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豪放”到“婉约”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7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鸣。苏轼——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的天才,他给后人留下了四千余篇诗文作品,尤其在诗词领域让宋代的词达到了文学历史的巅峰。
  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
  是什么改变了苏轼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就初中阶段节选的几篇苏轼作品,来探讨一下诗人的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苏轼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苏洵对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经常和他们一起读书。兄弟两人性格迥异,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而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豪放、坦荡、直率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证,成就了苏轼的创作风格。也使苏轼的仕途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尽管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以身许国的政治报负还是让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水调歌头》一词就表达了这种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情境,生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于政治失意之际,冷漠的现实使他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冷的月宫又怎比得上人间的温暖,作者的思想又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于是,感伤离别之意绪转而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终于以理遣情,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全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了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自如、充满豪情的作品,在苏轼的前期作品中居多。现在,我们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这首词也能体现他前期作品的豪放的风格。
  苏轼博学多才,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但他桀骜的个性不能容于奸佞当权、朝政黑暗的宋朝。于是,仕途上起起伏伏,一次次被远调,一次一次被招回京城。《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公元1075年,当时北宋王朝与西夏、契丹的矛盾十分尖锐。但当朝者对内不修武装,对外妥协投降。怀有爱国之心的苏轼分析形势,认为战争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主张加强武装、边防,打击辽和西夏的侵略势力。
  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凛冽的寒风中,两鬂微白的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猎犬,右臂立着一只黑褐色的猎鹰,跃马而出,随从武士个个锦帽貂裘,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席卷平缓的山冈。烟尘腾起,喊声震天,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下阕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尤其是结尾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是豪放词的代表。
  然而,苏东坡生活在北宋这个矛盾激烈的时代,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历史、民族的悲哀。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而外任,还差点被杀。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这场卑鄙的“文字狱”使苏轼身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性的豪放直率与当时的黑暗朝政是如此的不协调。思想上的严重束缚,更让苏轼倍感痛苦。这一时期,苏轼开始自我反省,完成了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世事的变迁,官海的沉浮,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又都凝聚在他的诗文中,形成了“豪放”以外的又一大风格,即其后期诗词的“婉约”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元丰六年,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当团练副使的第四年。深夜,作者无法入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同样被贬黄州的好友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的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中庭漫步,领略月光的美好,思索人生的哲理。诗人在清冷透明的世界中摆脱了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了个人的得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一句感叹看似平淡,意在点晴。苏轼感慨深长,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不多,但这种被功名利禄之场抛弃的“闲人”是幸呢,还是不幸?苏轼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但不难看出内心的不满,这是苏轼历经坎坷后那种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这时的苏轼语言更趋成熟,作品风格也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苏轼的作品风格前期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而后期的作品纯正深婉、空灵隽永。这是“时代造就了英雄”“造就了一代伟人”。他的坎坷境遇,体现在他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化作了他充满传奇而又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责任编辑:王 芸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直以来,低年级写话教学重教师指导,轻学生修改。究其原因,学生小,不会修改,教师也不知如何指导学生修改。其实,写话评改也是写话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者评改时,寻找写话中的闪光点,可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信心;把脉写话中的共性病情,可以精准锁定评改目标;再根据低年级学段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可解决评改难题。而针对共性病情,探讨恰当的评改策略,如整合病情形成病例样本、学生范文引路、对比等,就可
一 何为“看客”  “看客”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观众;读者”。是一群观赏者,与“看”的对象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活动中存在着姿态万千的习惯性地置身事外的“看客”。他们是我们这个看似充满活力的课堂急需挽回的学生。  二 “看客”们的课堂实录  场景一: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课上,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面绘声绘色地表演课本剧。坐在后面的几个学生就是没有参与到课堂上来。笔者选定一名学生关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科学的策略,捕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智慧课堂,是每个教师都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吃透教材,才会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话题的展开、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进行必要的预设。如果对教材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内容提要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趋紧密。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但也面临冲突和困境。如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让人们继续从中获益?这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也是费孝通晚年学术反思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先生在晚年学术反思的过程中,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和“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的议题,后者正是完成“文化自觉”探索的人文性路径。他的学术反思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和人。在文化层
摘 要:处于上学适应期的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符号有困难,注重“情、趣、智、美”的教学,寓拼音教学于儿歌、故事、游戏、音乐、动画、表演之中,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天性,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审美愉悦的学习之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情趣智美;积极性;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1-0020-02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
摘 要: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渗透环保教育,增强育人观念,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环保素材,确保环保教育的实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育,养成环境保护的自主性,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5
摘 要:农村单轨制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我们选择井陉县秀林中心四年级数学研备组为研究对象,在课标的引领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农村小学本土化“有效研备”模式,并在此平台上让教师有所思、所想、所悟,让学生有所感、所获、所得,让师生的数学素养共同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小学;学区教研;有效研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关键词:关注环保;关注生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60-02    刚从外地培训学习回到分别了20来天的课堂,又见到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互相打着招呼,诉说着分别以来的心情以及班里的新鲜事。我发现,挺热的天气里教室却没开窗户,孩子们说:沧州闹毛毛虫了,教室外面树上的叶子都被虫子吃光了,怕虫子爬进教室吃掉窗台上的他们心
摘 要:Warming up相当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热身和启动,它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为开展新语言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环境上的准备。其设计应遵循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方法得当、难易适度、参与广泛等方面的原则,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应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英语;启动教学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内容提要 城市公用事业天然具有自然垄断性,因此成为政府对其进行规制的依据。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市场需求和范围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城市公用事业传统边界模糊,这对政府规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城市公用事业自然垄断边界动态变化的特点,及时调整规制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城市公用事业 政府规制 边界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