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正逐渐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支点。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具有抽象、逻辑严密的特点,知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个比赛场面:在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上,小猴、小狗、小猫三只小动物在驾车比赛。小猴驾驶的是圆形轮子的车,小狗驾驶的是椭圆形轮子的车,小猫驾驶的是方形轮子的车。随着一声令下,伴着欢快的音乐,比赛开始了。只见小猴平稳地驾着车前进,而小狗、小猫驾着车,上下颠簸,学生见了哈哈大笑。比赛结束,小猴得了第一。这时小精灵问:为什么小猴驾的车又快又平稳,同学们知道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堂数学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数学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教材、教具、学具,通过讲解、演示及简单的操作活动来抓重点、破难点。许多数学知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方面。多媒体课件可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将一些应用题用动画演示出来,这要比教师反复地分析、解释有用得多。行程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个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两辆小汽车的行驶,很轻易地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相遇”、“相距”、“相对”、“相反”、“路程和”、“速度和”等有关概念解释清楚。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隐含的时间相等、路程相等等数量关系便也不难发现。特别是在行驶的小汽车后拖一条线段将小汽车的行驶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诱发学生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把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然后用课件模拟测量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铺盖长方形更方便,先“想”出来,后运用课件再现、验证,接着出示只知道长、宽的长方形,促使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图形中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从而归纳出可以用求积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题目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观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理解和读懂题意,达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是1.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行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顷?”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播种机的作业宽度1.8米”是什么意思?所以抓身挠腮,无法做题。一位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个动画:一辆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那儿播种,慢慢地前进,而后面的“作业”形状一出现,学生茅塞顿开。原来“作业宽度1.8米”竟然是播种机的宽,随后学生很快将题解答出来。
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题中的抽象概念,挖掘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再通过课件的演示、验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通过课件,结合学生的学具操作,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把探究出的特征一一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再组织学生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学们互相补充、完善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这样的课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六、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挖掘其创造潜能。
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根据教情,适当变化“刺激场”,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变换媒体,多种媒体有效整合,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保持自由、宽松心理状态的同时,始终充满新鲜、新奇的兴奋感,他们的思维时时聚焦在直观、形象、矛盾、顿悟、创新的学习氛围里,有益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编辑王立建)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具有抽象、逻辑严密的特点,知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个比赛场面:在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上,小猴、小狗、小猫三只小动物在驾车比赛。小猴驾驶的是圆形轮子的车,小狗驾驶的是椭圆形轮子的车,小猫驾驶的是方形轮子的车。随着一声令下,伴着欢快的音乐,比赛开始了。只见小猴平稳地驾着车前进,而小狗、小猫驾着车,上下颠簸,学生见了哈哈大笑。比赛结束,小猴得了第一。这时小精灵问:为什么小猴驾的车又快又平稳,同学们知道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堂数学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数学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教材、教具、学具,通过讲解、演示及简单的操作活动来抓重点、破难点。许多数学知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方面。多媒体课件可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将一些应用题用动画演示出来,这要比教师反复地分析、解释有用得多。行程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个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两辆小汽车的行驶,很轻易地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相遇”、“相距”、“相对”、“相反”、“路程和”、“速度和”等有关概念解释清楚。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隐含的时间相等、路程相等等数量关系便也不难发现。特别是在行驶的小汽车后拖一条线段将小汽车的行驶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诱发学生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把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然后用课件模拟测量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铺盖长方形更方便,先“想”出来,后运用课件再现、验证,接着出示只知道长、宽的长方形,促使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图形中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从而归纳出可以用求积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题目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观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理解和读懂题意,达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是1.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行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顷?”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播种机的作业宽度1.8米”是什么意思?所以抓身挠腮,无法做题。一位教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个动画:一辆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那儿播种,慢慢地前进,而后面的“作业”形状一出现,学生茅塞顿开。原来“作业宽度1.8米”竟然是播种机的宽,随后学生很快将题解答出来。
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题中的抽象概念,挖掘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再通过课件的演示、验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通过课件,结合学生的学具操作,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把探究出的特征一一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再组织学生将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学们互相补充、完善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这样的课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六、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挖掘其创造潜能。
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根据教情,适当变化“刺激场”,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变换媒体,多种媒体有效整合,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保持自由、宽松心理状态的同时,始终充满新鲜、新奇的兴奋感,他们的思维时时聚焦在直观、形象、矛盾、顿悟、创新的学习氛围里,有益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编辑王立建)