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准确还原历史”导写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4397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2月,中小学师生都迎来了新学期。按照教育部通知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中已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将“8年抗战”全部修改为“14年抗战”。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教材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更准确地还原了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记忆。
  新学期开学,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成为家长和学生热议的话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可以采用追问法,由果溯因追问,即为什么教材要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因为敬畏历史,能更准确地还原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历史;再追问,为什么要准确还原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历史——因为不忘却那段历史,是对无数抗战先辈的告慰与尊重,是为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更好地开创美好的未来……这样不断地追问、发散,就可以打开思路,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
  例文
  准确还原完整的民族抗战历史
  □黄斐然
  为什么教材要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呢?因为这样的修改才能系统、准确、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貫通的整体,体现了对那段沉重历史的敬畏感。可以说,这样的修改是为准确还原那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历史,让我们年轻一代牢记国耻,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
  敬畏历史,就是尊重历史。纵观史实,14年抗战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无论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但其实现先征服“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改变,其侵华战争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恶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而中国抗战的第一枪就是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打响的。“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9月19日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发表抗日宣言,积极部署抵抗。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应该说,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而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他们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确立“14年抗战”概念,无疑有利于在后代中全面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
  由此观之,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是后八年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则是局部抗战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教材修改确立为“14年抗战”概念,不仅肯定了前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而且准确还原了前6年局部抗战和后8年全面抗战共14年抗战的全过程,还原了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记忆,这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段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更准确地还原了那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记忆,是对中国抗战历史予以正本清源,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实在令人欣慰!
  评点
  文章紧紧围绕“准确还原完整的民族抗战记忆”这一论点,先简明扼要分析材料,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然后从敬畏历史、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用详实的历史事例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再次点题强调中心观点——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更准确地还原了那一段完整的民族抗战记忆,是对中国抗战历史予以正本清源,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实在令人欣慰。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一生一师一课堂  上课铃声响起,偌大的课堂,只有你和老师两个人……那是什么感觉?近日,浙江大学微信就发出了这样一张课堂照片,照片中的老师是浙大物理学系应和平教授,这是一门专门为民族生开设的《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春季学期只有3名学生选择了该课程。3月6日下午,两位同学因课程冲突,向老师请了假。面对仅有一名学生的课堂,应老师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课。应老师表示,不管有几名学生,他都会讲好这门课。许多人说,这
被顶替者的人生已然回不去了,但已入迷途的公平正义必须折返归位  “我做梦也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用我的身份证号,上了我考上的大学,一直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同一个省份生活着。”连日来,河南女子王娜娜13年前疑遭他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王娜娜出生于河南沈丘县,2003年参加高考后,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就外出打工,此后结婚生子。直到在2015年10
曾无数次穿行在灯红酒绿的闹市,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走在黑暗的边缘;也曾无数次漫步在熟悉抑或是陌生的街,看着擦肩而过的面孔不断切换画面。用茫然不解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见诗意溜走却选择视而不见。  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跨过生与死的界限,趟过“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深海,却难以越过虚拟与现实的鸿沟。或许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在世界的一端玩着手机游览,而他却在另一端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一位讀者向杂志的信箱主持人提出一个有趣的小问题:“真想和老妈吵一架。干活仔细,她嫌太啰嗦;干活马虎,她又嫌不认真。请问,您同您老妈吵架吗?”  信箱主持人的回答,可圈可点,醍醐灌顶:“吵!不过我一般不出声。”  “不出声”这三个字,是以金子铸成的,里面包含了对至亲的爱、尊重、容忍、退让。  (文/尤今)
考情概览  鉴赏古诗词的情感表现,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考查的频率很高。从2016年高考8套试卷看,有下列四套试卷涉及此命题:  全国新课标Ⅰ卷古诗阅读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上海卷古诗阅读第15题: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江苏卷古诗阅读第11题: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山东
他天生患有白内障,双眼视力只及常人的5%,世界在他眼中就好比一个个模糊的色块。天生眼疾使得蒂姆·杜赛特自幼就不善与人打交道,正因为如此,他有了更多的独处时光。一次,他观看纪录片《旅行到宇宙边缘》,立刻被宇宙中无穷的奥秘所吸引。一个偶然的机会,杜赛特得到一个活动星图,他按图索骥,竟也在夜空中辩认出一颗小行星。这个意外发现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视恰好适合观察暗夜星空。夜黑了,他眼前反而亮了,真是件奇妙的
清人涨潮有言:“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不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该句批评了那些缺少真实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对于黎明百姓的困苦视而不见,对于生活中艰难的一面过度美化。  此类文艺的创作者实是对生活的困苦持“不想知道”的态度,因此无论看到多少次都不会体察真实生活。  文艺创作,该有“想知”的担当。如果仅仅是“不知”,那么大可以亲自探寻,去丰富文艺创作
“忍”,有人说它是美德,不“忍”就不是传统的中国人。但我想说:“忍”只是一种手段,永远不是目的。  古往今来,有无数关于“忍”的例子。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司马迁的宫刑之辱。先说韩信,他的成功靠的可是自己的远大志向以及军事才能,绝非只是忍了胯下之辱。而司马迁之所以忍受宫刑之辱,是为了达成他的毕生心愿——写完《史记》。在这种情况下,摆在他俩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忍”,然后继续,尚有希望
在高考消息刷屏之后,法国“高考”作文题又引发很多人关注。当然,所谓法国的“高考”,其实是高中会考,与中国高考并不完全类同。但是,不管在哪种教育制度之下,考试都具有一种导向作用,法国高中会考作文题当然也不例外。  据媒体报道,6月15日,是法国高中会考第一天。考试时间8:00-12:00,4个小时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三选一:  1. 观察是否足以了解?  2.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  3. 请
素材A 装电视、覆盖wifi豪华公厕引争议  2016年年初,“重庆南岸修建20座有免费wifi的公厕”的新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报道称,位于南岸区南滨路的一个五星级公厕已实现免费无线上网,带宽50兆,今年南岸区将修建20座此类公厕。除了无线网络覆盖,公厕里还有手机充电桩,以及电视、冰箱、微波炉、饮水机、急救箱。奢华还是实用?对此,多方观点不一。有市民认为,作为知名旅游城市,高配置的便民设施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