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ming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而初中历史更是可怜,某些地区把它排除在中考科目之外,成为“门外汉”,因而往往被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都无所谓”。我们认真反思初中历史目前“可怜”的处境的原因,认为没有学习兴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等手段,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四、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47
  [2]赵克礼. 《中学历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140
  [3]宁裕先、熊守清.《历史教育方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5]郭景扬、林丙义.《历史教育心理学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
  
  (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电力企业为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讨论当前电力企业
田间杂草防治是目前影响中药材人工规模化种植的重要因素。为精准制定中药材田间杂草科学防治方法,进一步明确当地中药材田间杂草种类、分布、危害等,在宁夏隆德县中药材种植
①培养西部学生环保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②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③化学教师从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近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主办的"2020中国汽车论坛""全球汽车技术发展领袖峰会"分论坛上,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主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推力。语文教学应采用生动幽默的、富有激隋的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激趣;采用合适的导语和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激趣;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环境激趣。在语
本文就当前荔湾老城区行道树绿化施工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为广州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温度会影响垃圾降解、气体运移、填埋场衬垫系统的工程特性,导热系数是研究温度场的重要参数。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研究了不同孔隙比、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引起的垃圾土导热系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巧妙的课堂调控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具艺术性。课堂上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有的是可测的,有的是不可测的,体育课堂尤为突出。那么,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的技巧就显得很重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具技巧性,而课堂调控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课程下,合理运用调控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等具有积极意义
糖尿病肠病临床比较少见,发病率为糖尿病病人的15%~20%。以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病人居多。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糖尿病人内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肠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国家目标,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开展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