哀。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而外任,还差点被杀。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这场卑鄙的“文字狱”使苏轼身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性的豪放直率与当时的黑暗朝政是如此的不协调。思想上的严重束缚,更让苏轼倍感痛苦。这一时期,苏轼开始自我反省,完成了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世事的变迁,官海的沉浮,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又都凝聚在他的诗文中,形成了“豪放”以外的又一大风格,即其后期诗词的“婉约”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元丰六年,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当团练副使的第四年。深夜,作者无法入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同样被贬黄州的好友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的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中庭漫步,领略月光的美好,思索人生的哲理。诗人在清冷透明的世界中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了个人的得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一句感叹看似平淡,意在点晴。苏轼感慨深长,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不多,但这种被功名利禄之场抛弃的“闲人”是幸呢,还是不幸?苏轼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但不难看出内心的不满,这是苏轼历经坎坷后那种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这时的苏轼语言更趋成熟,作品风格也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苏轼的作品风格前期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而后期的作品纯正深婉、空灵隽永。这是“时代造就了英雄”“造就了一代伟人”。他的坎坷境遇,体现在他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化作了他充满传奇而又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责任编辑:王 芸
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
是什么改变了苏轼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就初中阶段节选的几篇苏轼作品,来探讨一下诗人的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苏轼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苏洵对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经常和他们一起读书。兄弟两人性格迥异,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而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豪放、坦荡、直率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证,成就了苏轼的创作风格。也使苏轼的仕途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尽管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以身许国的政治报负还是让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水调歌头》一词就表达了这种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情境,生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于政治失意之际,冷漠的现实使他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冷的月宫又怎比得上人间的温暖,作者的思想又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于是,感伤离别之意绪转而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终于以理遣情,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全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了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自如、充满豪情的作品,在苏轼的前期作品中居多。现在,我们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这首词也能体现他前期作品的豪放的风格。
苏轼博学多才,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但他桀骜的个性不能容于奸佞当权、朝政黑暗的宋朝。于是,仕途上起起伏伏,一次次被远调,一次一次被招回京城。《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公元1075年,当时北宋王朝与西夏、契丹的矛盾十分尖锐。但当朝者对内不修武装,对外妥协投降。怀有爱国之心的苏轼分析形势,认为战争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主张加强武装、边防,打击辽和西夏的侵略势力。
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凛冽的寒风中,两鬂微白的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猎犬,右臂立着一只黑褐色的猎鹰,跃马而出,随从武士个个锦帽貂裘,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席卷平缓的山冈。烟尘腾起,喊声震天,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下阕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尤其是结尾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是豪放词的代表。
然而,苏东坡生活在北宋这个矛盾激烈的时代,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历史、民族的悲哀。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而外任,还差点被杀。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这场卑鄙的“文字狱”使苏轼身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性的豪放直率与当时的黑暗朝政是如此的不协调。思想上的严重束缚,更让苏轼倍感痛苦。这一时期,苏轼开始自我反省,完成了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世事的变迁,官海的沉浮,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又都凝聚在他的诗文中,形成了“豪放”以外的又一大风格,即其后期诗词的“婉约”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元丰六年,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当团练副使的第四年。深夜,作者无法入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同样被贬黄州的好友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的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中庭漫步,领略月光的美好,思索人生的哲理。诗人在清冷透明的世界中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了个人的得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一句感叹看似平淡,意在点晴。苏轼感慨深长,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不多,但这种被功名利禄之场抛弃的“闲人”是幸呢,还是不幸?苏轼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但不难看出内心的不满,这是苏轼历经坎坷后那种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这时的苏轼语言更趋成熟,作品风格也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苏轼的作品风格前期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而后期的作品纯正深婉、空灵隽永。这是“时代造就了英雄”“造就了一代伟人”。他的坎坷境遇,体现在他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化作了他充满传奇而又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