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结合,指导课外阅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adonaargen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文章认为要做好四个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必读与自选结合、阅读与笔记结合和展示和表彰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学校与家庭 必读与自选 阅读与笔记 展示和表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下面笔者谈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学校与家庭结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成为书籍的王国。”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先生在《构建一个干净社会》一书中提倡:“家庭中应以书柜代替酒柜、书桌代替牌桌,转移上咖啡馆与电影院的金钱与时间来买书、读书。”确实如此,良好的阅读氛围是熏陶和感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巨大推动力量。因此,学校与家庭要相互配合,创造阅读条件,促使人人阅读。
  比如利用家长会进行家庭阅读指导。在家中为孩子读书留出一个空间,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一道买书、看书,建议把一部分压岁钱或物质奖励改成“压岁书”,家长和孩子共同拟订读书计划,经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读书情况。又如利用读书节进行校园氛围的营造。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并借助此活动,继续建立完善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级,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书人人捐,人人读好书”的读书氛围,并在交换图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意识。
  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读书环境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构筑良好的平台。
  二、必读与自选结合,选择丰富的阅读材料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课标、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优秀家长推荐,引导学生从小学起始年级开始就制订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计划,做好统一安排,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小学低段(1-2年级)要求必背古诗词《江南》、《长歌行》、《春晓》、《咏鹅》、《风》、《咏柳》、《回乡偶书》、《凉州词》、《登鹳雀楼》、《敕勒歌》、《凉州词》、《出塞》、《芙蓉楼送辛渐》、《望庐山瀑布》、《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古朗月行》、《鹿砦》、《赠汪伦》;推荐(10本)文学作品:《蝴蝶·豌豆花》、《小猪唏哩呼噜》、《没头脑和不高兴》、《稻草人》、《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尔兰)、《不一样的卡梅拉》(法国)、《第一次发现》(法国)、《神奇校车》(美国)、《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中国神话故事》。
  必读与自选相结合,不但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种体裁,而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与笔记结合,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展现学生信息加工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每周阅读指导课和日常阅读活动,让学生不断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1.浏览法
  指导学生先浏览书的封面、序言、后记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读目录,以便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等,便于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2.略读法
  读完书的目录,先略读正文,这时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大小标题、特殊标记的画线、加点、黑体字等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你可以根据这些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再细读。
  3.精读法
  摘录式笔记:把从书上、报上看到的、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方便。
  数码设备式笔记:利用手机、相机等把阅读中看到的箴言、警句、典故、谚语、好词句拍下来,分类建立文档。这些文档不但查找方便,而且随时可以记录。·
  阅读和笔记相结合,学生不仅消化了书本知识,积累了有用的材料,有效提高了读书效率,而且提高了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展示和表彰结合,提高浓厚的阅读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如展示阅读成果。读一读,背一背:利用早会课或课前5分钟等时间完成《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文》的積累。读一读,摘一摘:每星期欣赏5本以上的读书笔记或好词好句摘抄本。读一读,说一说:利用活动课把读书过程的体会、收获讲给大家听。读一读,画一画:通过绘画、书法或手抄报等形式,把所读的内容表现出来。读一读,演一演:利用课余时间或活动课把所读的内容通过类似演课本剧、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开展“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读一读,展一展:各班准备一块展板,展示内容可以包括:亲子阅读卡、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本、手抄报、读后感、诗配画、书法、课本剧剧本等。
  又如表彰活动。评选“书香班级”:各年级评选一个“读书活动先进班级”。评选“书香家庭”:各班级评选五个“书香家庭”。评选“读书之星”:各班评选出10名“读书之星”。
  阅读成果展示和表彰相结合,既有效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了阅读成果,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了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坚持学校与家庭、必读与自选、阅读与笔记、展示和表彰相结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选择丰富的阅读材料,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如此课外阅读一定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1.11.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想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将语文和认识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重视语文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吻合,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标志。“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一个不会思维的人形同白痴,什么也学不会。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就必须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思维训练落实
摘 要: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职语文教师应认清形势,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典诗词,汲取精神营养。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中职生 阅读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光华璀璨的艺术宅库,承载着数千年没有中断的发展历程,在传统文化中闪耀着最瑰丽、光辉的色彩,对于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等有
研究卷积型积分微分方程,建立了该方程的零解渐近稳定的若干充分准则。
摘 要: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党的执政对象呈现出复杂性的趋势,党的执政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能否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严峻考验,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 血肉联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之一,多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者从感知积累,培养语感;提倡个性化阅读,注重情感体验;读思结合,加深理解;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语感培养 情感体验 读思结合 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通用的一种书面语言,在“五四”之前的千百年间一直占据重要的交际地位。现如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言文的精髓,彰显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处理好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之间的平衡,是推行文言文教学课堂改革、解决现存文言文教学弊端的关键。  一、文言是根基  文言文言简意赅,底蕴深厚,韵味隽永,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当之无愧的璀璨瑰宝。只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